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过来的男知青们顿时目瞪口呆,没想到沈知青还藏了这本事,紧接着也开始纷纷行动起来。
就算翻不过墙,在后面挡挡也成啊!
底下的小孩子们抬起头兴奋地高喊道:“叔叔会飞!”
而那些同族妹妹们则惊慌失措地大喊着关门。
然而,还没等关上门,一条大长腿硬挤了进来,鹿鸣只觉得这是一伙土匪吧 ,直接就闯进来了。
沈洵洋今天异常紧张,这是他第一次结婚,尽管母亲已经为他传授了很多经验,但他仍然感到忐忑不安。
看着眼前打扮得娇媚动人的鹿鸣,他赶忙上前握住她的手,磕磕巴巴地说道:“鸣鸣,跟我回家吧!”
今天的沈洵洋穿着十分的帅气,白色的衬衫,军绿色的裤子,胸前带着一朵大红绸做的大花,显得整个人英俊勃发,看着他那紧绷着的脸,鹿鸣笑着点了点头。
村长也在一旁热情地招呼道:“小沈啊,别再喊鸣鸣了,今天就喊媳妇儿吧!快上来表决心,不然我们可不让你们走。”
“对对对,我们都想喝你们的喜酒呢!”众人纷纷附和道。
听到这话,沈洵洋顿时感到有些紧张,但他还是坚定地开口了:“媳妇儿,以后家里事事都听你的,我会全心全意为你服务,永远服从你的领导......”
鹿鸣听到这话,不禁感到有些懵,这话怎么听起来这么耳熟呢?不过她还是觉得挺受用的。
当沈洵洋说完之后,跟在后面充当伴郎的宋清风忍不住噗呲一声笑了起来。
这不是部队的宣言吗?别以为将里面改了几个字,他就认不出来了。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沈洵洋!
“两口子一定好好的,走吧,快走吧!”
看着吉时已到,安老太红肿着眼眶让两人走吧,边说着边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
鹿鸣也跟着感到伤感不已,好在两家相隔不远,等过几天就能把人接过来了。
沈洵洋一听这话,也不再耽搁,赶紧将人抱了起来,神情更是激动的不行,太好了,人总算是他的了。
怕在出现刚才堵路的情况,沈洵洋紧紧抱着鹿鸣,迅速向外面冲去。
身后的大娘婶子们见状,纷纷发出欢快的笑声,调侃道:“哎呦呦,看沈知青急得,真是跟抢新娘子似的。”
周围的村民们也被这欢乐的气氛感染,纷纷起哄,一把把的喜糖撒向空中,整个场面更加热闹起来。
随着周围人不断的起哄,一把把的喜糖又洒了出去,气氛也更加的热闹了。
“兄弟们,唱起来!”
一名知青大声喊道,于是,知青们按照之前排练好的曲目,一路高歌猛进,军歌嘹亮,欢快的气氛如同春风拂过,让整个村落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鹿鸣听着身后传来的军歌声,嘴角止不住的上扬,心中涌起一丝明悟:她真的结婚了。
周围围满了来参加婚礼的村民们,远处传来鞭炮的噼里啪啦声响,为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几分热闹。
看着这个熟悉的小院,鹿鸣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飘忽感,这一刻她才真切的认识到她真的结婚了。
村民们也纷纷围上前来,说着喜庆的话语,“新娘子来啦!”
“快看,新娘子长得真漂亮!”
“以前就知道胖丫是个美人胚子,这一打扮起来更是美若天仙。”
“可不是,沈知青真是财大气粗,鸣丫头真是掉进福窝里了。”
......
今天的沈家小院热闹非凡,即便鞭炮声已经结束,但外面的欢腾气氛依旧不减。
两人到达时,伴郎们十分给力,迅速为他们清出了一条路,让新人们顺利进门。
角落里,瞅着中午过来混顿吃食的安金花眼中闪过一丝妒忌和恨意。
她一个人拎着包袱进了宋大柱家,而鹿鸣却是全村欢庆。同样是安家的女儿,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安金花越想越生气,她忍不住将两者进行对比。
真是太过分了,安金花小声的呸了一声,满眼的屈辱。
“鹿鸣,你给我等着,我就不信你会一直这么好运。”安金花咬牙切齿地暗自发誓。她仿佛看到了上辈子鹿鸣占了她首富夫人的位置,享受着荣华富贵。重生一世,她依然风光无限,这让安金花越发妒恨。
一想到家里瘫痪在床的宋奶奶,安金花脸色微变,她出来一会儿应该没事吧。
他们的婚礼由村长安有根主持,他穿着整洁的衣服,手里拿着结婚语录,熟练地宣读着婚词。
看来应该不是第一次当证婚人,说的不要太熟练。
两人在伟人头像前庄严宣誓,仪式宣告完成。
仪式一结束,鹿鸣就被送进了新房。
新房格外的大,满目的大红色调洋溢着浓烈的年代风情。
窗户上贴着的双喜字,鲜艳夺目,寓意着双喜临门,好事成双。
床上铺着的大红喜被上绣着游龙戏凤的图案,显得既典雅又喜庆。
被子上堆满了红枣、花生、栗子、桂圆、莲子等寓意吉祥的小物件,每一个都寄托着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
房间里面还摆放着安老太请人打造的家具,包括柜子、炕桌、椅子和罕见的梳妆台、盆架子,每一件都流露出时尚的气息。
这些家具都是鹿鸣亲手绘制的图纸,请人精心制作而成,而其中的666块钱,是她作为嫁妆的压箱底钱。
鹿鸣乖巧地坐在炕上,沈洵洋则贴心地在房间里准备了喜糖、水果和点心,还不忘轻声告诉她,饿了可以随时吃,一会儿还有热腾腾的饭菜等着她。
外面非常的热闹,那笑闹声不断的传入房内,沈洵洋一直在外面喝酒陪客。
今天的酒席格外丰盛,肉、蛋、菜、酒一应俱全,而且都是细粮,这看得参加喜宴的人们眼睛一亮,纷纷感慨这比过年还要丰盛!
在欢声笑语中,人们不禁将目光投向了正在陪客的沈洵洋,特别是那些前来帮忙的女知青,她们的感受尤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