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修身篇
作者:朝碧海暮苍梧   人族崛起之峥嵘百家最新章节     
    游历的第三点好处,就是为了宣扬自己,寻找到一个可投靠的明主。
    毕竟自己的学说理念,都只是纸上谈兵。如果不能实践,学说写的再漂亮,也是传不长久的。
    因此就需要一个发挥才能的机会,这就要看他游历了,这里不能得到重用,只能去别的地方试试,就这样一路试下来。
    太尉和司马他们为何认识江夫子,就因为江夫子游历来到了炎国,拜访过他们,宣扬过自己。
    为何这些百家的人,愿意为贵族或者人王人皇效力,道理很简单,还是为了名声。
    自己积累多慢,到处走一辈子也走不了太远。但是为这些贵族服务,名声积累起来也就快了很多。
    尤其是人王和人皇,这可是最大的明星,这就是很好的明星效应了。
    如果能够做出一些成绩,让国强民强,那么他们名声还不坐火箭一样往上窜,今天名士,明天就变成了巨子(钜子),就问你怕不怕。
    所以来到炎国,太傅等人推荐他成为相国,他是十分高兴的。
    一般的话,这些百家人不会拒绝效忠权贵的,除非成为巨子或者圣人,已经天下皆知了,才不需要依靠权贵来增加名声。
    这就不得不说儒家了,人家就提出: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帝王不用,卖与识家,识家不用,仗义行侠!
    举例就是用百家积累名望的方式,这也成了百家的惯例。
    炎国虽小,但也是个国啊,效忠大王是最优选择。实在不行,才去退而求其次,投靠那些愿意用自己的贵族或者大臣,成为臣子的臣。
    这还不行的话,那就只能继续游历,到处宣扬学说,到处行侠仗义了。
    其中儒家就是大家,因为人家提出的学说,一般都比较适合统治者,甚至为了统治者改变自己的一些观点理论,兼容并蓄,让自己去适应统治者,而不是让统治者适应自己。
    也有一些学说比较死板,不愿意因为统治者的喜好改变,从而就造成传播困难,被称作小家。
    因此百家当中,也是存在大小家之分的。
    “下臣的理论学说是:上者不可有所好,然则下必效其焉。以及明主可用不可为两个学说。
    都是下臣几十年读史书所得出来的经验,故而史书所得,算是得到了史家众人的认可,因此下臣也是史家的一份子。”
    一说到这些,江夫子立刻自信了很多。
    这毕竟是自己信仰,他怎么可能不熟悉。
    “细说!”
    厉夏找了一个舒服的位置坐下,也让江夫子坐下来再说。
    他在考较江夫子立场的同时,自然也不能放弃对方的学问,毕竟这是辅助自己的相国,大王和臣子间的纽带。
    “第一篇上者不可有所好,然则下必效其焉,算是修身篇。
    意思很简单,就是上位者不能有自己喜好,不然的话会影响下面的人,甚至会有人投机取巧,败坏道德制度等等。
    下臣看了众多历史,上到人王,下到平民斗比较适用。
    以前的洛国只是一个小国,然而他的国王爱好木工,不理朝政,上行下效。臣子也都沉迷于此,官员选拔不看学派,也不看能力,而是看木工做的好不好。
    导致洛国差点灭国。
    还有就是当初人皇喜欢细腰,导致各国流行以细腰为美,人王卿大夫都喜欢细腰女子,从而让女人缠腰。
    使得很多女子断腰,五脏移位等惨剧。同时女子腰易折,男子打仗,从而使耕种无人,导致粮食减产等等。”
    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常见,难不成其他人就发现不了吗?
    其实也不一样,就跟写论文一样,很多名字相同的,核心观点也是一样的,但是分析的角度不同。
    同一个例子,别人可能是根据真实情况,提出自己的学说理论。
    就跟洛国这个例子,儒家可能会说玩物丧志,从这个观点出发,去告诫大家不要这样。
    而江夫子是从历史中看到的,从而有感而发。毕竟江夫子不生活在那个时代,也没有去过那个国家,他只能从读历史中,去发表自己的观点。
    虽然这修身篇有点俗气,没有什么太新颖的地方,但还是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同时江夫子也尽可能举一些不一样的例子,让大家都能明白其核心想法。
    当然了,想要提出太新颖的观点也不那么容易,毕竟发展了这么多年,容易发现的观点都已经差不多了。
    如果真的能够提出新颖观点,可能也不至于只是名宿了。
    随便一个名士,大道理可能都懂,但是能不能领悟新的道理就难说了,有的人聪慧,几岁就能说出人生大道理,做出什么大事来。
    也有的穷经皓首,依旧只是先生而不是夫子。
    不知道是谁,把所有的理论观点归纳于五点,分别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那以后,很多观点都喜欢这样分,当然了也不是全部观点学说,只能说大部分学说。
    像医家制作出了新的药方,发明了新的农具或者机器等等,就不太适合这个分类。
    当然了,不管是哪一种,目的都是为了告诫人,也为了让人更容易明白。
    “另外一篇是治国篇:明主可用不可为。”
    “哦!竟然是治国篇。既然能够传出去,那就说明并不是信口开河,为何没人愿意接纳夫子呢?
    夫子也不要介意,孤并没有嘲讽的意思,难不成治国篇要求太高了?”
    价值最大传播速度最快最广的,就是治国和平天下,就是告诫人如何治国和争霸的。
    按理来说,江夫子都能提出治国篇,那么洛国怎么可能会轻易放人过来呢?
    虽然各国都说自己是明主,不干预这些大才的原则,但也不是真的一点不干预。
    例如推迟放行,提高待遇,以及封赏为贵族等等,就是为了留下人才。
    炎国就因为太偏僻了,而且文风不显,才导致这里十分尚武,却缺少很多治世之大才。
    炎国通往洛国只有一条路,罗国不傻的话,不可能轻易放人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