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离谱的是,苏维埃的通讯卫星组网计划,载人航天计划,甚至载人登月计划都已经提上日程了!
一直以来没有把日耳曼尼亚干趴的主要原因是担心伤亡过大,只是在等核弹具备实战条件。
之前所谓的“总攻”和无法分兵来协防南部联合战线也只是战略部署罢了。
正好还能用一批退役装备换来一些资源。
比如矿产,关税,这一类保值收益。
在这些基础上,苏维埃那异常坚挺的防线就得到了解释。
这就好比是...
直接把五常之一丢去非洲大区,然后被周围的小国捅了一刀,几乎连皮都没捅破。
人家五常觉得麻烦,不打算鸟那个小国。
但那个小国反而得寸进尺,掏出各种东西来捅它。
最终烦不胜烦,五常决定整个活,反手一巴掌就把那个小国给送走了。
目前的苏维埃就是这么个状态。
南边的其他国家都是虫豸,东面的日耳曼佬又总想着统治世界。
苏维埃决定,在角落里默默爬科技,一举惊艳所有人!
这让苏维埃将大量的部队分配到各地方的生产建设兵团,甚至还成立了多个由军人组成的研究团队。
这些生产建设兵团的薪资与原本部队相比不变,就是换了个地方服役。
部队总数原本有210万的苏维埃红军迅速减员至90万。
这也变相促成了最早战争打响时,苏维埃默许了日耳曼尼亚的扩张行为。
出于对日耳曼尼亚的警惕性,部队开始慢慢恢复军事建设和服役人数。
至于说管一管...
管个屁!
毕竟是虫豸们狗咬狗,苏维埃方面乐见其成。
但...
日耳曼尼亚纲吞并三个国家后,其中一个与日耳曼尼亚接壤的国家发起了红色革命,成功推翻了君主国家议会,当场宣布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
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苏维埃和日耳曼尼亚本来就接壤,只不过是接壤面积扩大了一些。
但日耳曼尼亚那边却不这么想。
可能是穿越者脑袋抽了,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了。
以帮助开兰西亚王室夺回国土为由,直接对刚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发起进攻,在半个月内就将原开兰西亚国土全部攻陷。
由于开兰西亚是刚加入联盟,无论是军事实力和技术装备都还停留在半个世纪前。
面对日耳曼尼亚的闪电战,毫无还手之力。
并且,日耳曼尼亚在原本就与苏维埃接壤的区域也发起了全面进攻。
这让原本就兵力不足的苏维埃陷入了被动的境地。
总计220万日耳曼尼亚军,分为四个集团军、同时沿着整个边境线大举进攻苏维埃。
这对当时服役人数只有130万的苏维埃来讲无疑是非常艰难的。
即便苏维埃的武器装备和兵团素质都要略高于日耳曼尼亚,也不太可能一个打三个。
更何况,这130万中有30万海军,40万南部边防部队,实际能调动与日耳曼尼亚正面交战的只有60万左右陆军和空军。
多亏苏维埃政府反应迅速,在第一时间调动所有可以调动的一线部队去防御日耳曼尼亚的进攻,将南部边防部队中的30万人组成东南方面军。其余与南部边防部队加在一起,组成了三个人数30万的混成集团军,成功阻止了日耳曼尼亚的进一步推进。
打了几场漂亮的防御战后,苏维埃随即对生产建设兵团展开召回工作,在短短几星期内召回了60万陆军,5万空军,5万海军,总计70万余人。
他们在生产建设兵团时曾担任拖拉机驾驶员,农药喷洒机驾驶员,内河运输船船员,爆破组...
70万召回人员中有10万陆军被编入南部边防部队,其余50万陆军有10万被编入东北方面军,20万被编入东部方面军,20万被编入东南方面军。
5万空军召回人员被全数编入战斗最为激烈的东部方面军,5万海军则被编入北部舰队和西部舰队。
同时,苏维埃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紧急状态。
工厂开始从每天8小时变成24小时三班倒运转,无论是工人还是部队都展开了大规模扩招。
部队的扩招有一个在其他国家看起来很奇怪的限制。
不收任何在职的农业工作者,也不收任何参与工业生产的工业从业者。
这是在考虑到战时生产所需庞大人力做出的决定。
不过,即便是限制了工农参军,还是有大量工人和农民假报身份,加入了苏维埃红军。
他们加入红军的原因很简单,也很朴素。
如果红军战败了,苏维埃没了,那么国王和领主又会再次一骑在他们的头上,夺走他们努力建设的家园,无休止的压榨他们。
所以,红军不能败,苏维埃不能没。
这一切因素,导致日耳曼尼亚闪击苏维埃时被打了个一脸懵。
两边的装备水平看起来差不多,兵力也差不多,甚至日耳曼尼亚兵力还比苏维埃多一些。
但是这离谱的战况是怎么回事?帝国精锐怎么就是打不穿这群红军的防线?我们的阵地怎么反被苏维埃的穿插部队天天遛着玩?!
还有这离谱的组织度和兵员素质又是什么鬼!
一个步兵班,全歼一个轻装甲连,这算啥?!更离谱的是,这特么是整个战线的常态!
一时间,整个日耳曼尼亚前线指挥人员都被整不会了,基层士兵被打麻了,决策层也被弄的一头雾水。
不是,说好的苏维埃是一栋烂房子,踹一脚就会被踹倒呢???
这么多情报都在说苏维埃没那么强大,什么科技发展迟缓,火箭引擎技术无法突破,生产出的军用飞行器和民用飞行器都未达到预期,装甲兵技术研发缓慢,铁路运输未达到预期目标......
这画风怎么不太对啊!
这一脚是踹上去了,但是踹到的不是个烂房子。
特么的,踹到了个战争堡垒!
不但没踹倒,还被里面涌出来一群大汉爆揍了一顿!
也多亏日耳曼尼亚的兵员素质和装备水平也很好。国内经济相当稳定,工业区的防御力量也很坚挺。
不然...
这就反击力度,但凡换成其他国家,估计不出半年,首都就被插旗了。
这边@一下德三,柏林上的红旗.jpg
虽然但是,日耳曼尼亚最初得到的情报确实是真的,并不是苏维埃故意放出来的假消息。
只不过... 这些消息的真实细节可能与日耳曼尼亚情报部门所推测的有‘亿’点点差距。
科技发展确实迟缓,因为原计划是40年内完成全面工业自动化,建成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可惜进展缓慢,现在来看需要50年。
火箭引擎技术无法突破也是真的。目前的联盟一型火箭的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仅有0.9吨,载人航天还遥遥无期。
什么?你说为什么r-1的射程才有580公里?
那是因为人家用的是固体燃料发动机,而且弹体体积较小,受到目前固体燃料发动机的技术限制,能飞五百多公里就不错了。
至于说给弹道导弹上液体燃料发动机... 苏维埃航天科学院也不是没想过,只是这么做的意义并不大。
毕竟... 有威胁的国家都挨在一起,空射能达到将近八百公里的射程,搭配上远程轰炸机几千公里的航程,足够砸任何一个国家的首都了。完全够用。
对了,r-1是具有空中发射并调整弹道的能力的,只是精度会差很多,大概偏差在500米半径。这个偏差在搭载百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后,砸个城市毫无压力,毕竟覆盖面积够大。
飞行器未达预期就更好理解了,因为航天科学院被下达的喷气式飞行器预期指标是1-1-1,具体来讲是一万米,一马赫,一千公里,这是战斗机的指标。客机则是800公里每小时,米飞行高度,4000公里航程。轰炸机的要求更高,1.2马赫,米飞行高度,6000公里航程。
目前的军用飞行器最快的是n-12战斗机,最高速度可达0.9马赫,飞行高度可达米,最大航程900公里。这是最接近指标的,其他的就完全不够看了。
b-15轰炸机,最高速度800公里每小时,飞行高度米,最大航程3000公里,连计划指标的边都没摸到。
客机更是完蛋,由于要考虑经济性和安全性,不能像军机那样直接用舒适度和造价来换性能,所以实际造出来的东西就比较拉胯了。蓝天一型客机(原型机),最高速度600公里每小时,飞行高度米,最大航程2000公里,操纵性差,载客量仅有70人,降落减速困难...
当时看到原型机这“亮眼”的表现,联盟航天科学院的大型机设计团队集体陷入了沉默。
所以这情报也是非常正确的,飞行器发展没有达到预期。只是这个预期有些高。
装甲兵技术发展缓慢,这个只能说是日耳曼尼亚不懂坦克发展,可能是穿越者知识盲区所导致的?
苏维埃所遇到的技术难题是复合装甲的材料应用以及减重问题,还有一体化动力包的输出功率以及可靠性问题。主动夜视仪和车内灭火抑爆系统的可靠性也存在问题。敌我识别系统,火炮双向稳定器,都还存在一些隐患。
所以才一直没能让下一代坦克服役,还在凑合着用之前生产的上一代坦克。
如果是对军事很了解的人看到这些信息,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第三代主战坦克”,“信息化装甲部队”。
可惜,日耳曼尼亚却对这唯一一个比较有用的信息嗤之以鼻,觉得这群苏联佬疯了才去弄这么一个奇怪的坦克。
有那些资源,多去造一点更大,更重,更厚实的坦克不好吗?
至于铁路运输这个情报嘛...
这个确实是苏维埃方面对情报封锁做的太好了,日耳曼尼亚情报部门能收集到的相关信息都是只言片语,核心发展目标和技术应用完全只字不提。
以至于莫名其妙的就变成了苏维埃铁路运输不发达。
苏维埃铁路管理计划总局计划在建国30年内完成对蒸汽机车的完全替换,全面换装内燃机车头,并展开对电气化铁路的研究与试运行。
现在内燃机已经换装了80%,但是对于电气化铁路运输的研究还是迟迟难以推进,试运行更是谈不上。
如果说未达到预期的话... 对,也不对。
对,因为内燃机都换装80%了,电气化铁路还是没摸到头绪。
不对,是因为内燃机的全面换装可能比计划还要早上很多,提前完成指标,甚至超额完成了。
而反观日耳曼尼亚那边的技术发展情况...
就让祝融很是摸不到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