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陛下!大明的官快被您杀完了!
作者:笔触金鱼   刷原子弹炸倭岛,华夏帝王沸腾了最新章节     
    大明!
    朱元璋正带着朱棣和朱标大搞火耗归公和惩治贪腐。
    大明,洪武年间,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清风正气。
    紫禁城内,晨光初破,朱元璋身着龙袍,面容威严而不失慈爱,他站在御书房的窗前,凝视着远方初升的太阳,心中既有对江山稳固的欣慰,也有对吏治清廉的执着追求。
    朱棣与朱标,两位皇子,一左一右地站在父皇身旁,他们的眼神中同样闪烁着坚定与决心。
    朱棣,英气勃发,眉宇间透露出一股不凡的胆识与谋略;朱标,温文尔雅,心中却藏有治国安邦的宏图伟略。
    父子三人,在这一刻,仿佛达成了某种无声的默契,共同肩负着大明王朝的未来。
    “父皇,儿臣以为,火耗归公与惩治贪腐,乃是国家长治久安之本。”朱标率先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中流露出赞许之色。“标儿所言极是。火耗归公,旨在杜绝官员私吞百姓血汗钱之弊;惩治贪腐,更是要清除朝中蛀虫,还我大明一片朗朗乾坤。”他的话语掷地有声,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朱棣接过话茬,眼中闪烁着斗志。
    “父皇,儿臣愿领兵出征,不仅要在边疆抵御外侮,更要在朝中肃清贪腐之风。让那些胆敢贪赃枉法之徒,知道我大明律法的威严!”
    朱元璋闻言,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
    “棣儿有此壮志,朕心甚慰。但切记,治国非一日之功,需循序渐进,方能稳固根基。你们兄弟二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相辅相成,定能助朕成就一番伟业。”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火耗归公与惩治贪腐运动,在大明王朝拉开了序幕。
    朱元璋亲自坐镇,朱棣与朱标则分别担任要职,负责具体执行。
    他们首先颁布了一系列严苛的法令,明确规定官员的俸禄与火耗的分配比例,严禁任何形式的私吞与贪污。
    同时,设立都察院,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与审查,一旦发现贪腐行为,立即严惩不贷。
    在这场运动中,无数贪官污吏纷纷落马,有的被抄家问斩,有的被流放边疆,一时间,朝野上下为之震动。
    百姓们拍手称快,纷纷称赞朱元璋的英明决策与朱棣、朱标的英勇果敢。
    然而,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火耗归公与惩治贪腐的深入,一些既得利益者开始蠢蠢欲动,他们或明或暗地阻挠改革,甚至不惜勾结外敌,企图颠覆大明的统治。
    面对这些挑战,朱元璋父子三人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一化解了危机。
    经过数年的努力,大明的吏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国库逐渐充盈,百姓生活也日益改善。
    朱元璋站在高高的城楼上,望着这片繁荣富强的土地,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满足。
    他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朱棣与朱标的努力与付出,更离不开大明万千子民的共同奋斗。
    而朱棣与朱标,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栋梁之才。
    他们深知,作为大明的皇子,他们不仅要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山河,更要传承父皇的遗志,为大明的未来继续奋斗不息。
    就在朱元璋几人搞得如火如荼时。
    刘伯温紧急进宫面圣。
    “皇上!不好了!”
    刘伯温的声音中带着前所未有的急切与忧虑,步伐匆匆地穿过金碧辉煌的宫殿长廊,每一步都似乎在敲击着朱元璋心中的警钟。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放下手中的奏折,目光如炬,望向匆匆而来的刘伯温,沉声问道:“伯温,何事如此惊慌?”
    刘伯温上前几步,躬身行礼,声音虽尽量保持镇定,但仍难掩其下的慌乱:“皇上,边疆急报!北方胡虏蠢蠢欲动,似有南下侵扰之势,而南方海疆亦传来消息,海盗活动频繁,多地沿海百姓受害,民心不稳。加之朝中近来因改革之事,亦有不少异议之声,恐内外交困,局势堪忧。”
    朱元璋闻言,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站起身来,在龙案前来回踱步,双手背在身后,沉思片刻后,眼中闪过一抹决绝:“胡虏与海盗,皆是朕之大患,不可不除!传旨,即刻召集众将,商讨平叛之策。同时,着令户部紧急调配粮草,工部加速打造军械,务必保证前线所需。至于朝中异议,朕自有分寸,改革之事,利国利民,不容半途而废!”
    刘伯温见状,心中稍安,他深知朱元璋虽性情刚烈,但决策果断,富有远见。他躬身领命:“臣遵旨,即刻去办。”
    刘伯温并没有马上离去,而是苦笑道:
    “皇上,还有一事老臣想说但不敢说....”
    朱元璋闻言,大袖一挥。
    “说!”
    刘伯温擦了擦脸上汗水,理了理胡须,这才说道:
    “自从陛下您开始惩治贪腐,这朝中内外倒是变的吏治清明,但......由于拿办的官员太多,导致现在六部衙门都没官员在任了,整个朝廷几近瘫痪啊!”
    朱元璋闻言,脸色又沉了几分,眼中闪过复杂的情绪。他停下脚步,转过身来,目光锐利地望向刘伯温,仿佛要穿透一切表象,直达问题的核心。“伯温,你所言非虚,朕亦有所察觉。但贪腐之风,犹如蛀虫侵蚀我大明根基,若不痛下决心,何以安民心、固国本?朕深知此举必会触动诸多利益,甚至造成一时之混乱,然则,长远来看,这是我大明必须经历的阵痛。”
    刘伯温闻言,点了点头,表示理解,但眉头依旧紧锁。“皇上高瞻远瞩,老臣佩服。只是,眼下六部空虚,政务堆积如山,若不及时解决,恐生变故。老臣斗胆建议,可从地方选拔德才兼备之士,暂代空缺之职,同时加大科举取士力度,广开才路,以充实朝廷官员队伍。”
    朱元璋沉吟片刻,眼中闪过赞许之色。“伯温所言极是,朕即刻下旨,令吏部着手选拔地方官员中的佼佼者,暂代六部要职,同时,扩大今年科举规模,不拘一格,广招贤才。此外,朕还要亲自过问官员的选拔与任用,确保所任之人皆是忠诚可靠、能力出众之辈。”
    刘伯温闻言,心中大定,他知道朱元璋的决定意味着朝廷将迅速恢复运转,国家机器将再次高效运作起来。“皇上圣明,老臣这就去安排,定不负皇上所托。”
    说罢,刘伯温再次躬身行礼,转身欲走。朱元璋却突然叫住了他。“伯温,还有一事,你需留意。在选拔官员的同时,也要加强监察力度,防止新的贪腐现象滋生。朕要的是真正的清明吏治,而非一时的表面文章。”
    刘伯温转过身来,肃然答道:“老臣明白,定当严加监察,确保官员清廉自律,不负皇上厚望。”
    刘伯温刚走,李善长又来了。
    李善长一见到朱元璋就哭爹喊娘。
    “上位啊!”
    “百官现在堵在老臣的门口,非要嚷嚷着涨工资啊!老臣被逼的没办法才跑进宫向您求助啊!”
    一旁的朱棣闻言,也是尴尬的小声嘀咕道:
    “父皇定的工资标准貌似是有点低啊,一个在京四品官一个月才五两银子,吃喝都不够啊!”
    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目光在朱棣和李善长之间来回扫视,似乎在衡量着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与紧迫性。
    他深知,官员的俸禄问题虽小,却直接关系到朝廷的稳定与官员的忠诚,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更大的动荡。
    “善长,你且细细道来,这百官为何突然要求涨薪?”朱元璋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试图从李善长的口中获取更多信息。
    李善长擦了擦额头的汗,解释道:“回禀皇上,近年来物价飞涨,尤其是京城之中,生活成本更是水涨船高。而官员们的俸禄却多年未变,许多人已是入不敷出,难以维持体面的生活。加之近来惩治贪腐力度加大,一些官员的灰色收入减少,更是加剧了他们的困境。因此,他们才聚集起来,向老臣请愿。”
    朱元璋听后,沉默片刻,心中暗自思量。他明白,官员的俸禄确实需要调整,以符合现实情况,但同时也要防止因涨薪而引发的新的贪腐问题。
    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眼神中既有对现状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深思。
    他挥了挥手,示意李善长与朱棣靠近些,语气中带着几分沉重与反思:
    “善长,你所说之事,朕亦有所耳闻。百官辛劳,朕心亦知。然则,国家初定,百废待兴,国库并不充裕,朕也是万般无奈才定了这般的俸禄标准。”
    李善长看着朱元璋,也是继续苦笑道:
    “对了陛下,百官们不仅要求涨俸禄,还要求....增加休沐的天数!”
    闻言,朱元璋脸色一沉!
    放假?放什么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