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特殊情况下出现的特殊产物
作者:煜煜吃鱼鱼   重返78:搞个科研,鹰酱怎么全慌了?最新章节     
    “接下来,你们厂打算怎么办?”
    方博年冷不丁问起机械厂的下一步发展。
    陆长顺忙说道:“我们厂准备一鼓作气,通过购买和自行改造的方式,弄出几条三轮农用车生产线,当然了,想要实现这个目的,少不了市里的大力支持。”
    “如果这一次,市里不负责统购统销,由你们厂自己对外销售,这种农用三轮车。”
    “你们有信心吗?”
    “啊!”
    陆长顺大吃一惊。
    截至现在,无论大型国有企业,还是下面的社办企业,商品都会由主管部门进行统购统销。
    工厂和企业负责生产,产品由上级部门调拨给销售部门。
    以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将商品从生产好厂家买走。
    再给销售部门制定指导出售价。
    计划经济模式,已经用了近三十年。
    方博年突然提出,县机械厂自己想办法销售电动三轮车。
    别说陆长顺震惊,任何一位厂领导听到,都会大吃一惊。
    “陆长顺同志,你先出去吧,我有点事情,要单独和林凯峰同志谈一谈。”
    方博年毫无征兆地给陆长顺下了逐客令。
    让陆长顺暂时回避。
    满脑子问号的陆长顺,递给林凯峰一个小心回答的眼色。
    迈步退出自己的办公室。
    “林凯峰同志,这里没有外人,如果由你来负责,打算怎么进行销售?”
    林凯峰心头一动。
    算算时间,应该就是今年。
    难道文件已经发下来了?
    “林凯峰同志,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
    “如果让我来办的话,我会为农用三轮车,举办一场展销会。”
    “所谓的展销会,就像是以前农村赶大集,摆摊卖东西一样。”
    林凯峰尽量用方博年能听懂的话,表达着如何将电动三轮车推销出去。
    选择在当地最繁华的地段,停上两辆电动三轮车。
    吸引老百姓注意力,然后以多种方法,展现电动三轮车的运人,运货能力。
    除了推广,林凯峰还会联系一些建筑企业。
    国内产的大卡车数量有限。
    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建筑企业对能够装货的三轮车,肯定有极其旺盛的需求。
    生产队与公社方面,对此也有一定需求。
    各个生产队,都在开始搞副业。
    多余的蔬菜,肉禽蛋,需要运到县里或是市里。
    涉及送货,肯定要有运输车辆。
    方博年不置可否地说道:“想法不错,但下面的生产队和公社,未必有钱买得起这种车。”
    “没有钱没关系,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不用付任何利息,货款每月支付一部分。”
    农用三轮车安装了两缸发动机,最大承载1.5吨。
    放在当今,绝对是紧俏货。
    “如果不给呢?”
    “不给货款,可以给东西抵扣。”
    林凯峰笑呵呵地说道:“只要能快速将农副产品卖出去,广大贫下中农手里的钱,一定会多起来,到时,他们还会大量购买方便运输的三轮车。”
    “这种三轮车加满油,能够行驶近三百公里,从大队,公社开到城里,一个往返绰绰有余。”
    方博年换锋一转,说道:“说到下面的公社和大队,我有另外几个问题,想要和你聊聊。”
    “不用紧张,随便聊聊而已。”
    点燃一支香烟,方博年淡淡地说道:“你是下乡知青,又在县里待了一段时间,对乡下和返城知青的情况,应该有所了解。”
    “为了安顿返城知青,提高贫下中农的生活水平,有关部门允许街道,工厂,公社设立大集体,小集体,社办企业。”
    “总体来说,都存在了一些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里,解决这些问题呢?”
    林凯峰苦笑道:“方主任,您这就为难我了,这么大的事情,我一个年轻小伙子怎么敢妄下判断呢?”
    “随便说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方博年弹了弹手里的烟灰。
    “今时不同往日,没人给你上纲上线,我更不会揪着你的某句话,给你穿小鞋,讲吧。”
    “怎么解决下面社办企业,大集体,小集体出现的问题?”
    “那我就斗胆,胡说几句。”
    林凯峰深吸一口气,斟酌着说道:“大集体,小集体,社办企业,都是在特殊情况下出现的特殊产物。”
    “说句难听点的话,我们县机械厂其实也是。”
    “跟他们的情况一样,先天血液不足,无法自主造血。”
    “要说不同是什么,也就是有个工人身份。”
    大集体属于国有工厂,小集体属于街道。
    成立的目的是安顿过剩的劳动力。
    主要针对返城知青,应届初高中毕业生。
    身份属于临时工。
    社办企业的情况就更复杂了。
    属于公社的集体企业。
    性质半工半农。
    干着工人活,身份却是农民。
    三类企业的经费,全部来自公社,工厂,街道。
    它们的出现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工作问题。
    却也给上面添加了大量负担。
    77年开始,国家便开始削减下发给各部门的经费。
    国有企业,街道,公社本身都在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
    还要给下面的子企业发工资。
    恶性循环逐渐形成。
    “层层叠加,包袱只会越来越大,必须找几个企业和工厂当试点,走出一条不同的路。”
    “比如自负盈亏,自己想法找饭吃。”
    “以点带面,让社办企业,大小集体,一些在饥荒备战年代,仓促上马的工厂看看,靠自己想办法,也能走出一条出路,也能吃饱肚子。”
    林凯峰大胆断言。
    继续坐等靠,四类企业和工厂会和他们上级单位一块断粮。
    “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
    方博年掐灭手里香烟,说道:“话难听,但理就是这个理。”
    “远的不说,就说市机械厂,为了安顿厂里职工的返城知青子女,开了个大集体。”
    “说的大集体,更像是托儿所。”
    “情况比县机械厂几个月前还要糟糕,这些大小集体,根本就不具备独自生产的能力。”
    “确实需要立两个典型给众人打个样,让他们懂得,自己给自己挣饭钱。”
    这些企业和工厂存在问题,统一集中在一点。
    缺乏自主造血。
    没有自创资金来源的能力。
    每天不是混吃等死,就是干点边角料工作。
    没动力,没能力。
    渐渐成为了吸血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