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歌行体诗严杨对比 祭文高低二着分析
作者:怀州狂生   爱在桃花灿烂时最新章节     
    杨涛手中拿着的是大董诗文集,其中既有绝句,也有律诗。而杨涛最喜欢阅读的则是他的七言律诗。
    海珍看着他,笑着说道:“你的诗文很不错啊,原来你这么喜欢读书。”
    杨涛轻轻放下诗文集,微笑着回答道:“我的律诗水平能有所提高,正是得益于这些书籍。为何我会与网友争论‘李白的那两首词是否真的是他所写呢?’之前我曾提到过,李白写过三首清平调,但实际上,盛唐时期的诗人根本不需要作词,他们的歌行体与音乐完美融合。王维和李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不仅精通音乐,而且擅长七言绝句,甚至还创作了一首名为《阳关三叠》的经典之作。
    因此,盛唐时期的诗人无需作词,因为七言绝句与音乐的关系非常密切。对我而言,词更像是一种诗歌形式,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写作习惯。只要你仔细品味一下李白的那两首词,就能够明白当时的情况。”
    “这么说来,诗词之间的区别还是挺大的。”海珍若有所思地说道,她不禁想起自己曾经读过的那些诗词,虽然都是用汉字写成,但每一首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嗯,而且每个朝代的文学特色也不相同。比如宋朝,词就发展到了巅峰。”杨涛继续说道,他对宋朝的文化非常感兴趣,尤其是词这种文学形式,他觉得它既优美又富有情感,可以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
    “那你喜欢宋词吗?”海珍好奇地问道,她想知道杨涛对于宋词的看法。
    “当然,宋词的意境很美,词句也很精妙。不过比起唐诗来,还是少了一些豪迈奔放。”杨涛笑着回答,他认为唐诗更具有气势和豪情,而宋词则更加细腻和婉约。
    “看来你对古诗词挺有研究的嘛。”海珍夸赞道,她没想到杨涛居然对古诗词有如此深入的了解。
    “只是兴趣罢了,平时没事就喜欢看看、写写。”杨涛谦虚地说道,他觉得古诗词是一种非常好的表达方式,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两人聊得很投机,不知不觉间,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他们一边欣赏着周围的美景,一边讨论着古诗词的魅力,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里。
    “李白那两首词是什么时间?”杨头冷不丁问道。
    “大概是五代宋初时期的词吧,如果不是你提到,我可能没有注意到。”海珍回应道,她觉得这个话题非常有趣,让她对古诗词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唐诗人白居易的词也非常接近诗歌,而只有到晚唐时期温庭筠的词才真正成熟起来。因此,可以推断出李白的那两首词并不是他自己所写。此外,李白,王维经过安史之乱保存下来的诗作数量远远超过王维,大都是后人所做,来冒充李白。这让我一直感到疑惑,现在终于找到了原因。”杨涛解释道。
    “原来如此……”海珍听得很入神,她对文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似乎已经沉浸在了诗歌的世界之中。过了一会儿,她又好奇地问道:“那你觉得绝句和律诗有什么区别呢?”
    杨涛想了想,他的眼神专注起来,仿佛正在脑海中组织着语言,然后缓缓说道:“大董擅长 五绝,五绝简短精悍,意境深远,往往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哲理;而律诗则更加工整规范,富有韵律美,通过严格的格律要求展现出一种严谨之美。
    不过,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它们都是诗歌的形式,都能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海珍微笑着点点头,她觉得杨涛不仅懂得欣赏诗文,而且还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让她十分惊喜。她的目光落在杨涛身上,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赏之情。随着交谈的深入,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话题也从诗转移到了生活上。他们开始分享着彼此的喜好和经历,谈论着各自喜欢的音乐、电影和书籍。
    海珍讲述着她喜欢的古典音乐,喜欢贝多芬交响曲,那些动人的旋律如何触动她的心弦;杨涛则分享了他对科幻电影的热爱,以及那些奇幻的故事如何激发他的想象力。不知不觉中,时间悄然流逝。夕阳渐渐西沉,橙色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
    海珍最后说道:“我们再谈诗歌吧,我真的非常好奇,你是如何得知我们当地的风俗呢?要知道,我也是和你见面之后才了解到这些的,因为我的母亲很少向我们传递这样的理念。”
    杨涛笑了笑回答道:“这是我经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实际上,在网络上,关于我们祖先究竟来自东亚还是非洲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大多数人倾向于我们的祖先是非洲人,但我个人更支持另一种观点——东亚人。
    因为东亚人大多没有体臭问题,而且进化得更为彻底。东亚人的孕期比白种人和黑种人更长,这使得胎儿大脑有更多时间发育,因此智力更高,遗传优势也更明显。基于这些原因,我坚信人类的祖先应该是东亚人而非非洲人。”
    祭炎帝神农诸文海珍点头表示认同,接着她转换话题问道:“那我们先不谈这个吧,我注意到你似乎对古诗情有独钟,可以跟我分享一些你喜欢的大董诗吗?”
    “你不记得吗?我们曾去神农山,在炎帝塑像前照过相。大董曾写过祭炎帝文。”杨涛望着海珍说。
    “桃花节,过去很久,大董写的怎样?”海珍说道。
    “他写得很好,刚才,我看这篇诗文。”说罢,杨涛念起来。
    “以炎帝之德,惠泽苍生;以神农之智,启悟万民。”杨涛轻声念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种敬意,“这句写得真好,炎帝和神农真是伟大的人物。”
    海珍静静地听着,她的心中也涌起一股钦佩之情。“大董的诗总是那么有感染力,让人不由得沉浸其中。”
    杨涛翻到下一页,继续念道:“巍巍太行,苍苍林海,炎帝精神,永传不朽。”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神农山上的那片茂密的森林。”海珍说道,“那里的空气清新,让人心情愉悦。”
    “这不是他写的,是我胡乱编造的。你看这是大董的诗文。”杨涛说道。
    “啊!你真坏!”海珍说道。
    ”不骗你,你不认真看。”杨涛说道。
    两人一边读着大董的诗,一边回忆着曾经一起度过的时光。他们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诗歌,还涉及到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
    祭炎帝神农祝文:
    公元2007年3月吉日,河南省代表沁阳市五十万各族群众,谨以鲜花束帛之仪,祭祝于中华始祖炎帝神农纪念像前曰:
    伏惟炎帝,敬祈高岗。少典之胤,火德承王。
    中华始祖,位列三皇。造为耒耜。导民稼桑。
    治麻微布,乃服衣裳。埏埴为器,陶冶有方。
    削木为失,征彼洪荒。制规定历,天文初创。
    琢桐为琴,弦调宫商。日中为市,交易始倡。
    变尝百草,就死扶伤。启亘古之蒙昧,开文明之滥觞。
    太行巍巍,丹沁汤汤。神农筑坛,在山之阳。
    祭祀天地,佑民安邦。泽被万世,亿兆颂扬。
    睿矣吾祖,奠基中央。表里山河,临制四方。
    世代延续,源远流长。沧桑历尽,弥繁弥昌。
    子孙亿万,遍布八方。礼仪之邦,赫赫扬扬。
    维吾始祖,寰宇共仰。迄今五千余载,屹立世界东方。
    云蒸霞蔚,盛世洋洋。改隔开方,成就辉煌。
    一脉永远,开来继往。百业振兴,民富国强。
    三个代表,指明方向。立党为公,民本至上。
    开拓创新,齐奔小康。中原崛起,争先沁阳。
    社会和谐,人民安详。缅怀祖德,无上荣光。
    瞻之在上,临之在旁。敬礼奉祝,俎斗磬香。
    佑我蒸民,福祉永昌。尚飨!”
    海珍看完炎帝祭文,说道:“大董写的祭文好是好,不过现在很少用。”杨涛说道:“过去用的很多,特别是祭祖文,就用它。现在很少人会用四句诗写。你会写,就很不错。”
    海珍说:“我记得毛主席写过此类文章,你觉得谁写的好?”
    杨涛想了一下,说道:“这很难比较啊,毛主席的文章有他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度,但大董的祭文也很有韵味。”
    海珍点点头,又问:“那你知道毛主席写的是哪篇吗?”
    杨涛用手机百度上搜了搜,他看到文章如下:”1937年4月5日,在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之际,为进一步营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联合抗日的社会舆论,国共两党分别派出代表,共赴位于陕西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举行国共两党共同公祭黄帝陵仪式,这是国共两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共同公祭中华民族祖先黄帝陵。
    中国共产党派出的公祭代表是林祖涵(林伯渠),中国国民党派出的公祭代表是张继。两党公祭代表在公祭仪式上,分别宣读两党的《祭黄帝陵文》,中国共产党的《祭黄帝陵文》系毛泽东亲笔撰写。
    共同公祭黄帝陵几个月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日的正确路线。会议结束之日的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发布上述命令的当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一行,从洛川县出发前往黄陵县拜谒了黄帝陵。
    当朱德一行来到黄帝陵拜谒时,毛泽东亲笔手书的《祭黄帝陵文》原稿,还原封不动地陈列在黄帝陵所在的轩辕庙内供案上。于是朱德一行一边仔细阅读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一边品味领会祭文的深刻内容。任弼时认真品味领会祭文的深刻思想后,言简意赅地指出:“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如今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已刻写成碑文,耸立在黄帝陵所在的轩辕庙内西侧。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跎。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示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1937年3月清明节,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共祭黄帝,当时中共代表林伯渠诵读此文。
    这篇“出师表”,采用传统祭文撰写形式,开头说明致祭时间、致祭人、致祭人委派代表、致祭祭品等情况。正文采用四言古体,共56句,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前8句),高度概括了轩辕黄帝建立华夏民族的丰功伟业;第二部分(第9句至第28句),追溯了自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和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境界;第三部分(第29句至篇尾),毛泽东昭告明志:誓死保卫祖国江山,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直到“还我河山,卫我国权”,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同时提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的抗日主张,呼吁各党各界,团结坚固,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使赫赫始祖之伟业,如凤凰之再生。
    海珍一边看着报纸一边和杨涛聊天,她指着报纸上的文章,笑着说:“这个政治家的文章真是太深奥了,我完全看不懂,但是我感觉他的用词真的非常好。相比之下,大董用的都是现代语言,更容易让人理解。”杨涛听后表示赞同,并补充道:“是啊,这也是大董的文章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吧。”
    两人正在交谈时,突然有一名员工闯入办公室,语气焦急地报告道:“杨总,不好了!我们的系统出现故障了,请尽快安排维修人员前来处理。”听到这个消息,杨涛脸色一变,急忙站起身来向海珍道别,表示需要立即赶往公司处理此事。然后他匆匆离开了房间,留下海珍独自思考着刚才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