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公主养面首(二) 为蜀中季樱大大加更
作者:燕啄绍米   宜修重生:人间清醒登橘直上最新章节     
    想起草原这两年的格局,宜修很是钦佩端静的果决。
    “端静啊,抚蒙受尽屈辱,好不容易反抗后苦尽甘来,还要被至亲之人算计,还好,还好,她能豁得出去。”
    某种程度上,端静跨越了世俗的男女之别,切切实实以天子使臣的身份,皇族之女的荣耀、坚定的意志以及不甘为人傀儡的愤恨,拉拢草原各方势力,以身入草原最高规格的权力争斗之中参政议政,替大清将蒙古牢牢捏在皇室的手中。
    尽管她某些所作所为,不受世人认可,但利益和好处是实打实的,纠结那么多作甚。
    剪秋被礼教洗脑太久,有些不太认同地嘟囔道,“再豁得出去,公主养面首这事儿……还是骇人听闻了些。”
    “她自己养面首,却向您问计,奴婢看不透,可还是想替您抱不平,哪有大姑子闯了祸,什么都要让您这个弟妹出主意摆平的,您对她还不够好吗?”
    宜修轻扶额头,神色平静:“汉唐时期,公主养面首,司空见惯,只宋朝后礼法、民风渐严,饶是天家公主也被礼教束缚,以至于今日公主空有尊贵的地位,却并不受重视。”
    “何况,你以为端静为何会离经叛道这般行径,还不是被逼得!她啊,比布尔和还苦命,终身不能有孕,为了公主府又不能杀了已经不能人道的额驸,本想带着养子守在公主府过日子,结果……”
    “皇上啊,重权势,重江山胜过一切,竟要喧宾夺主,以她为傀儡,分化、打压、拉拢各部落,进而得到收归蒙古地区的目的,使她的地位渐渐边缘化,不怪她如此!”
    剪秋一脸疑惑,端静公主养面首,跟皇上有什么关系?收归蒙古不是更离不开固伦公主府吗?怎么端静公主还边缘化了呢?
    宜修抬眼瞧着剪秋呆滞地杵在一旁,用手中的团扇,轻点了下剪秋额间,笑道:“想不通就别想了,只要记得玩弄权力之人没一个简单的,混朝堂的心更黑,坐在龙椅上的自然最黑心就好。”
    “……哦。”
    想得满脑子头疼的剪秋,抿了抿嘴唇,舒出一口气,闷闷不乐地应下了。
    晚风过处,花香阵阵,止不住的虫鸣不断,蚊虫乱舞,嗡嗡作响,湖中蛙蟾争鸣,愈发刺耳。
    宜修陌然不语,忽的嘴角勾起一抹薄凉又讥讽的笑,当君主的必然有其两面性——
    一面阴暗,一面仁慈,但康熙这个帝王权术的集大成者,何止有两面?
    素日里,他对孙子疼爱有加,对妃嫔总体宽和、留有余地,对臣子多多包容,对成年儿子有打压、有挑拨……亦有私底下的贴补。
    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上,朕掌天下,众生臣服。
    但凡有一点出格、不在他掌握之中的事儿,随时变脸色,深刻诠释了什么是伴君如伴虎。
    往年都直接去喀尔喀草原,今年为什么要中途周转,还不是端静不甘于做傀儡,想要做一个蒙古不敢轻视、大清要极力拉拢、握有实权的掌权公主。
    反抗后又品尝了权力的滋味,端静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任人欺凌的柔弱公主,她不甘心被边缘化,当然要想方设法地破局。
    而养面首,是最快的方法——
    不是谁都能当公主的面首的,端静精心挑选来替自己破局的三个面首,更是身份不一般。
    一个是两届那达慕大会,接连拿下夺纛旗桂冠的蒙古勇士博日格德(雕),出自科尔沁台吉多尔济的堂弟格日尔(历史上这位台吉是十公主的额驸)。
    一个是翁牛特部杜棱郡王仓津(历史上是八公主的额驸)。
    一个是杜尔伯特部台吉之子车凌(这一部于乾隆十八年才摆脱准噶尔的羁绊,归服清朝,被安置于乌里雅苏台一带游牧)。
    端静和他们的往来,并不是单纯的亲密关系,而是政治与同盟的双重需求。
    端静借他们整合蒙古势力,想康熙彰显自己分化、拉拢蒙古部落的势力,顺带亮一亮“肌肉”,避免康熙进一步“侵占”她在喀尔喀草原的地位和权力;
    他们则借端静向大清,向康熙示好,并试图成为大清掌控部落的代理人,由此掌握实权——
    两年的那达慕盛会,让蒙古内的聪明人,意识到大清收归蒙古地区的决心,大清在蒙古部落面前是庞然大物,反抗是反抗不过的,弃“清”投“准噶尔”或是罗刹国,等同于找死,那就只有最后一条路:投诚。
    如何体面的投诚,是摆在所有蒙古贵族面前的一道难题。
    科尔沁部亲王、巴林部亲王以及十福晋的阿玛乌尔锦噶喇普亲王,身为大清的半个“自己人”,当然不担心投诚的问题。
    翁牛特部、杜尔伯特部等部落就不一样了,和大清关系一般,若没个自己人担保、引领,还不被卖个彻底!
    端静就是看到这一点,才有意无意的拉拢他们,至于他们是怎么成为面首的……
    只能说,端静就和额驸噶尔臧有大仇,自然不可能为了个废人守身如玉,还能借此彻底把对方彻底变成自己人,蒙古也民风开放……双方半推半就之下,便成了好事。
    宜修得知一切时,事成定局,能怎么办?只能教端静如何最大化地利用面首这事儿谋利!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养面首骇人听闻,但就端静往日受的苦楚而言,也不算啥。
    康熙这人又最重利益,只要利益到位,很多事都可以商量。
    给他搞一支能完全听从大清调配,对抗罗刹国、准噶尔的蒙古军队出来,什么封建礼教、规矩礼法,在皇帝面前通通不是问题!
    面首不面首的,只要没在大庭广众之下抓到现行,有的是搪塞的法子,如结干亲、给儿子找师父之类的;
    或者直接无视,利益到位,旁人闲言碎语又不能当饭吃,也不可能割肉,在乎个屁啊!
    端静理清其中利害后,就和面首们商量起来,具体怎么商量的,宜修不知道,但可以肯定——
    三人都愿意出人出钱,组建一支不少于三千人的军队,帮助端静治理喀尔喀草原、抵御外敌,还初步规划了军队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替端静修建一座不亚于归化城的城池,用于拦路设立关卡,向来往的商队,特别是外国商队,如波斯国、奥斯曼等;
    定期配合岳兴阿部队清剿草原马匪、打击走私队伍、协助盛会开办……一切对内维稳之事,只要公主一声令下,必定全力以赴;
    罗刹、准噶尔进犯时,服从大清调配,可奔赴战场第一线。
    作为交换,端静替他们向康熙陈情,帮他们压下父兄掌控自家部落,并在大清收归蒙古之时,替他们向朝廷上书赐爵,保证最次都是三等公,还能保留在军队的职务,有意者,还可入仕朝堂。
    三千人,看着少,但只要建立起来,就是面向所有蒙古部落的威慑与树立的良好“典范”,康熙会拒绝到嘴的“肥肉”吗?当然不会。
    同时,宜修为了端静这个盟友,也是煞费苦心,还给康熙安排了另一出戏,保管康熙在见到端静后,对这个女儿满意至极、大方放权!
    眼下好戏即将上场,宜修期待的同时,有些不放心地叮嘱剪秋,“让咱们在蒙古的人隐下去,直到皇上回銮再动起来,决不可引起各方重视。对外,只能宣称是公主扶持的人,明白吗?”
    剪秋知晓轻重,立刻点头,“奴婢这就去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