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贪污六十两以上,剥皮实草!
作者:笔触金鱼   刷原子弹炸倭岛,华夏帝王沸腾了最新章节     
    天幕上画面一变。
    继续盘点道。
    【三、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
    我国古代历史上国家正税之外的杂征名目繁多。“火耗”一词初见于《元史·刑法志·食货》,意即州县为弥补所征赋税银两在熔铸过程中的损耗、于正税之外附加的税额。】
    【由于清王朝是极端中央集权制度,清王朝的税赋制度里面地方存留所占比例很小,一般不超过两成的比例,连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半都达不到,这导致地方存留钱粮根本难以应付地方繁重的事务,导致地方行政经费产生巨大缺口。因此为了维持正常办公,地方官员有的挪用正税,有的加征火耗,不断向百姓加征,挪派来弥补这个巨大缺口。】
    大清!
    乾隆看着自己老爹雍正上了天幕,也是激动的说道:
    “皇阿玛,您真是英明神武,这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制度的推行,实乃我大清国政之一大创举!”乾隆皇帝眼含敬意,望着天幕上关于其父雍正皇帝的介绍,心中满是自豪与钦佩。
    “皇阿玛在位时,深知地方财政之困,百姓负担之重,故毅然决然推行火耗归公,将原本混乱无序的火耗银纳入国家正税体系,既减少了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又使得国家税收更加透明公正。”乾隆继续说道,语气中充满了对雍正皇帝改革精神的赞扬。
    “而养廉银制度的实施,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地方官员的生计问题,让他们无需再为生计所迫而贪污受贿。此举不仅提升了官员的廉洁自律意识,也增强了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为大清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到此处,乾隆皇帝不禁感慨万千。他深知,自己能够开创“乾隆盛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雍正皇帝留下的丰厚政治遗产。
    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制度,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朕定当继承皇阿玛之遗志,继续推行廉政建设,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乾隆皇帝坚定地说道,目光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而此时,天幕上的画面仍在继续变化,讲述着更多关于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制度的历史细节。
    诸天万界的观众也纷纷被这段历史所吸引,纷纷发出赞叹之声。
    他们中有人感叹于雍正皇帝的远见卓识,有人则对大清王朝的兴衰更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在这浩瀚的诸天万界之中,每一个时代的变迁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教训。
    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制度,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而人们所能做的,就是从中汲取养分,为未来的道路提供指引。
    大清历代帝王也是纷纷佩服道:
    “圣明,火耗归公与养廉银之策,实乃解决地方财政困局、促进官员廉洁自律之良策。我等后世子孙,当以此为鉴,勤政爱民,不负先皇之期望。”嘉庆帝首先发声,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先祖雍正帝的敬仰与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
    “雍正朝之改革,不仅缓解了民间疾苦,更为我大清帝国打下了坚实的财政基础。我等作为后辈,应当时刻铭记这段历史,持续推动政治清明,经济繁荣。”道光帝紧随其后,他的声音虽略显疲惫,但那份对国家的深情与担当却丝毫未减。
    “祖列宗之智慧与胆识,实为我大清之幸。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制度,不仅解决了当时的财政危机,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理经验。朕定当遵循祖训,勤勉治国,让大清帝国更加繁荣昌盛。”咸丰帝接过话茬,他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随着大清历代帝王的纷纷表态,天幕下的气氛变得愈发庄重。
    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面对着不同的挑战,但那份对国家的热爱与对先祖的敬仰却是相通的。
    ..................
    天幕上播放着贪官污吏如何侵吞百姓税款。
    朱元璋第一个义愤填膺地在帝王聊天群里大骂道:
    朕观此幕,实乃痛心疾首!想我大明开国之初,便立下‘贪污六十两以上,剥皮实草’之严律,意在震慑贪腐,保民之根本。未料后世竟有此等败类,借火耗之名,行中饱私囊之实,真乃国之大蠹,民之祸害!”
    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椅,对着大殿下面跪着的群臣嫉恶如仇地训斥道:
    “尔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现在咱大明开了国,你们是不是都想着准备享福啊!”
    朱元璋的声音掷地有声。
    吓得文武百官皆是一哆嗦。
    “陛下!我们万万不敢啊!”
    “上位!咱们淮西兄弟还是明事理的,一定不会给上位添堵的!”
    “是啊!咱们都是跟着上位刀山火海里杀出来的,吃饱喝足就行了,怎么还敢贪污啊!”
    “陛下!蓝玉说得对啊!大明是我家,咱们大臣们总不能偷自家东西吧?”
    朱元璋看着附和的众人不屑冷笑。
    “对!大明是你们的家,偷自家东西怎么能叫偷呢!咱说得对不对!”
    朱元璋一声暴喝,群臣惶恐,纷纷叩首,声音此起彼伏,大殿内回荡着一片惶恐与忠诚交织的誓言。
    朱元璋的目光如炬,扫视着殿下每一个人,语气虽严厉却饱含期望:
    “俗话说得好,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家贼难防,偷断屋梁!”
    “不敢?朕看有些人心里怕是已经生了蛀虫!火耗之弊,非一日之寒,但朕决不允许它继续侵蚀我大明江山,祸害百姓!”
    他缓缓站起身,背负双手,在龙椅前踱步,沉声道:
    “即日起,朕要亲自督办,彻查全国火耗征收情况,凡有私自加征、中饱私囊者,一律严惩不贷!同时,增设监察机构,加强地方财政审计,确保每一两银子都能用在实处,惠及百姓。”
    群臣闻言,皆是心中一凛,深知此次整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更多的是对朱元璋决心整肃吏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敬佩与拥护。
    “陛下圣明!臣等定当恪尽职守,协助陛下肃清贪腐,还我大明一片清明!”一位老臣率先表态,其余官员也纷纷附和,誓言声震天动地。
    朱元璋点了点头,神色稍缓,但依旧严肃:“好!朕就看你们的表现。记住,朕要的是真正为民请命的清官,不是那些只知道中饱私囊的蛀虫!”
    群臣擦了擦冷汗,互相对视了一眼,皆是心道终于把这事敷衍过去了。
    查贪腐?
    你查呗!
    咱们官官相护,宛若一张大网,随便查!
    官员们沾沾自喜,可他们忘了,坐在龙椅上的不是溥仪。
    是朱元璋,洪武大帝!
    朱元璋何等精明,岂能看不出群臣心中那点小九九?他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彻底打破这看似坚不可摧的官官相护之网。
    “哼,尔等心中所想,朕已了然于胸。但朕要告诉你们,朕的眼睛,是容不得沙子的。火耗归公,养廉银制度,不仅仅是制度的变革,更是对你们每一个官员的考验。”朱元璋的声音突然变得异常低沉,却如同重锤一般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他停下脚步,目光如电,直视着群臣:“朕知道,你们中有人或许已经习惯了旧有的那套,认为可以凭借着官场的潜规则继续逍遥法外。但朕要告诉你们,此路不通!从今往后,朕要的是一个干净、清明的大明,任何敢于挑战朕底线的人,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群臣闻言,心中更是忐忑不安,有的已经开始后悔自己之前的想法和态度。
    但事已至此,他们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表忠心,希望能在这场风暴中保住自己的位置。
    然而,朱元璋并未给他们太多喘息的机会。
    他随即宣布了一系列严厉的整肃措施,包括加强官员的考核与监督,设立秘密举报渠道,鼓励百姓参与反腐斗争等。
    同时,他还亲自挑选了一批忠诚可靠、能力出众的官员,组建了一个专门的监察机构,负责全国范围内的火耗征收和官员廉洁情况的调查。
    这个决定一出,整个朝堂都为之震动。
    官员们意识到,这场反腐斗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朱元璋动真格的了。
    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生怕一不小心就触了霉头。
    刚下朝,群臣便如饿狼追逐一般逃离了大殿。
    但群臣还没走出宫门,老远就听见了朱元璋的叫喊声。
    “诸位臣公!从明日起!上朝咱朱元璋不管饭了!”
    “对了!茶也不管了!”
    文武百官裂开了。
    天还没亮就起来上朝,到了朝房就靠这点早点和茶水撑着。
    现在朱元璋为了省钱,竟然连这点羊毛都停了。
    文武百官皆是敢怒不敢言。
    “哎!看来明天要自备茶水了!”
    “今晚就让我家婆娘准备几个馒头备着!”
    就在此时。
    一个小太监追了出来。
    “诸位大人!陛下谕旨!早朝不能带吃的和茶水哦!”
    “陛下还说,想吃诸位大人可以提前预定!不贵....一百文一个烧饼和一碗茶!”
    群臣:......
    御书房。
    朱元璋看着已经蓄起胡须的小朱棣笑道:
    “老四啊,你这锦衣卫指挥使做的咋样?”
    朱棣举着在京官员名册,对着朱元璋苦笑道:
    “父皇,这彻查贪污一事,太巨大了!人手不够啊!”
    朱元璋接过名册细细瞧了一眼。
    “四啊,你还是太年轻了!”
    “你把这在京有房有轿的官员抓起来,先砍一批嘛!”
    朱元璋拿起朱笔,在名册上随便圈了十几个名字。
    “喏,就先宰这些吧!杀多了恐伤天和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