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今非昔比
作者:佳人笑   快穿之带着直播间去古代最新章节     
    傅母瑶不在意的收起淮南府长史送来的厚礼,想到最近有些孤单的公主,又将请帖抽了出来。
    看了眼上面娟秀的字体,想到太子大婚宴席上公主与之相谈甚欢的情景,脚步一顿,转身朝书房去。
    这个时间点,公主肯定在书房,不用想,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写什么计划书,要不就是在查账,简直要比朝中的九卿们还要忙碌!
    “公主,这是陵翁主的拜帖,邀请您下个月一起去赏梅呢!”傅母瑶轻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
    新婚的太子和太子妃两人如胶似漆,整日形影不离,公主偶尔看到都会发呆许久,想来也是羡慕吧!
    自家公主深居简出,出宫的机会都少得可怜。
    即使偶尔出去一趟,也只是去一些特定的地方,与外界的接触实在有限。又怎么会有机会结识那些青年才俊呢?这样一来,又怎能遇到合适的人呢?
    大汉朝女子十四岁嫁人最为常见,富贵之家女子倒是可以晚一些出嫁,出嫁年纪也不会超过二十岁,一般来说,十六七八是一个最常见的年纪。
    与公主同龄的贵女们大多数早已结婚生子,就连比公主小几岁的隆虑公主的婚期也已定下......
    傅母瑶看着慵懒地半靠在软榻上认真的看着手里的书,有些无动于衷的简诺,心里有些担心,这样下去可不成啊!
    小心翼翼地问道:“公主,您觉得如何?”
    长安的贵女圈子,公主一向不愿意参与,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能谈上几句的翁主,傅母瑶自然不愿错过。
    “听说淮南王怕陵翁主病中无景可赏,特意命人从淮南运来许多稀有梅花装点陵翁主的庭院,还派遣了一队花匠专人精心照料着。”
    见简诺放下手中的书,傅母瑶精神振奋道:“听说淮南王这次命人送来的梅花中有一种绿萼梅。据说这绿萼梅花色洁白如雪,花瓣重重叠叠,宛如粉雕玉琢一般......”
    “听说为了给陵翁主解闷,淮南王还特意编排了好几出新鲜的侏儒百戏......”
    “阳信公主和隆虑公主据说会去赴宴,就连太子妃也意有所动......”
    简诺随意的拢了拢有些松散的发髻,看着傅母瑶期盼的眼神,点点头道:“好啊,既然如此,那便答应下来吧。”
    傅母瑶听了这话,心中松了一口气,脸上也浮现出喜悦的笑容。
    她知道简诺平时很少外出,这次能够答应前往赏梅,已经算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了。
    连忙点头应道:“好的,公主。那我就回复陵翁主,告知我们会准时赴约。”
    看着其他婢女各司其职,傅母瑶满意的点点头,给侍女樱一个鼓励的眼神,迫不及待地转身离去,生怕简诺反悔。
    简诺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轻轻摇了摇头,重新拾起看到一半的《守边劝农疏》。
    “胡人衣食之业不着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何以明之?”
    “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
    “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
    “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
    读完《守边劝农疏》,简诺忍不住暗暗叹了口气,轻轻合上书,靠在软榻之上,闭上了眼睛。
    在那一瞬间,无数的思绪涌上心头,那些曾经被遗忘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
    按下心中复杂的思绪,想到封地传来的消息,叹了口气,好歹算是保全了他的一丝血脉......
    若不是陈娇,简诺不会打开《守边劝农疏》,看着书上苍劲有力的字体,叹了口气,轻轻的合上。
    前几日陈娇提及刘彻最近就匈奴问题和伴读韩嫣谈得兴起,接连几日都没有回北宫就寝......
    看着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公主,侍女樱有些担忧却无可奈何。
    作为初入安处阁之时便伴公主左右,直至迁入承仙宫的她,自认为勉强算是老资历了。
    她深知公主性情,平日里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能揣摩出几分心意。
    这几日,她觉察到公主的心情似乎蒙上了一层阴霾,心中焦急,却也不敢贸然询问。只能绞尽脑汁,四处搜寻那些能博人一笑的趣事儿,或是听闻的奇闻异事,期盼着公主能开怀一笑。
    和直播间小伙伴们闲聊片刻后的简诺,收拾好心情,听着樱那绘声绘色的讲述,时不时地点头附和。在听到有关淮南陵翁主的种种趣事儿后,忍不住思索起来......
    承仙宫的宴会已过去一月有余,当初前来恭贺太子刘彻大婚之喜的诸位诸侯王、翁主以及各位皇子们,也都陆陆续续地告别京城,踏上归途之路。
    然而,就在这众人皆离去之际,却有一人迟迟未动,此人便是淮南王的翁主——刘陵。
    据传言所道,这位淮南王翁主之所以没有如预期那般启程返家,乃是因为身体略有小恙,需要暂时留在原地休养。
    淮南王对他这个宝贝女儿极其宠爱呵护,生怕长途跋涉会让女儿的病情加重,特地吩咐要等她身体完全康复后才可以起程回家……
    长乐宫的窦太后听闻此消息,随即派遣宫廷内经验丰富的资深侍医前去探望并为其诊治。
    同时传出口谕,嘱咐刘陵务必安心静养,多注意休息。
    侍医经过一番细致入微的诊断观察,明确表示,刘陵的确需要静下心来好好调养一段时间,方能确保无虞。
    还在学习宫务的陈娇,还特意派遣侍从,前往承仙宫寻一些滋补的药丸送给刘陵。
    这个消息传到简诺耳中的时候,她不禁皱起眉头,陷入了沉思之中。
    她心中暗自疑惑:“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陈娇和刘陵之间的关系变得如此亲密了呢?”
    试图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但却始终想不起来,或许这一切都是潜移默化地发生的吧。
    简诺感到有些困惑和失落,她原本以为自己对陈娇已经足够了解,但现在看来,似乎还有很多事情,是她所不知道的......
    刘陵不是说身体不适,需要静养吗?怎么又要举办什么梅花宴?
    从外归来的侍女清,斜了侍女樱一眼,没看到公主已经走神了吗?还在那絮絮叨叨!
    “公主,西岭书院的掌事今日送来了上月的账册。”侍女清低眉顺眼地奉上账册,打断了简诺的思绪。
    侍女樱松了口气,朝侍女清讨好的笑了笑。待看到侍女清手中厚厚的账册,不禁头皮有些发麻,自觉的退后几步让出位置。
    简诺叹了口气,决定暂时放下这些疑问,先专注于眼前的工作。接过侍女清手中的账册,仔细的核查一遍后,满意的点点头。
    现今承仙宫的财务管理与记账系统上,不同于大汉王朝当时普遍采用的单一流向或简单分类的记账方式。
    而是独创性地采用了一种极为精密且高效的“一借一贷”记账法,每一笔支出,必须要有对应的收入!
    如此一目了然的账本,连门外汉也能通过翻阅承仙宫的账本,轻松理解每一笔交易的来龙去脉。
    天知道,简诺当年捧着流水账记账的账本,看到那厚厚的没有分类的账本,是什么感觉!
    为了自己的一头秀发着想,简诺在承仙宫提出了“一借一贷”记账法。
    在初期实施阶段,“一借一贷”记账法确实显得颇为繁复,毕竟每一笔资金的流入流出,都需要同时记录“借”与“贷”两个方面。
    看似是做了重复工作,实则是在为日后的清晰明了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笔钱怎么来的怎么用的,还剩多少,一目了然、无比清晰!
    当年大农令偶然得知承仙宫的新式记账法后,发现了这种记账方式的妙处,还特意让其下属五大令、丞前来承仙宫求教。
    恃才傲物的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令、丞们怀着满肚牢骚来到承仙宫,不屑的表情也只有在面对简诺时才收敛起来。
    当他们学会之后发现,以前 20 多人用时一个多月的账目,在使用新式记账法后,只需短短两个时辰就能完成!
    那一脸震惊的表情至今仍被承仙宫众人所津津乐道。
    简诺回想起以往,忍不住扬起嘴角,看着手中的账册,心里默算着金额。
    其实对于西岭书院如今一年比一年巨大的开销,她心里比谁都清楚,但也并没有太当回事儿。
    毕竟当初决定开办这家书院的时候,她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就她当下的经济状况而言,完全有能力承担起这一笔笔开销。现今看到账目上明确的开支数目,简诺不在意的提笔签字。
    想到年关将至,对于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学生们,又增加了一系列“奖学金”计划,洋洋洒洒的写满了一页纸张。
    “书院的老师们的年礼也比往年加厚一成,教学优异的老师的年礼再额外增加一成。”
    侍女清惊讶道:“这样算起来的话,书院里教学优异的老师们的年俸,足可比肩博士了!”
    “就是一般的老师的年俸,也比一般的大县县丞、县尉的年俸都要高了......”
    看着情绪不再低落的公主,侍女樱不禁感慨,怪不得人家能成为公主身边除傅母瑶之外的第一人呢!
    想到侍女清的幼弟明年就能从西岭书院毕业,忍不住感慨她的好运道!
    侍女樱心里默默盘算着,听长兄说自家的侄子聪慧,不知来年能不能考进西岭书院,不求乙字班,若是能入丙字班也能有番造化......
    “公主也太优待他们了......”
    确实!谁说不是呢?侍女樱觉得侍女清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看到侍女清有些肉痛的表情,简诺乐不可支。
    在傅母瑶的影响下,承仙宫的侍女们,尤其是贴身服侍的几名侍女都多多少少染上“精打细算”的好习惯。
    侍女清看到的是承仙宫源源不断的付出,有些心疼在所难免。
    在简诺看来,金钱不过是一种外在的物质财富而已,人活着的时候带不来它,死了也无法将其带走,因此又何必要如此执着于它呢?
    当然,简诺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想法和观念,也正是因为她现在可是有着丰厚的家底作为支撑。
    她不但有矿,与少府合作的那些项目,如今已经逐渐开始产生巨大的收益了。
    这些项目就像是一群会下金蛋的母鸡一样,源源不断地为她带来财富和利益。
    更何况,去年景帝从西岭书院破格提拔了一个良家子成为太子侍读之后,西岭书院便名声大噪起来。
    这个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传遍了整个京城,甚至连其他郡县也都有所耳闻。
    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是景帝对人才的重视和不拘一格的选拔方式。
    而另一些人则觉得景帝此举太过冒险,毕竟良家子的身份背景并不如世家子弟那样显赫。
    还有人在暗忖着承仙宫在天子心中的份量。
    但无论如何,西岭书院因此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毕竟太子身边的人,那可会是未来大汉政坛上面不可忽视的力量啊!
    众所周知,作为太子的侍从和老师,他们与太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影响到太子的思想和决策。
    一旦太子登上皇位,这些人将有机会参与国家大事,并有可能被委以重任。
    总之,随着景帝从西岭书院破格提拔了一个良家子成为太子侍读之后,西岭书院的地位和声誉也随之水涨船高。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渴望进入这所书院学习,而对于那些已经在这里求学的学生们来说,则更加坚定了他们追求卓越的信念和决心。
    那些为了讨好她而向她献殷勤、为了巴结她而给她送礼的人,或许还有那些真心想要为大汉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人们都纷纷慷慨解囊。
    他们或是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或是四处奔走为书院拉来赞助,又或者直接以个人名义捐款捐物。
    现今的西岭书院可以底气十足的说:今非昔比,咱不差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