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不同的培养方式
作者:命运眷顾   班里,从星际穿回来的科技天才最新章节     
    清大5楼会议室
    此次的与会者主要包括正副校长、各学院教授,以及和林知熠打过交道的招生部马若等人。
    长方形会议桌主位坐着的是清大的郑校长,他最近才出差回来,看着众人,询问道:“各位有什么好的想法?”
    本次会议的主题依旧是关于林知熠的事情。
    自从林院士的身份公开后,清大不知道开了多少会议来讨论此事,但依旧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虽然郑校长没有正式见过林知熠,但这么大的事情他肯定是知道的,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林知熠上学的事情。
    左手边坐着的是副校长,清清嗓子,他总结之前讨论的初步结果,“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林院士之前提交的入学申请不算数。”
    会议中一众教授忙不迭地跟着点头。
    其中不乏一些和林知熠共事过的老者,他们更是直面见识到林知熠的天赋,但即便是不清楚她的实力,总归是知道她论证了六大猜想、研制了一众武器的吧。
    他们谁有资格成为林知熠的导师呀!
    这不是贻笑大方嘛。
    现在有些教授甚至还想成为林知熠的学生,看看数学系教授秦志斌,仅仅是和林知熠聊聊天,马上就能证明出第二个猜想了,他们也眼馋。
    李校长停顿住,见众人没人反驳,笑眯眯地继续说:“我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让她自己带学生。”
    其实不全是他个人的想法,上级有人也跟他聊过,也提到林知熠有些科研技术因为人手不够而陷入停滞的事情,既然这样,何不给足空间让她培养她想要的人才。
    况且之前竞赛的时候,李校长看林知熠上课挺好的,事后很多学生反馈她的教学就是能轻松听懂。
    “我同意李校长这个提议。”
    “对呀,我们没有能力教她,让她按照普通学生的发展路径走,这不是耽误人嘛。”一位老教授慢吞吞却坚定地说。
    “我也同意,不过把哪些学生给她呢?”有人提出此方法的漏洞。
    按照当前的教育培养结构,一般是以专业课来划分,接着每一学年由浅至深地开始递进式学习。
    所以对面有老师提议,“不如让她从大一开始上课?”
    “不行,完全就是暴殄天物,浪费人才。”老教授坚决否定,他便是先前被选入林知熠的全息项目的人,正是有了那次经历,他觉得林知熠不会想要这样的方式。
    老教授抢在众人面前继续说:“要我看不如让她挑一些学生,她自己培养,我看研究生最好不过,博士就算了,她估计不想要。”
    一众领导听着提议,虽然老教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问题有两点,一方面,研究生招生工作早就停止,请问把哪些学生给她?学生能接受吗?
    另一方面,导师工作重中之重便是培养学生,开展研究工作,虽然林知熠是做出了重要研究成果的院士,可是她年纪还是太小了,才18岁,说到底能不能管好学生都是问题。
    到这一步,讨论又陷入僵局,毕竟也确实没有这样的先例。
    就在众人犯难之际,角落里的马若试探着举起手,“我们为什么不和林院士那边沟通一下呢?”
    众人面面相觑,尤其是李校长等一众领导。
    其实之前林知熠的身份公开后,清大因为担心她万一不来上学,所以有跟她那边联系过,得到答复后他们松了一口气。
    不过后面其他的院士说不能把她当成普通学生,加上一众教授放话说没资格教她,所以清大才打算让她教学。
    至于为什么不和她沟通,大概是......害怕打扰到她?
    手机的提示音让马若下意识一看。
    等看到里面内容那一刻,面色有些凝重,收起手机,抬头补充,“刚才我可是收到消息了,京大的校长打算聘任林院士为他们的教授。”
    至于是谁给马若报信的,只能是周北安的师弟,毕竟他要将功补过!
    京大这一出打得人猝不及防,但细究起来是合法合规的,虽然林知熠答应在清大入学,但这不是工作协议。
    一时间会议室里所有人脸色都不好,会议室气氛凝重。
    主位上的郑校长一直沉思着,不过众人的讨论他也一直听到。
    半响,郑校长抬起头,下定决心,语气坚定,“我打算成立‘知熠书院’,各位有什么想法?”
    郑校长这句话一出口,所有人都控制不住神情,眉头紧锁,思索郑校长的提议。
    不止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的大学教育采用的是‘学院制’,而清大推行的却是‘书院制’教育模式。
    ‘学院制’‘书院制’仅一字之差却代表了不同的培养方式。
    先说学院制,主要是以专业课为主来,一般是同班级同专业的学生居住在一个宿舍,基本上接触的人都是同专业的,同时学院制不实行导师制度。
    但书院制不同,更注重教学课堂以外的通识教育。第一个特点是混合住宿,按照不同学科交叉安排住在一起,甚至有些大学是按照本硕博贯通来全员安排。第二个特点就是导师制,从本科阶段开始实行导师制度。
    不能简单地说那种制度好,只是培养侧重点不同。
    比如清大为了落实强基计划在2020年进行改革,成立了致理书院、未央书院、探微书院等,每个书院侧重点不同。
    “我研究过林院士的发展路径,不管是武器,计算机ai,数学猜想,又或者是特效药,她可以在这些领域都能做出成就,足以证明她的全能性,所以让她教哪一门都是损失。”郑校长看着众人提出他的看法。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选择成立一个书院让她去培养她想要的人才。”
    “至于你们提到的生源问题,我有一个想法,不如在开学军训以后进行选拔,让有意向的学生主动参加转书院的考试,这个考试试卷就由林院士来出题,正好可以选择出她想要的学生。”
    “学生数量任由林院士定,之后她便是这些学生的导师,如果她愿意,甚至可以从本科就开始培养学生做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