第183章 ,售卖
作者:吃红薯不   临夏最新章节     
    第183章 ,售卖
    京师。
    巍峨宫阙之上,落日霞光浸染半边天空,鸿雁振翅高飞。
    董祖诰出了翰林院,与同僚一道从宫中出去,说着话。
    “董兄,可要一同去青楼听曲?”
    “听什么曲?董兄,和我一道去喝酒吧!”
    “噫,你们这群俗人,还是和我去书肆,挑选些通俗小说看看。”
    ……
    董祖诰一一婉拒,回去。
    一开始,这些应酬还去得稍多些,后来慢慢就不想去了。这些同僚,不管关系如何,他心中总下意识防着一手,也不敢太过亲近,被人了解清楚性格秉性,那般就有了弱点……故而,好似每日总是戴着面具。
    这也不是他过于小心,而是‘官场险恶’四字,绝非玩笑。
    ‘真怀念在淮安的日子,每日读书、和方兄喝酒,什么也不用多想,没有勾心斗角,何其自在!’
    董祖诰暗叹一声,想到前些日子,传来江淮之地的水涝消息:‘淮安受灾,不过爹、娘、方兄一家都在府城,应该无事。我已然联络好了商队,这两日去信问问。’
    等他回去,整理信件,足有厚厚一沓,打算明日找联络好的商队送出,也就在这时,方临托商队送来的信到了。
    董祖诰道谢,送走商队送信之人,感受到沉甸甸的重量,打开,看到同样厚厚一沓的信件,其中有代他爹、娘一同捎带过来的,方临自己的,这些乡书,让他心中涌起阵阵暖流,视线都微微有些模糊,千言万语最终化作一声叹息:“方兄啊!”
    董父、董母信件自不必提,方临信中,多是家长里短,府城近来如何,发生了何事,前些日子暴雨见闻……
    当董祖诰看过这些,翻到关于红薯的手稿,动作一顿。
    ……
    宫中。
    洪泰帝从前朝回来,只感觉身心俱疲。
    秦地、鲁地、豫中遭灾,视作粮仓的江淮之地也遭遇水涝,值此国事维艰之际,朝中众臣竟还在忙于党争!
    ——由于地域、思想、出身、老师等的不同,朝中官员分出了许多派系,如浙党、楚党等等,代表不同的利益。
    多地受灾,必然要在未受灾的某一地加重赋税,调拨粮食,因为这般谁占便宜、谁吃亏的事情,朝中众臣还在斗法。
    洪泰帝想到初登基时,少年时代意气风发,如今与文官们斗了十多年后,彻底看清了那帮文官的嘴脸,他们满嘴的仁义道德,举着孔孟的旗子,做着龌龊的事情,一个个比鬼还精,是名副其实趴在大夏上的吸血虫!
    “罢了,由得他们去。”
    洪泰帝有些不想管了,想效仿自家老爹、爷爷,顺成、弘德年间,连续十多年不上朝,大夏一切却也在有条不紊运作,各级衙门机构好似没事人一般,照样自行运转。
    究其缘由,有两者在维持大夏不乱,一为信仰,无论国家发生天灾,还是人祸,这些文官会自发地维持秩序,就像家里的婆娘,好不容易媳妇熬成了婆,她会心心念念想着这个家,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走极端;二是利益,这些文官虽然派系不同,代表不同的利益,但也要努力维持国家平稳,才好持续地、长久地从中攢取各自的私利。
    洪泰帝想到这点,只感觉又想气又想笑,国家和文官,本质上讲,其实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甚至,党争对他也是有利的,可以保障皇帝的权利,只要当好裁判,不让党政极端化,非此即彼,拿着信仰、道德作为斗争的武器,只顾私利,不顾国事,竭泽而渔、不顾后果地攢取私利,就一切尚好。
    只要保证这点,别的不想管,那就真的可以不管。
    洪泰帝摇摇头,放下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坐下翻开《三国演义》第三部。
    因为方临的《三国演义》第三部、第四部稿子,走得是官方渠道,故而,比给董祖诰的信要早几天到来。
    只是,洪泰帝舍不得一次性看完,这几天来,都只是一次只看三五章回。
    等今日看到在关、张死后,刘备誓师伐吴,遭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白帝城托孤,随后,诸葛亮挑起重担,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由百感交集。
    “如此臣子,人臣之楷模,天下何处去寻?”洪泰帝感叹着,合上《三国演义》,看着扉页的那个‘义’字,久久难以回神。
    这时,陈大伴过来通禀:“陛下,董修撰递了牌子,在外求见。”
    洪泰帝对这個自己钦点的状元,还是印象不错的,放下书道:“召他进来吧!”
    董祖诰过来,自然是说红薯之事。
    洪泰帝听着,一向冷硬、喜怒不形于色的脸上,颇为动容,实在是,没人比他这个皇帝更明白,如此高产作物对当下天灾连绵的大夏是何等意义了!
    当然,也不说他这个皇帝如此好糊弄,董祖诰一说,他一下子就信了,而是他知道,这种事情很好调查,根本做不了假,他不认为董祖诰会……或者说,敢骗他。
    “陛下,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番薯来到北方,或许可能水土不服,做不到南方堪比麦子产量七八倍的产量,但想来二三倍总是有的。”董祖诰未防话说得太满,谨慎保守道。
    “如此也够了,哪怕二三倍,也不知能为大夏解决多少麻烦。”
    洪泰帝说着,忽而看向董祖诰,突然问道:“董修撰,你来京城也有数月,可是近来才想起此事?”
    “不敢欺瞒陛下,此事,乃是臣之义弟……”董祖诰说了方临来信,不曾贪墨半点功劳。
    至于说背后可能给方临带来的风险?他自问已经够谨慎了,但方临比他还甚,好像生怕被人迫害似的,就如此次番薯事件,他反复评估后,认为方临真不必多想。
    “原来如此。”
    洪泰帝却是误会了,听着董祖诰口中的方临,再想到朝中那帮文官,发自内心感叹道:“真赤诚之心也!为天下苍生,进献番薯,此为仁;不慕名利,如此大功德,让于你这个义兄,是为义,如此仁义之士,真是胜过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之辈,不知多少矣。”
    “如今未有实证,不好妄加赏赐,等验证之后,再酬尔等之功。”
    让董祖诰去了,他吩咐陈大伴派人去验证此事,亲自盯着,有结果立刻来报,随后,,高兴起身在店中踱步,好一会儿才又坐下。
    ‘今日大喜,朕也当奖励一下自己,可以多看些时候,就再看三回……不,五回吧!’
    宫中陷入一片安静,只有熹微的书页翻动之声。
    ……
    就在红薯手稿传送至京师,洪泰帝派人验证之时,淮安府城《三国演义》第三部、第四部售卖开始了。
    ……
    轩墨斋,一大清早,店外等着取书的人就已然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因为有着第一部、第二部的经验,这次不仅是店内,店外也设置了取书点,还有府衙派来的衙役,负责维持秩序。
    如此流程,出书速度极快,一本接着一本哗啦啦如流水。
    当初带着方临一行参观府城的肖姓小吏,如今带着灾民参观城中,路过轩墨斋。
    “肖官差,那是什么地方,怎么那么多人?”
    “好像是书肆,你看出来的人,最少手上都拿着两本书,还都这么高兴,府城人都这么有钱么?”
    “是啊,我一开始,还以为这里是粮铺呐!”
    ……
    “那是方大人的书肆,《三国演义》听说过没有?在府城那可是火爆至极,陛下看了都说好,还封了一个从五品的大官呐!”
    如今,方临也算是淮安府城的一张名片,肖姓小吏身为淮安府城人,说起方临,都感到骄傲:“对了,你们不知道,方大人当初也是逃难过来的,可要说如方大人这般人物,在哪里都如锥处囊中,这来了府城,很快就起势,一发不可收拾……”
    他添油加醋说了方临的发家经历,什么来府城不久,就找到了书肆的体面活计,后来,更是将当初做活的书肆买下,从伙计成了掌柜,在辩论大会上将人活活骂晕,一本《三国演义》洛阳纸贵,天下闻名……唬得这些灾民一愣一愣的。
    最后,轻描淡写,不经意间道:“什么,我认不认识方大人?话说,当初方大人过来府城,也是我带着的……”
    其实,也正是因为方临,肖姓小吏对这些灾民更上心了三分,不像以前一样太过分,毕竟,万一再出一个类似方临的人物呐?
    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灾民也算是沾了方临的光。
    ……
    因为前些日子的《隋唐英雄演义》一书卖得不错,洪应亨有心讨好,与仲宗典的关系愈发笃厚,今日,两人约着一同来轩墨斋提书,拿到书后,像上次一样,过来附近的一处茶馆。
    两人边走边说。
    “没想到《三国演义》第三部、第四部,这么快就出来了,还是一次两部。一部看着不尽兴,就是两部齐发才大快朵颐啊!”
    “是啊,只是听说,第四部就是完本了,想一想,还真有些不忍心看。”
    “哈哈,一本书结束,才有另一本书开始,听说方兄下一本书,乃是神魔小说。”
    “哦?方会长的笔力我是信得过的,现在就已经开始期待了。”
    ……
    两人说着,进入这处茶馆,发现茶馆中,已然有说书人在说书,说的竟然是今日才发售的《三国演义》第三部。
    原来,在《三国演义》第一部、第二部后,这茶馆掌柜哪还不知道此书的火爆?提早就请了说书人,天还没亮就让伙计去排队取书,取回来交由说书先生,立刻在店中读。
    这一手,果然让今日店中爆满,茶馆掌柜一边看着爆满的客人,一边听着说书,都是暗暗佩服自己,脸上笑得开了花。
    洪应亨、仲宗典两人对视一眼,寻着仅剩的两个空位坐下,放下书,也没打开看,跟着一起听起来。
    一来,看书太快,就这么两部六十回,一两天就看完了,实在舍不得;二是说书更有氛围,与自己看书不同,听到高兴处,那么多人一起叫好,那就是另一番滋味了。
    ……
    清欢小居。
    “文君姐姐,书来啦!”谷玉燕拿着四本书过来,得意道:“我就在下面守着,就是怕书被抢完了,也多亏守着,不然恐怕一本都没了。”
    上次《三国演义》第二部发售,就有客人在店中等着,两人只拿到一本,这次她可是吸取教训。
    “那还真是多亏妹妹了。”师文君浅笑着,拉着谷玉燕坐下。
    红木铺就的宽敞雅阁,点了檀香,放着点心、茶水,她们迫不及待,翻开书沉入进去。
    不仅二女如此,送来清欢小居的三百本书,很快都被来店中等着的公子哥们瓜分完了,难得出现了来这里,不和姑娘谈诗作词,吟弄风月,反而只是读书的现象。
    ……
    学堂。
    徐贤文一群学童面面相觑,迟迟不见于夫子来,印象中这似乎还是于夫子第一次迟到。
    “夫子怎么没来?”
    “会不会是生病了?”
    “应该不是,有次夫子生病,师母都过来说了,要不,咱们派个人去夫子家看看?”
    ……
    他们正议论着,于夫子抱着《三国演义》第三、第四部两本书进来。
    这群学童齐刷刷望过去,一个个的呀,小脸上的表情都有些幽怨,好嘛,夫子你原来是抢书去了。
    “咳咳,今日迟到实是不应该,夫子给你们道歉。”
    于夫子被弟子们看着,也有些尴尬,看到他们无心背书、习练文章,想了下道:“一本好书,可以让人修身养性,知礼守义,今日,我们就不上课了,我来给你们读一读这《三国演义》第三部。”
    “好唉!”下面传来一片欢呼,那激动的声音,几乎要冲破楼顶。
    尤其是徐贤文,这小子一蹦跳起来,险些冲到桌子上。
    无怪乎他们如此,对这些小学童来说,早就心心念念期待的《三国演义》第三部,能这么快听到,是一重高兴;在课堂上,夫子批准下的‘不干正事’的兴奋,是二重高兴。
    喜上加喜,自然是难以自抑。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