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8)揭秘方位与阴阳奥秘:人体内的阴阳变化全解析
作者:澄明之路   黄帝内经智慧解读最新章节     
    我们要理解这里的“天不足西北”和“地不满东南”并不是指物理上的天空和地面有缺口,而是古人对宇宙空间的一种哲学化、象征性的表达。
    “天不足西北”是说在古人的宇宙观念中,西北方是天之极限,是阳气难以充盈之地,因此被视为“阴”的所在。相应的,“地不满东南”则是指东南方是地之尽头,是阴气难以到达之处,故被视为“阳”的所在。
    接下来,关于“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的论述,其实是将人体与宇宙空间进行了一种象征性的对应。在古代中医和哲学理论中,人体的左右两侧往往与阴阳、气血等概念相联系。例如,左侧往往被视为阴、血、柔的象征,而右侧则代表阳、气、刚的特性。因此,古人观察到人体右耳的听力和右目的视力可能稍逊于左侧(这一观察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反映了古人对人体的一种理解和归纳),就将其与“天不足西北”的阴性特征相对应;同样,左手足的力量可能不如右侧强健,就与“地不满东南”的阳性特征相联系。
    这种对应并不是简单的类比,而是体现了古人对宇宙与人体相互关联、相互映射的宇宙观和人体观。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人体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和人体间微妙关系的探索和追求。
    关于“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中医的阴阳理论角度来理解。
    首先,岐伯所说的“东方阳也”,是基于五行学说和方位对应关系的解释。在中医理论中,五行(金、木、水、火、土)与方位(东、南、西、北、中)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其中东方对应木,而木又代表阳气的生发。因此,东方被视为阳气的发源地。
    接下来,岐伯进一步解释说,“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这里的“精”可以理解为阳气的精华或者能量,当阳气聚集在上方时,就会导致上半身的阳气充足,表现为耳目等感官的灵敏和清晰。而由于阳气集中于上,下半身相对就显得空虚,也就是所谓的“下虚”。
    “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是对前述理论的具体表现描述。由于上半身阳气充足,所以人的耳目等感官功能会特别敏锐和聪明;而由于下半身阳气相对不足,可能会导致手足等运动器官的功能受到一定影响,表现为不便或者不够灵活。
    这种解释虽然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抽象性,但它体现了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的基本思想。在中医看来,人体内部的各种功能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只有保持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的状态,人体才能保持健康。同时,这种解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体功能和疾病发生的独特视角。
    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西方阴也,音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变也”这一论述。
    在中医理论中,西方通常与秋季、金元素和阴气相联系。这里说“西方阴也”,是指在西方或秋季,阴气相对较为强盛。而“音者其精并于下”,可以理解为声音或听觉的精华(即能量)主要集中在人体的下部,这是因为金元素主肺,与声音直接相关,且其性质沉降,故精气聚于下。
    由于精气聚于下,下部因此充实而强盛,而上部则相对空虚。这种阴阳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人体上部(特别是耳目)的功能受到影响,表现为耳目不聪明,而下部(手足)则因为精气充实而发生变化,可能表现为力量增强或其他相关症状。
    接下来,“故具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阴阳不平衡时人体对邪气的易感性和表现特点。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分布不均匀,当邪气侵袭时,往往会在阴阳失衡的地方表现得更为明显。具体来说,上部(阳)的邪气多表现为右侧症状较重,而下部(阴)的邪气则多表现为左侧症状较重。
    “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是对前述理论的总结。它强调了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当阴阳失衡时,人体就容易受到邪气的侵袭,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这个论述通过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了人体与自然环境中阴阳变化的对应关系,以及这种对应关系如何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发生。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阴阳平衡,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关于“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的论述,这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宇宙观的一种体现,尤其与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紧密相连。
    “天有精地有形”,这句话表达的是宇宙间的基本构成。在古人的观念中,“天”代表着精神、能量、无形无质的宇宙本源,而“地”则象征着物质、形体、有形有质的实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基础。
    “天有八纪”,这里的“八纪”通常指的是天文中与季节、气候变化等相关的八个方面,如四时(春、夏、秋、冬)、四方(东、南、西、北)等。这些天文现象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地球的气候、环境,也与人体内部的生理、心理变化息息相关。
    “地有五里”,这里的“五里”可以理解为地理上的五种基本元素或特征,如五行(金、木、水、火、土)或五方(东、南、西、北、中)等。这些元素或特征构成了地球的物质基础,也为万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故能为万物之父母”,这句话是对前面论述的总结。它强调了天地(即宇宙间的精神与物质)作为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和源泉,就像人类的父母一样,给予了万物生命和成长的可能。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这句话,既表达了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自然和生命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即人与自然、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这一说法,源自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医学思想,特别是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这一理念描述了自然界中阴阳两种对立但又互补的力量如何相互作用,形成宇宙间的动态平衡。
    在中医看来,阴阳不仅是哲学概念,更是描述生命现象和人体健康状态的基本框架。清阳代表阳气的轻盈、明亮、上升的特性,它象征着生命力、活力、温暖和光明;而浊阴则代表阴气的沉重、暗淡、下降的特性,它代表着静止、寒冷、物质和黑暗。
    “天地之动静”指的是宇宙间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神明作为宇宙间的主宰,通过调控阴阳的消长变化,来维系天地的动静平衡。这种平衡不仅体现在自然界中四季的更替、昼夜的变化,也体现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中。
    “生长收藏,终而复始”则是对阴阳消长变化的生动描述。在春天,阳气渐生,万物开始生长;夏天阳气最盛,万物茂盛;秋天阳气渐消,阴气渐长,万物开始收藏;冬天阴气最盛,万物归藏。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这一理念不仅指导着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也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理解。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日新月异,但这一古老的哲学思想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的论述,这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古代中医哲学思想的养生观点。
    从字面上理解,“贤人”指的是有智慧、有道德的人,他们懂得如何顺应自然规律来保养身体。这种养生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上配天以养头”,意味着头部应顺应天气变化,保持清醒、敏捷。在中医看来,头部是“诸阳之会”,阳气聚集之地,因此头部养生应注重保持阳气的充盈与通畅。
    “下象地以养足”,则是指足部应像大地一样承载身体,稳固有力。足部有“第二心脏”之称,是人体的重要支撑和气血运行的关键部位,因此足部养生应注重保暖、按摩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身体健康。
    “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则强调了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在中医看来,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因此,通过调节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来保持五脏的平衡与协调,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至于“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的论述,则是将自然界的天气变化与人体内部脏腑器官联系起来,认为天气变化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而人体内部脏腑器官也会随着天气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
    以上便是对这一养生观点的解释和阐述。当然,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中医养生理念,制定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和计划。
    对于“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这样的古代中医理论,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它背后的哲学基础和医学观点。这里,“六经”指的是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系统,它被认为是人体内气血流通的通道,如同自然界的河流一般;“肠胃”则被视为人体内食物的储存和消化之地,其容量巨大,如同大海一般;“九窍”则指的是人体的眼、耳、鼻、口等感官通道,它们负责人体与外界环境的交互,如同水流的注入口。
    接下来,这一理论进一步将人体的生理现象与自然界的现象相联系。人体的汗液被比作自然界的雨水,这是因为汗液是人体调节体温、排除废物的一种方式,正如雨水是自然界调节气候、滋养万物的方式。同样地,人体的气息被比作自然界的疾风,暴气则比作雷声,逆气比作阳光,这是因为人体内的气息流动、情绪波动都与自然界中的风、雷、阳等现象有着相似之处。
    最后,这一理论强调了在治疗疾病时应当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它指出,如果不按照天地自然的法则来治病养生,就会带来灾害和病患。这一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哲学价值,但在实际医疗实践中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来进行综合治疗。不过,它所强调的顺应自然规律、注重身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调节等观点,对于现代人的健康养生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