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天中,女娲在与伏羲交流,燧人论道后,她终于明悟了自己需要开辟的大道—人道。此人道非万灵之人道,而是指导修炼的大道。
人道修炼方法是将自身气运隐藏,形成潜龙在渊之势,吸引天地劫气汇聚己身,经历千劫万难,在帮助天地化解劫数的同时得到天地给予的气运馈赠,将这些气运蕴养自身,直到蕴养的气运飞龙在天,到那时修士的资质至少可以修炼到掌法境,法无止境也有较大概率能够修成。
人道修炼方法非常适合那些修行资质差,上限低的修士,不过这需要大毅力,才能在无尽的劫难中坚持下来。
女娲的气息在不断上升,可是她始终没有证得大道,真灵中造化灵光闪过,女娲明悟。作为造化法则神圣,又开辟人道,自己需要创造出此人道的生灵以区别万灵之人道。
经过这么久的对创造生灵的研究,女娲对自己能够造化出生灵没有怀疑,可是作为自己开辟的新道的生灵,算是大道眷属种族,肯定不能简单的无中生有去创造,也不能随便使用一些原材料。
就在她一愁莫展之时,五行神圣将一团鸿蒙混沌五行法则所化的泥土送来,这是他诞生之地的宝物,在听少典说女娲神圣正在为创造生灵的原料烦恼时,五行就想到了这个宝物,这团五行神土虽然是由鸿蒙混沌五行法则所化,却也蕴含着浓郁的生命气息,在女娲将它拿在手中之时,她就明白这就是自己创造生灵的主要原材料之一。
没有过多的感谢,女娲会在将来给予他回报。从身上拿出斗姆之前送给自己的星辰精华汇聚到一团星辰液,女娲双眼中造化光芒闪烁,她明白了自己改如何创造生灵了—以五行神土为肉身,星辰液为元神,自己用造化法则无中生有,造化真灵,形成生灵。
至于生灵的外形,女娲本想着直接以自己的眷属种族螣蛇一族的外形创造,可是在发现自己身边乃至洪荒万界的生灵在拥有一定修为后都会化为太一人族的人形,不再保持原本形态,又想到太一的大道跟脚,太一人族是大道眷属种族,而且不知道比自己的单一人道厉害了多少倍,因此女娲最终选择了太一人族的人形。
来到不周山脚下,女娲将五行神土和星辰液混合在一起,跟在身边的少典不知从那里拿出来一块四方的印台,帮助女娲将这两样东西搅拌在一起,印台底下云中子的特殊字号写着崆峒二字。
一个个人形生灵被自己捏出来,不知道为什么,每个人形生灵都散发着单一的五行气息,金木水火土五种气息,白青蓝红黄五种颜色,没有一个生灵能够拥有两种及以上的气息和颜色。
在捏到三千个时,暗和大道三千之数,正所谓三千为虚数,即无量之意,因此三千的生灵将来会快速繁衍到无量数目。
女娲从五行手中接过一根树藤,以造化法则包裹在上,随手一挥,三千生灵的真灵便瞬间归位,就在这一刻,女娲证得人道和造化之道,真灵瞬间出现在大道原点之中,与两条大道相融合。
女娲真灵重新回到不周山时,也就一瞬间的功夫,周围少典二人都还没回过神来。
地上三千生灵跪倒在地,拜见女娲圣母,女娲赐予他们族名五色神人族,并将他们瞬间放到山海界中的不周山脚下。
诸圣在女娲造出五色神人族,证得大道时便将注意力集中过来,当他们看到五色神人族那头潜龙在渊之势的五色神龙气运,就比太一人族的那条紫金神龙气运差,和洪荒万界所有种族相比,那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特别是在五色神人族出世之时,整个鸿蒙混沌还晃动了几下,他们都以为是女娲证道的原因,只有证道成功的几人知道,那是大道定下来的下一个鸿蒙混沌纪元的主角种族,虽然在这个鸿蒙混沌纪元最后时刻,灵宝将要以虚无之道吞噬一切,可是别忘了,这些法则原点孕育的世界是可以被收回真灵的,而女娲又已经证得大道,鸿蒙混沌灭而她不灭,所以五色神人族作为她创造出来的生灵,延续到下一个鸿蒙混沌纪元肯定是没问题的。
大道原点中的几位修士,俯瞰鸿蒙混沌命运长河,看着五色神人族的发展历程,真不愧是人道生灵,种族气运被潜藏,将鸿蒙混沌的劫气汇聚,经历万千磨难,为鸿蒙混沌化解劫数,鸿蒙混沌赐予其气运,最终在下一个鸿蒙混沌纪元飞龙在天,繁荣昌盛,然后又在下下一个鸿蒙混沌纪元历经磨难,潜龙在渊,如此反复,不断循环。
这看的诸圣是一阵眼热,想要放几个分身马甲进入五色神人族,虽然比不过太一人族,但是耐不住太一人族有太一陛下这个就算围殴,他们也打不过的变态啊。再说太一人族是坚定的跟着太一陛下,将来肯定与洪荒世界一起归隐,脱离鸿蒙混沌,坐看纪元轮回,对于他们立教化灵没有一点好处。
圣宫诸圣会议上,女娲同意了诸圣请求,毕竟五色神人族将来是会成为纪元主角的,也是需要团结所有的力量的。
不周山上,女娲在诸圣会议结束后开始讲述大道,人道修炼就像是在自己把自己养成气运之子,不过需要大量劫难作为等价交换,怎么说呢,这需要一个长期的投资,等待将来的厚积薄发,拥有强大势力保护的人修炼起来更安全,要不然很容易一个不留神被人扼杀,死在劫难之中。
山海界中,第一个打头阵的是青龙,他直接化出一点真灵投入五色神人族中的青色神人族族地,进入一位已经怀孕的女性酋长肚子中,之后就是元凰、白虎神圣化出一点真灵投入赤色神人族和白色神人族中去,三位神圣是诸圣商议后先投放分身马甲的,其他神圣以后再慢慢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