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一意孤行
作者:三人甫   大召荣耀最新章节     
    “陛下圣明,不论何人,胆敢造反,当以雷霆手段剿灭之,以儆效尤。”卢公亮心头一紧,连忙回道,身子微微前倾,尽显恭敬姿态。
    “嗯,很好!”刘闵满意地点点头,看得出来,卢公亮是在向自己示弱,他转身回到龙椅上,扫视群臣,“传朕旨意,宣贾淼、刘耿回朝,令雍州刺史武思惟,领本部兵马赶赴上阳关接管军务,平定方令舟之乱。”
    “命罗不辞征调幽州全境兵力,速速平定宇文崇泽!”
    “调冀州七郡六十三县府兵,合大军二十万收复曲阳,同时传旨梁王,命其分兵驻守冀北三郡,以防北患。”
    接连三道旨意发出,大殿内的气氛顿时变得更加压抑。所有人都知道,皇帝这是动了真怒,如此一来,算是将整个西召的兵马全部调动起来。
    然而,这般激进的做法,无疑会给国家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
    可以预见,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国库的金银将会如流水般倾泻而出,各种赋税会不断增加,百姓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艰难。
    为保证军队建制完整,青壮会被征召入伍,而没有了壮劳力,农田将被荒废,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稳定也会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定会让邻国警觉,边境的紧张局势也会急剧加重。而在这个背景下,权力的争夺和政治的角力也会变得更加激烈,国家的稳定和治理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一系列影响,就如同一道看不见的伤痕,深深地刻在了国家的肌体上,无论是经济的衰退,还是社会的动荡,都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愈合。
    就算这几战打胜了,国家也将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战后重建。这不仅仅是物质的重建,更是人心的重建,需要的不仅是时间和资源,更需要智慧和毅力。
    这种种弊端,在群雄割据的时代,影响或许会低一些,可现在,显然还不是。然而这些弊端许多臣子都能想到,可因之前那言官被杀,却无人再敢劝谏。
    “陛下,臣有一言。”便在此时,楚临丞终于站了出来。
    刘闵看了他一眼,沉声说道:“楚相若是想劝朕,还是免开尊口吧。”
    楚临丞微微躬身,他自然感受到了刘闵话语中的不满和怒气,但作为两代帝师,托孤重臣,他有责任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皇帝排忧解难。
    “陛下,老臣并非想要劝阻您,只是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楚临丞的声音不大,但每一个字都格外清晰。
    刘闵的眉头微微挑动,看着楚临丞,沉默不语。
    楚临丞继续说道:“陛下,曲阳郡的陷落,确实令人痛心,但若因此而大动干戈,调动全国兵力,恐怕会引起更大的动荡。”
    “楚相此言,怕是有些偏颇吧。”他的话音刚落,卢公亮立刻出言反驳,“诚如陛下所说,我朝以武立国,若不以雷霆手段,何以震慑乱贼?难道要等到他们打到邯城下,我们才行动吗?”
    此言一出,大部分臣子纷纷附和,不仅是为了给卢公亮站台,更是顺着皇帝的意思。
    楚临丞微微摇头,他不知道,这些官员究竟是不是真心为了朝廷稳定,但他却很清楚,战争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
    “诸位,平叛固然重要,但民心更为关键,如此黔兵犊武,最受苦的还是万千百姓。若百姓对朝廷失去信心,那这天下,还能守得住吗?”楚临丞的目光在一众官员身上扫过,见无人答话,又看向殿上,屈膝跪了下去,“老臣,恳请陛下三思。”
    刘闵的心中也在权衡,他知道楚临丞的担忧不无道理,但作为皇帝,此时必须展现出强硬的态度,否则如何震慑天下?
    “楚相,朕知道你的担忧,但叛乱若不迅速平定,只会让局势更加混乱。”
    “陛下!”
    “朕意已决,无需再议。”
    楚临丞呆愣愣地跪着,最后也只能无声轻叹,他知道皇帝此时已经听不进劝,再说只会闹得难堪,便也不再多说什么,拜了一礼,起身站到一边。
    “朕希望你们能够明白,朕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召的江山社稷。”刘闵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所有人都知道,皇帝这是在警告他们,不要再有任何反对的意见。
    “好了,接下来,说说另一件事吧。”刘闵注视着殿内的一个官员,“刑部,有关谢无赦被暗杀的案子,可有新的进展了?”
    十几日前,密令司的一众诏狱使回到邯城,将谢无赦之死禀明了皇帝,以致龙颜大怒,责令密令司与刑部彻查。密令司自不用说,而刑部也明白谢无赦身份的特殊,更知道皇帝对此事的关注程度,当然不敢有一丝懈怠。
    此时听到皇帝发问,刑部侍郎薛永年连忙站了出来,躬身回道:“启禀陛下,已经发现了一些线索。”
    刘闵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薛永年清了清嗓子:“谢司正被暗杀在曲阳郡涞县附近的一个无名山谷,死因是被数百枚袖箭穿体而亡,而根据密令司提供的情报,以及臣等的调查,发现这一切都与一个名叫项小满的人有关。”
    “项小满?”刘闵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他有些印象,还是当初王乾回来时提过一嘴,只是他当时全心都在各地战事上面,也没有过多留意,此时又听薛永年提起,不禁也来了兴趣,“此人是何来历,详细说说。”
    “是。”薛永年微微躬身,说道,“项小满,年十四,籍贯不详,两年前突然出现在北豫邺邱城。此人曾是文昌书院的学子,善拳脚,使长枪,因多次涉及案件而入狱,但每次都能安然无恙地被释放。”
    刘闵的眉微蹙了一下,忍不住问道:“多次入狱?”
    “不错,此人曾因各种原因,前后三次入狱。”薛永年点了点头,接着回道,“第一次,因刺史府主簿被杀,传播流言蜚语被抓,后缴纳赎金后被放回;第二次,因与书院学子发生冲突,导致原刺史府司功参军陆元丰次子陆典意外身亡,后经贾淼审判后无罪释放;第三次,因与百姓发生矛盾,不服从府兵调查,拒捕殴官,被贾淼判处一年徒刑。”
    “哼,小小年纪,竟如此嚣张跋扈,屡犯法纪。”刘闵一拍御案,怒问,“这样的人,为何还能在书院中学习而不被严惩?还有那个文昌书院,又是什么身份,可是官办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