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第228章 明达的修行
作者:张九文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     
    第226章 令人费解的变化
    安静的屋内,李承干走到病榻边,呼唤道:“老先生?”
    温彦博又不再言语了,缓缓闭眼,只留下了些许呼吸。
    东阳诊脉了片刻,又探了探老先生的鼻息,低声道:“皇兄,老先生的神智已……。”
    李承干点头道:“孤知道了。”
    东阳试探地按了按老先生的太阳穴,又用银针刺入老先生的头顶,见久久没有反应,她缓缓摇头,收好银针,站到了一旁。
    李承干会意走到屋外,看着老先生的两个儿子与一众亲眷道:“安排后事吧。”
    屋外又传来哭声,三三两两的亲眷开始安排各项事宜。
    东阳安抚着通人性的小鹿,它感受到这些悲伤的情绪,隐约也有一些不安,不停用头蹭着主人的膝盖,又轻咬着主人的裙摆。
    到了夜里,温家的开始了丧事,老先生也失去了体温。
    看着太子殿下行礼叩拜之后,温挺送着太子殿下与东阳公主走到家门口,他低声道:“当年随着家父从辽东一路走回来的时候,见到了许多人家都在哭嚎。”
    他抬头叹道:“多少将士埋骨辽东,那些失去了至亲的家眷还在念着亲人的尸骨回来。”
    “孤知道,孤会记住的。”李承干拍着温挺的肩膀道:“你也别太过伤心了。”
    温挺作揖行礼。
    李承干对他道:“等老先生的事办完,你就来京兆府任职,往后将心力用在建设之事上,等到将来能够东征的那一天,一定将那些尸骨带回来。”
    温挺作揖道:“臣领命,臣还有一请。”
    “你说。”
    “还望有朝一日,太子殿下能够容许在下随军东征。”
    “好,孤答应伱,但在此之前你也早点从丧父之痛中脱离出来。”
    温挺朗声道:“喏。”
    东阳就站在门外,等皇兄与温挺说完了这些要事,才一起回宫。
    走在安静的街道上,兄妹俩一时间无话。
    贞观十一年的八月,今年的夏季比去年更温和一些,今天长安又下起了大雨。
    温彦博老先生安葬之后,皇帝下旨给了谥号,陪入昭陵。
    皇帝给了这位老先生莫大的敬意。
    雨幕中的长安一切都显得很朦胧,站在太液池边看去,隐约能够看到一头小鹿身影,它正在湖边饮水。
    安静的别苑内,母后正在听着丽质与东阳讲述这些天的所学所得。
    李承干与父皇坐在屋檐下,看着漫天的雨水发呆。
    发呆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闲暇之余,太子殿下都会这么做。
    偶尔会有几滴雨水飘入屋檐,落在父子俩身上。
    李承干闭着眼,夏日偶尔的凉快令人觉得舒适。
    李世民道:“李淳风对天地的理解,道门中许多人反对。”
    “父皇是觉得李道长领悟的天地奥秘与儿臣有关,是吗?”
    李世民低声道:“你放心,李道长不会将这些引到东宫。”
    “这都是李道长的心血,与儿臣没有关系。”
    因天地之间的奥秘,李道长都快被道门中人除名了,反对这种学说的人亦有很多。
    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这么多年以来随着一件件事就能看出来,人都是随着自然与当下的环境,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结构改变。
    想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就要先从环境改变,当环境变了人也就不一样了。
    这就像是东宫,东宫就是一个小环境,这个环境如何由太子说了算,因此弟弟妹妹的价值观,更容易塑造。
    可将她们的价值观单独放在外面,又显得特立独行。
    只不过由于皇子与公主的身份,弟弟妹妹特殊一些,也没什么,身份上就决定了她们可以与众不同。
    再往大方面地说,这些年以来京兆府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改变关中的环境。
    李道长的学说不被大部分人接受是正常的。
    又或者,李承干觉得古来圣贤皆孤独,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但这都没关系,人类的智慧总是站在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肩膀上,还会有人站在李淳风道长的肩膀上。
    又小憩了片刻,李承干拿起一旁的竹伞,就要离开。
    李世民道:“中书省还有事?”
    也没见儿子回话,一旁的李渊道:“这孩子还在牵挂着潼关与洛阳。”
    现在爷孙三辈人也就李渊最自得其乐,有时候光是看着小兕子把玩积木,他都能看好久。
    李承干撑着伞一路路过太极殿,空旷又开阔的太极殿前,也没有见到人影。
    四周大雨茫茫,走入皇城中才能见到一处处看着门的官邸中还有人在走动。
    这里至少多了一些人的气息,不像尚书省。
    在尚书省见不到一个活人,父皇给了自己进入尚书省之权,并且能够在尚书省办事。
    可李承干觉得坐在尚书省,一整天可能也见不到一个活人,早晚会疯的。
    来到中书省内,许敬宗早就在这里等着了。
    站在中书省内就感觉到外面的雨水没有这么喧嚣了。
    “这两月在潼关辛苦你了。”
    许敬宗递上一卷奏疏道:“这是潼关的呈报。”
    在中书省内坐下来,李承干没有急着拿起奏疏看,而是笑着道:“温挺刚进入京兆府,你觉得他如何?”
    “为人行事都还不错,有些跟不上脚步,可能是未习惯京兆府的办事方式。”
    京兆府做事方式习惯了高效快捷,基本上来自中书省的政令一到就要送去各县。
    这种上下政令直达的方式,已成了现在京兆府的规矩。
    而京兆府的人手直接驻扎在了各县,每个月进行一次调换,也就是会有轮流的休息调整。
    天刚刚亮的时候,京兆府官吏就要早早睡醒,如有要呈报的事,城门刚打开的时候,就要将奏报送入京兆府。
    如果你去晚了,人手已经散去其他各县忙碌了。
    李承乾道:“让颜勤礼任职崇文馆主事,温挺入京兆府先在狄知逊手下办事。”
    许敬宗询问道:“温挺是驸马都尉,这样的人物让他只在通判手下做个推官,是不是不合适?”
    “现在狄知逊手下有多少人。”
    “五个推官,都是今年科举刚及第的学子。”
    “那就是了,温挺是驸马都尉,不用参加科举,可他的起点也要与科举及第的人一样,从底层开始做事,先让他在京兆府学着吧,等他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派他去洛阳。”
    许敬宗心中不免有些庆幸,太子殿下依旧不任人唯亲,温挺娶了公主之后,便是皇帝家的亲眷。
    既然是亲眷就要避嫌,送去洛阳是最好的。
    而且还要看这个人的表现。
    李承干摇着手中的蒲扇,看着外面的雨势渐小,又道:“往后行事依旧保持现在的作风,让我们手下的人多与乡民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切莫疏远了。”
    “喏。”
    李承干放下手中的蒲扇,拿起奏疏道:“现在正值休沐,你也回去看看家人,休息几天。”
    “喏。”许敬宗作揖行礼。
    “还有。”李承干又吩咐道:“洛阳的建设章程你都看过了吗?”
    “回殿下,臣都看过,没有多大的问题。”
    “要是劳作的人受伤了怎么办?据说杜荷要建设的作坊很庞大。”
    看太子放低了说话的声音,许敬宗也走上前低声道:“让杜荷安排大夫治病?”
    李承干啧舌道:“你说这是不是一个责任归属的问题?”
    许敬宗犹豫道:“臣以为,此事有待商榷。”
    “相应的赔偿总该有吗?”
    “那应该要给的。”
    李承干点头道:“我们京兆府永远是站在乡民这一头的,所以一定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京兆府是在帮助乡民的,而不是与商贾是一伙的。”
    许敬宗了然,压低嗓音问道:“殿下是觉得最近下官与商贾走得太近了?”
    “那倒不是。”李承干摆手道:“就算是你与商贾走得近,京兆府的其余人都与乡民相处得还不错。”
    “殿下用心良苦,下官明白了。”
    有时候许敬宗表现出来的机灵还是很不错的,李承干点头道:“你是京兆府少尹,有些事要保持分寸,切莫让人多想了,孤还是很信任你的。”
    许敬宗深吸一口气,躬身作揖行礼道:“臣定不辜负殿下信任。”
    “不用多礼,许多事孤也要向你请教,回去休息几天吧。”
    “臣告退。”
    许敬宗迈着坚定的步伐离开了,李承干这才翻看他的奏疏,有些事一定要三令五申,要一再强调准则。
    不管许敬宗有没有将事情准确地做到位,这些话都要时刻出现在他耳边。
    潼关建设五座大仓库,并且建设了一个集市。
    这个集市的规模很大,多数都是关中与潼关的乡民在做买卖。
    关中不能出现商贾的集中化,也不能将货物全部交给商贾,自关中开始减少商贾的议价权之后,许多商贾都想要将产业扩建到洛阳。
    这也是他们的动机之一。
    潼关是一座位于黄河边上的城池,也就是洛阳与长安之间的重要枢纽,自潼关建设以来,那里便是重兵把守之地。
    西域一战拿下高昌之后,河西走廊的市税开始增加了,将经济的重心与地理位置绑定,围绕地理位置与特产建设作坊,这是京兆府的策略之一。
    更改市税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如今大唐给边关设置了巨额的出入关税,这就导致了关中的货物出口到西域,货物的价格几乎翻了一倍。
    这也让河西走廊的市税以一种翻天覆地的方式增长着。
    高昌拿下之后,没了高昌王父子的左右,关中货物可以更肆无忌惮地涨价,丝绸之路的话语权,唐人说了算的时代就要来了。
    丝绸与肥皂依旧占据大头,茶叶在贸易中的比重正在增加,谁能想到现在的突厥人也开始吃豆芽菜了?
    真是令人费解。
    李承干每每看到这些奏疏,就有些头疼,突厥人应该向大唐的太子感恩戴德?
    看完各部官吏的奏疏,李承干将其放入一旁的书架上,揣着手走到中书省门外的屋檐下。
    又见到了一个冒雨而来的身影,是一个年轻的官吏。
    他来到中书省门前行礼道:“臣郭正一见过太子殿下。”
    李承乾道:“你是定州人氏?”
    郭正一回道:“臣自小在定州鼓城长大。”
    “在弘文馆上官仪门下做事?”
    郭正一还保持着作揖的姿态,他清楚地知道上官仪就是太子门下的人,并且他将自己归入太子门下了。
    这是朝中众所周知的事,考取进士的那一天,他被安排到弘文馆,便知晓了站队这种事不能由自己决定。
    而是被动地成为太子一系,而现在太子殿下在朝中的地位越发重要。
    甚至距离当年陛下的尚书令遥令朝中百官的位置很近。
    李承干望着外面的大雨,笑道:“怎么?你觉得孤很吓人,不敢回话了?”
    “臣在弘文馆任职学士,还以为太子知晓的。”
    “呵呵。”李承干无奈一笑,道:“朝中诸多事孤并不是都清楚,有些事都是父皇与老师安排的,上一个进士是许圉师,他考取进士的那年秋天就遇到了刺杀。”
    “还以为但凡在大唐考取进士的官吏都会遇到刺杀,可你现在还好好地活着,这很好。”
    郭正一连忙道:“殿下,臣乃科举进士,若有人来刺杀下官,下官定拿下其人。”
    眼看外面的雨势又小了许多。
    太子莫名说起了两年前的游园刺杀案,郭正一说完这些话,心中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
    “他们敢来刺杀就要付出代价,大唐要开始科举之时就有很多人反对,甚至刺杀当朝的进士,这也恰恰说明他们害怕了,他们越害怕,朝中就越要持之以恒,你觉得呢?”
    郭正一回道:“殿下所言极是。”
    言罢,李承干拿着伞走入雨中。
    这是郭正一第一次见到这个传闻中的东宫太子。
    在定州,郭正一觉得自己的才学了得,学富五车。
    直到面对现在的朝野,以及关中的治理之策,郭正一时常迷茫,觉得以往自己所学的典籍史书都白学了。
    因自己所学似乎在关中的治理中无用武之地,黄老之学于现在的关中有什么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