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四品
京师,宫中。
洪泰帝早就派人验证方临的手稿内容,其中选种、栽种注意事项;保存,窖藏法等等。
封建时代,当皇帝决心做一件事情,意志会很快得到执行,首先验证了南方红薯亩产极高的消息,确认了消息真假;然后,遣人种植了一茬夏红薯,因为是实验田,又精心照料,亩产过十石,乃是水稻、小麦产量的十倍!“陛下,大喜,天佑大夏啊!”陈大伴得到结果,立刻过来汇报,激动之下嗓音尖锐到破声。
“好好好!”
这些日子,洪泰帝因为南灾北祸大为烦心,这是难得听到的好消息了,对方临、董祖诰印象大好,也是盘算着这个好消息传出,可以坚定朝野信心,等不及大面积推广,就召来董祖诰酬功。
“令内阁拟制,方临进献番薯有功,加锦衣卫指挥佥事;董祖诰进献番薯有功,擢翰林院侍读。”
锦衣卫指挥佥事,正四品,月俸米二十四石,不过是虚职,暂且不说,董祖诰的擢升背后代表的意义才更为吓人!按照常理,哪怕是状元,‘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到‘正六品的翰林院侍读’,一般要二三年,可董祖诰这才不到半年!
在官场上,一步快,步步快,可以说,只要董祖诰今后不犯什么大错,熬年龄都能熬到入阁!“谢陛下!”董祖诰大喜而拜,同时心中暗暗感叹:‘本来还说,我庇护方兄,没想到却是又一次沾方兄的光了。’
“董爱卿,你作为钦差回乡宣旨,也可顺路探亲,另外,再与方佥事探讨一下番薯方面种植、储存种种心得。”
“臣遵旨!”董祖诰带着圣旨走出宫门,看向天际振翅南飞的大雁,神情露出一抹怀念之色:“春末离乡,一别数月,算算时间,方兄那边,侄儿或是侄女,大概已经出生,此次回去,正好以此喜为贺。”
……
淮安府城。
这日,方临为女儿毛毛举办满月宴,相对从简。
不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西巷胡同虽然普通,但因为方家住在此地,今日来人繁多,并且非富即贵。
清欢小居,谷玉燕、师文君过来,还开玩笑,说要要当毛毛干娘,以后教她琴棋书画。
城中大族范家、杨家过来,送上了相当于寻常百姓大半辈子吃穿用度的重礼。
范家死磕香露生意,和方临没有竞争,又因为在淮安通俗小说行会打广告,一直处在蜜月期,拉拢方临,出手阔绰自不必说。
杨家这边,会哭的孩子有糖吃,方临方传辉让忘了南洋船队的猫腻,自己却暗暗表达了不满,杨家也不想和方临撕破脸,这大概算是补偿。
徐阔老来了,大气送了一个纯金长命锁;蒲知府同样过来,送了一对银手镯。
“圣旨到!”
也就在最后,董祖诰姗姗来迟,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有方临,忠孝可嘉,日月可鉴,进献番薯……有大功于社稷……特加锦衣卫镇抚指挥佥事之职……钦此!”
“咯咯咯!”就在话音落下,毛毛似乎感受到气氛的高兴,拍着小手,咯咯笑出声。
满堂人看去,都是在心中暗暗感叹,这可真是一个福娃娃。
这日,方临给毛毛起名方秋儿,没用什么大贵的名字,担心压不住,只盼着这丫头一辈子平安顺遂即可。
……
本来,方家生了个女娃,胡同中早就有些羡慕嫉妒方家的人家,背后说了些酸话,可自从满月宴上,方临升官,这些酸话一扫而空,都在传毛毛是方家的福娃娃。
方母也是有些迷信的,听了这种说法极为高兴,对毛毛更为喜欢。
田萱没生男孩儿的一些心结也去了。
当然,更大的影响是,方临的圣眷,董祖诰的升官,这种一飞冲天的势头,对城中谷、马、邵、段四家造成了震慑,让他们清醒。
本来,近日四家兼并田地到了尾声,渐渐腾出手来,想给方临厂坊找些麻烦,可如今尽数保持了克制。
……
董祖诰回来的次日,推了一应应酬,与方临喝酒。
数月不见,两人却并不生疏,大大抱了下,彼此揽着肩膀,去清云馆喝酒。
如今,以两人身份,去并无雅间的驴味馆,会造成轰动,已然不适合了,倒是清云馆,樊掌柜是方临书迷,还苦心求了三国原稿,给方临留着位置,每次来好酒好菜都不要钱。
“多谢董兄了,我这锦衣卫指挥佥事,必有董兄一份功劳。”方临给董祖诰倒酒。
“哪里?是我要谢方兄,因为番薯之事,我沾了方兄的光,这次官升一级。说实话,此次升官,对我今后仕途影响太大了。”
董祖诰碰碗,一饮而尽:“对了,陛下差我来宣旨,除了成人之美让我探亲外,就是想从方兄这里得知更多红薯种植、储存经验,最后就是,催一催方兄的新书。”
“哈哈,新书已经在写了。至于关于红薯,我知道的,手稿中基本都说过了,其他的我再想想吧!”
方临点点头,和董祖诰说了厂坊之事。
“此事甚好。”
董祖诰表示赞成:“开办厂坊,能给失去土地的百姓提供活计,让他们不至于生乱。”
他说着,感叹道:“每個王朝初年,土地富余,随着发展,土地逐渐汇聚到少数人手中,大多数百姓没了田地,就成了方兄说的‘不稳定因素’,很容易揭竿而起,等死的人多了,新朝建立,随后又是一个轮回……这般开办厂坊,给无地、少地的百姓提供活计,从海外撺取利润,奉养我大夏,实乃打破此轮回之法。”别以为古人就笨了,他们可能不知道‘土地兼并’、‘王朝周期律’这些名词,但许多精英,对这个道理都是深刻认识到了的。
方临听了此言,颇为震撼:‘这不就是一个理论上打破王朝周期律的法子么?内部矛盾转移为外部矛盾,获取增量资源,发展中解决问题!’
对外掠夺,可以是战争,也可以是经济,对东亚这个中华文化辐射圈来说,其实后者天然具有优势。
“董兄如何想到此点的?”
“也是和方兄天南海北闲聊中,得到的启发。这些我也和同僚提过一二,只是不知为何,感觉如鸡同鸭讲,似乎和他们思想观念格格不入。”董祖诰叹息。
对此,方临却是理解,这个方法是好,但在大夏土地上很难实现,因为这片土地上严重受儒家文化影响,而儒家文化在汉之后,似乎就逐渐扭曲,有了一种自戕属性,表现出来就是外圣内王。
‘隋大业六年,隋炀帝举行万国大会,四方使者聚汇长安,隋炀帝令人在城中每棵大树绑上丝绸,饭馆旅店对所有外国人免费……最后此事被揭破,何等丢脸且不提,只说这种对外人的优待,乃是发生在国内百姓衣不蔽体、饥寒交迫的背景下。’
‘不仅是隋,强盛如唐,铮铮铁骨如大明,也总是对外人格外宽容优待,对自己的百姓格外苛刻吝啬。如隋、唐、明都是如此,宋之流就更不用说了,到了满清,更是将这种‘优良传统’发展到了极致,量中华之物力,皆与国之欢心,宁可送给‘友邦’金银万两,不给‘家奴’半个铜板。’
这个角度来看,方临心中生出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在深受扭曲的儒家思想影响的这片土地上,如今再好的制度、思想,似乎都会被影响、同化、腐蚀、扭曲,即使你这一代不行,下一代也会如此。’
‘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方临微微摇头,在没有新文化运动,没有科学思潮冲击,没有一大批睁眼看世界先驱的背景下,仅凭自身一己之力想要拨乱反正,可谓天方夜谭。
‘我想要出海,潜意识中未必没有离开这片环境,带出一批真正摆脱扭曲的儒家思想劣根性、外圣内王、内部自戕、自害、自卷,而是对外开拓、对外掠夺的新思想的人。只有有这样的一大批人,才真正可能保住胜利果实,不被篡夺,那个时候,才是打回来的合适时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算我自己做不到,也要留下底子,让儿子、孙子可以做到。’
这一刹那间,方临想了太多。
……
董祖诰当夜和方临长谈一番,不几日之后,就是离去返京,真是聚也匆匆,散也匆匆。
厂坊这边,织造坊已然建成,开始运转,逐渐走上正轨,这边也没有牵绊方临太多精力,只是将前世一些模式,比如激励制度施行,在这个比烂的时代,就已然做到了出类拔萃。
‘开办厂坊,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容易汇聚人,接下来,就是将这些做工的人深入绑定。府城房价贵,以后可以逐步修建工人宿舍,还可以开办学堂,哦,学堂这个名字太扎眼了,到时可以改名叫技能培训班什么,招收工人子女,也不教授什么儒家四书五经,第一步只教授识字、算术,掩人耳目说是培养管事人才……’
‘当有一天,这些人在我厂坊干活,住在我的宿舍,子女在我的学堂读书……衣食住行完全依赖我,当我说要出海,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还有枪杆子万不能忘了!’
方临眸光深邃:‘所谓学堂,其实也可以是军校的雏形,这些从小培养的孩子,学了识字算术之后,适时再学习用兵作战,这才是我真正的核心班底。不过,不能太激进,以免让有心人抓住辫子,目前具备高军事素养的教官也没有……罢了,一步步来吧!’
‘等将来学堂建成,将如方传辉、方赫这些亲族也扔进去深造一二,学习识字。’
‘还有火器种种,那是有了独立船队之后的事情了。这方面,若是有个西方人牵线搭桥就省事得多,对了,我正好有个泰西朋友,那个泰西大资本家的儿子,只是不知道这米西现在跑哪儿了啊!’
方临筹划着,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要确保要每一步走得稳。
‘许多东西急不来,因时而动,因势利导,就如建工人宿舍、开办学堂什么,就要等厂坊彻底走上正轨,看看具体运转如何再说。’
‘我近期,还是陪陪女儿,写写书。’
方临不准备放弃写通俗小说,好不容易将这条渠道趟出来,一本书以十万两银子计的利润,任何计划都需要钱。
同时,他也需要不断推出通俗小说,来维持自己在淮安通俗小说行会的话语权,以及背后带来的影响力,这也是维护和皇帝的关系。
‘洪泰帝对我极为不错,就算不谈维护关系,只说投桃报李,也不好就此封笔,这次就拿《西游记》探探风吧!’
……
不几日后,洪应亨忽然找来,说起一事。
“方会长,咱们出现对手了,现在应天那边,出现了一个‘应天通俗小说行会’,会长名叫章以德,乃是应天礼部章侍郎三子,著有《牛郎织女传》、《咒枣记》等神魔小说作品,竟然也将分销渠道给开辟出来了,那一套完全模仿、复制咱们。”
“哦?”
方临心中一动:‘这章以德,其志不小,是想复制我的道路,青史留名,传于陛前,封官拜爵?’
说来,这的确是他的影响。
一部《三国演义》,让方临赚得盆满钵喷,并天下闻名,声名传于四海,董祖诰的状元都是与此大有关系,后来更封了锦衣卫镇抚,这次又是再次加封锦衣卫指挥佥事,虽说圣旨上写的是因为进献红薯,但很难说和《三国演义》带给洪泰帝的好印象没有一点关系。
如此名利双收,封官拜爵,对天下读书人吸引不可谓不大,尤其是那些没有四书五经天赋、科举无望的读书人,方临简直是为他们趟出了一条金光大道。
这也带动了大夏通俗小说的发展,无数文人不再以写通俗小说为粗鄙低贱,争相涌入,梦想一书成名,名利双收……这种情况甚至比平行时空的大明更甚,这片土地上出现了自‘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唐诗宋词元曲’之后,又一次空前的文化繁荣。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