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损失了吗?
作者:龙飞风华   寻宝:夺天造化最新章节     
    “杨贤者,我有些事务在身,先行告退。今日的款待由我承担,你们尽情交谈吧。”
    稍坐片刻后,那位体态丰腴的中年人离席而去,手中握着一幅仿制的古稀画卷,真正的沉香手链则藏于袖中,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轻盈地步出门去。
    直到那中年人的身影在楼梯口消失,余飞白立刻急不可耐地问:“林之,快告诉我,这画卷出自何人之手?”
    “我怎会知晓它的来历呢。”林之故作不解,眼中闪烁的喜悦却泄露了他的心情。
    “别再装模作样了。”余飞白嘲讽道,“当初你就是这样巧妙地得到了那沉香手链,现在还想故技重施吗?你不嫌腻味吗?”
    “哪有,你这是冤枉我了。”林之瞥了一眼杨老,摸了摸鼻子,含糊其词,“我说的是实话,这幅画确实年代久远。”
    “年轻人,你无需有任何顾忌。”
    岁月虽老,智慧犹存,杨老经验丰富,洞察秋毫,饶有兴致地说:“你已告知余小子这是真品。若说他有眼无珠,那只能证明你独具慧眼,能在砂砾中辨识珍宝。较量的是眼力,无人能怪罪对方。”
    “正是如此。”余飞白点头附和:“契约已立,你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快讲讲,这画卷有何奇妙之处,竟让你愿意用沉香手链来交换。”
    “在揭晓之前,先给你出个题,看看你中学的文学功底如何。”
    林之心情愉悦,有意卖个关子,笑道:“飞白,你知道‘胸有成竹’这个典故出自何处吗?”
    “胸有成竹……”余飞白还在思索。
    就在此刻,杨老双目闪烁,惊呼:“石室先生,文同,文与可!”
    “文同……笑笑先生,湖州竹派的开创者,墨竹画的宗师。”余飞白猛然忆起,欣喜交织道:“你的意思是,这幅墨竹图是文同的真迹?”
    文同,北宋着名的竹画大师,自号笑笑居士,又称笑笑先生,世人尊称为石室先生。
    看清了,是笑笑先生,可不是兰陵笑笑生!千万不可混淆,否则误会可就大了。
    文同在北宋仁宗时期声名显赫,科举出身,曾任湖州知州,他对竹子的细致观察形成了独特的墨竹画派,因此被称为文湖州。
    当然,文同这个名字可能不太为人所熟知。但说起他的表兄,大家定会耳熟能详。
    对了,差点忘了,文同是蜀地人,他的表弟也是蜀地人,住在眉山……算了,不再兜圈子了,文同的表弟就是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
    如果真有人不知道苏东坡,那只能说明你在校时未曾用心读书。
    显然,杨老和余飞白肯定是认真研读过的……
    \"的确,这幅画是文同的墨竹图吗?\"
    震惊过后,俞飞白眼中闪烁着疑虑,皱眉低语:\"文同我知晓,他是来自湖洲竹灵一族的大祭司,历代画竹的艺术家,如元朝的赵孟頫,明朝的徐渭,清朝初期的石涛、郑板桥,皆尊他为墨竹艺术的创派始祖。然而,他的竹画存世寥寥,公认的真迹仅数幅而已。\"
    \"确实如此。\"
    杨老附和着点点头:\"据我所知,文同的竹画鲜少署名,仅会留下'静闲书屋'或'文同与可'的灵符印记。为何如此,苏东坡的文中有所揭示。\"
    \"当年文同,以画竹闻名,但他本人对此并不看重。许多人携丝帛求画,他便厌烦,将绢布掷地,戏言要做袜子……\"
    杨老轻笑:\"尽管古代文人之间的交际难以避免,文同作为其中一员,必然创作了不少应酬之作。画得多了,他便不再署名,仅以印章应付。因此,流传至今的文同墨竹图,仅见其灵符印记。\"
    \"北宋的米芾曾评点文同的竹画,他说文同以深墨绘正面,淡墨描背面。这种正反墨色层次分明的技法,由他首开先河,因此被后人尊为宗师。\"
    俞飞白审视桌上的墨竹,轻轻摇头:\"尽管文同的画风偏向写实,他描绘的竿、枝、叶、节皆栩栩如生,与这幅作品风格相似。但这幅墨竹的墨色过于清淡,甚至有些模糊。如果是后人仿造,我会更信服,若称其为文同真迹,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你说得对。\"
    杨老沉思片刻,也认同地点点头:\"文同对竹子有着深切的喜爱,他居住之处遍植竹林。他细致观察了竹子在各个生长阶段的特点,把每根竹的干、枝、节、叶的细节铭记于心,故能胸有成竹。\"
    \"文同的竹画,深墨显面,淡墨藏背,甚至细致到描绘叶尖随风翻转的动态。写实而不失细腻,形神并蓄,深受世人喜爱。在他之后,墨竹画才被文人士大夫广泛接纳,自成一派,脱离了工笔设色的花鸟画传统。\"
    杨老轻轻叹了口气:“大师之名,非寻常人所能承袭,开创新纪元者,其墨竹图必然蕴含着非凡的魔法力量。这幅画相比之下,显然缺少了那种炼金术的精妙。当然,也许这是文同早期的试验之作,或者是他为了社交场合所绘。但无凭无据,难以令人信服。”
    最后,杨老安慰道:“年轻人,你也不必沮丧。正如你所说,这是一幅古老的画卷,即便非文同亲笔,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存在。”
    当然,以沉香手串换取,确实是亏了。不过,考虑到林之只花了五百金币购得手串,这意味着他实际上是用五百金币购得一幅古画,不算太亏,甚至可以说是赚到了。
    然而,杨老担忧的是林之年轻气盛,心态尚未成熟,可能无法接受这种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