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郭子仪的名帅风范
作者:贪狼木   大唐气象最新章节     
    大历二年(767年)二月,在平定了周智光叛乱后,郭子仪入朝觐见。
    虽然他在朝中文臣武将中资格最老、威望最高,但类似藩臣入见君王这样的基本礼仪,他与那些割据一方、数年不入朝的藩镇节帅相比,做的简直无可挑剔。这至少证明,他没有任何不臣之心。对于一直找不到当皇帝感觉的代宗来说,无疑是种莫大安慰!
    代宗让宰相元载、王缙以及权阉鱼朝恩,轮流在家做东宴请郭子仪,代宗亲自出面陪同。因为有了皇帝的参加,三人高度重视,一餐花费动辄十余万缗。
    为了以示尊崇,代宗从不直呼郭子仪姓名,而是尊称他为大臣。
    郭子仪的第六个儿子郭暖娶了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夫妻关系还算不错,但居家过日子,也难免会吵架拌嘴。
    一次,小两口为了点琐事闹起了矛盾,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话赶话间郭暖有些急了,没过脑子便张嘴就说:“你不就仗着你老爹是天子吗!我爹那是不愿去做!”
    强势的公主没想到郭暖能讲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一怒之下跑回娘家,把这事原原本本告诉了代宗。
    代宗却只淡淡一笑,劝慰她说:“这不是你个姑娘家所知道的,事实就是这个样子,你公公若是真想做天子,这天下哪里还会是你家所有!别赌气了,赶紧回去吧。”
    郭子仪听说了此事,立即把郭暖关了起来,赶到朝廷向代宗请罪。代宗笑着说:“亲家啊,你过虑了!俗话讲‘不痴不聋,不作家翁’,他们小儿女在闺房中说的话,哪里当得了真!”
    郭子仪反复道歉之后退了下去,回到家中余怒未消,把郭暖叫出来痛打了一顿。
    其实此事可大可小,往大里说,郭暖有不敬语,定他个谋逆罪毫不为过。多亏郭子仪对朝廷一向忠心耿耿又威名显赫,加之代宗本人度量涵养不错,对郭子仪也敬重有加,这事才就此打住,没有被上升到政治高度去处理。
    在双方老人的干预下,夫妻俩和好如初。后来他们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唐宪宗李纯,所生之子李恒也成为大唐的皇帝唐穆宗!
    可以说郭家的善始善终,与郭子仪自身正、家教严不无关系!
    大历二年(767年)九月,郭子仪奉命出镇奉天抗击吐蕃,在此期间有人刨了郭子仪父亲的坟。朝廷下令调查,却一直没有破案。
    唐朝对盗墓行为处罚的非常严厉,规定:“诸发冢(挖坟至棺)者,加役流;已开棺椁者,绞;发而未彻(虽挖坟而未及棺椁)者,徒三年。”这与儒家重伦理、崇孝道的思想有关。
    许多人怀疑是鱼朝恩所为,因为他一直忌恨郭子仪,郭子仪多次被解除兵权都是拜他所赐。郭子仪从奉天返回,朝廷担心他会因此作乱,个个忐忑不安。
    郭子仪面见代宗,代宗拿此事试探,郭子仪流眼哭诉:“臣长期在外带兵,不能严格约束所部,以至士卒时常挖掘他人坟墓。今天遇到这个灾难,完全是老天报应,不是哪个人的事。”见到郭子仪不再追究,朝廷上下这才安下心来!
    后来史实证明,此事大概率是鱼承恩干的,郭子仪心里其实也很清楚。但为了大局考虑,他选择了隐忍不发。
    大历四年(769年)正月,郭子仪再度入朝。鱼朝恩不知出于何种动机,邀请他同游章敬寺。宰相元载生怕两人借机交结,暗中派人告诉郭子仪的僚属:“鱼朝恩此举恐怕是要谋害郭公。”
    郭子仪不听,麾下将领劝他带上三百名甲士护卫,郭子仪不以为然的说:“我是国家大臣,他没有天子命令,怎敢加害于我!如果他是奉命杀我,你们这样做不等于抗旨不遵!”
    于是带着数名家僮随行前往,鱼朝恩出来迎接,见郭子仪身边只有寥寥几人,不禁有些吃惊。郭子仪把来之前听到的消息如实告诉了鱼朝恩,还半开玩笑的说:“我是怕人来的多了,会劳烦你准备饮食啊。”
    郭子仪的坦荡胸怀,把鱼承恩感动的涕泪横流。他曾多次在肃宗、代宗面前诽谤郭子仪,没想到郭子仪对他竟毫不起疑。念及往事,这个权势滔天的阉宦由衷生出敬佩之心。他拍着胸脯,捧起郭子仪的手,动情的说:“若不是您德行深厚,怎么可能如此信任!”
    郭子仪的人格魅力彻底征服了鱼朝恩,终其一生再也没有为难过郭子仪。
    郭子仪在朝中威望极高,除了他的品行与胸怀,作为高级统帅的卓越能力当然也至关重要。
    郭子仪主政河东期间,因河东土地贫瘠,军中粮食匮乏。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郭子仪提出由自己耕种一百亩田,所属将校根据职务高低依次递减。有了主帅的模范带头,士卒们不用人劝便主动开荒耕田,仅用了一年时间,河中地界野外没有闲置的土地,军中存粮逐渐充裕。
    郭子仪虽然施政宽和,但并非是个不分是非的老好人,对于军纪非常看重。他下令将士无故不得在军中骑马奔驰,结果他夫人乳母的儿子违犯了禁令,被分管军纪的都虞候依制用刑杖打死。
    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哭着去找郭子仪,抱怨这名都虞侯专横无礼,被郭子仪骂了出去。
    第二天,郭子仪与僚佐谈及此事,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叹惜着说:“我这几个小子不中用,他们不去赏识我的都虞候铁面无私,却替他们母亲乳母的孩子哭泣,不是奴才是什么!”
    郭子仪还非常善于发现、使用人才,麾下谋臣似雨、猛将如云。文臣中最出名的当属军府从事杜黄裳,后来成为宪宗时期的宰相,协助宪宗横扫藩镇,实现了元和中兴。
    至于武将,更是数不胜数!
    大历二年(767年)九月,数万吐蕃包围灵州(今宁夏吴忠境),游骑深入至潘原(今甘肃平凉东)、宜禄(今陕西长武)。郭子仪奉诏率三万河中甲士镇守泾阳、奉天(今陕西乾县)。
    十月初一,朔方节度使路嗣恭在灵州城下大破吐蕃,斩首两千级,吐蕃撤军退去。
    路嗣恭原名路剑客,玄宗时曾历任萧关、武威、姑臧县令,政绩考核天下第一,玄宗赐他姓名路嗣恭。安史之乱结束后,辅佐郭子仪治理朔方军,郭子仪非常欣赏他的才能,于永泰元年(765年)举荐他做了朔方节度使。
    当时的朔方军驻地灵武,刚刚罹患仆固怀恩之乱,军心涣散,百姓凋敝,州县残破。路嗣恭带领部众披荆斩棘重建军府,不过两年就让这座边防重镇重现生机。
    大历三年(768年)八月,吐蕃兵分两路,再次大举进犯。一路直逼灵武,另一路进犯邠州(今陕西彬州)。
    八月二十六日,邠宁节度使马璘击退进犯邠州之敌。
    九月初一,郭子仪统兵五万出镇奉天,统一指挥各路兵马。
    九月十一日、二十一日,朔方军骑兵将领白元光在灵武两次击败吐蕃。
    凤翔节度使李抱玉交给右军都将李晟五千兵力,让他进击吐蕃策应灵武。李晟说:“您给我这些兵力,从正面作战显然不够,使用智谋又嫌太多。”
    于是,只带一千人西出大震关(陕西陇县以西),在临洮境内屠灭了吐蕃所筑定秦堡,一把火烧毁了吐蕃存放于此的粮食,俘获了堡主慕容谷种,凯旋班师。吐蕃闻讯,即刻解除对灵武的包围撤军离去。
    李晟出自河西军,曾跟随王忠嗣征讨吐蕃,号称“万人敌”,后来成为肃宗时期的名将。
    因吐蕃连年沿邠、宁方向进犯唐境,马璘所率安西、北庭两军兵力较少,防御起来比较吃力。宰相元载找到郭子仪商量,提议将马璘调整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北)驻防,把郭子仪位于河中的朔方军调来镇守邠州,并许诺用内地租税解决军费供应。
    大局意识很强的郭子仪当即同意,大历三年(768年)十二月,诏令马璘为泾原节度使,其原来管辖的邠、宁、庆三州转隶朔方军。
    马璘接诏即带领先头部队开往泾州,留下都虞候段秀实做好收尾工作,带其他人员随后跟进。
    安西、北庭两军自遥远的西域赶到中原平定安史之乱,长年在外征战,数经驻地搬迁。安西军先后镇守汴州、虢州(今河南灵宝一带)、凤翔,北庭军先后屯驻怀州(今河南焦作西南)、绛州(今山西新绛)、鄜州(今陕西延安富县),几乎没过几天消停日子。
    这次又要移镇泾州,许多将士心存不满。刀斧兵马使王童之借机挑唆众人作乱,并约好于二十一日拂晓动手。
    段秀实在前一天晚上提前掌握了这一情况,果断采取措施,捕杀了王童之及其八名同党,号令全军:“故意拖延不走的诛灭全族,散布流言者杀无赦!”
    马璘、段秀实调整到位不久,大历四年(769年)二月,郭子仪也带领朔方主力从河中(今山西永济)迁往邠州,留下部分兵力驻守河中、灵州。
    朔方将士久居河中,大都已把家室安置于此不愿迁离,到达邠州后时常有人偷着跑回来。行军司马严郢留守河中军府,把逃回的士兵全部逮捕,并诛杀了他们的队长,军心这才慢慢安定下来。
    在这次部署调整中,虽然郭子仪、马璘、段秀实这些统军将领颇有大局意识,通过一些强硬措施慑服了部众,但思想问题没解决,加上相应的保障措施没跟上,最终还是为将来留下了隐患。
    九月份,吐蕃进犯灵州,被朔方留后常谦光击败。
    仅过了一个月,常谦光奏报吐蕃进犯鸣沙(今宁夏青铜峡),其军队首尾绵延四十里。郭子仪派朔方兵马使浑瑊率五千精锐入援灵州,亲自带军进至庆州(今甘肃庆阳一带)。吐蕃看到唐军有备,撤军离去。
    在郭子仪及其麾下将领的共同努力下,暂时遏制住了吐蕃疯狂扩张的势头,与大唐签定了和平条约。
    比起哥舒翰、李光弼、仆固怀恩这些能征善战的将领,郭子仪身上多了些人情味,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忠君卫国,这份在当时难能可贵的品质,让他得到了各地骄兵悍将发自内心的尊重。
    代宗是不幸的,他身上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被中唐混乱年代无限放大,使他很难挽回大唐日落西山的颓势。然而他又是幸运的,有郭子仪这位名帅辅佐,让嚣张跋扈的藩镇节帅不敢过于忤逆,保证了朝廷在举止维艰中勉强维持着微妙平衡,没有沦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