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
马尼拉(菲律宾语:maynila;英语:manila),又称岷里拉,马尼剌(闽南语白话字:b?n-li-la),正式名称为马尼拉市(lungsod ng maynila)是菲律宾的首都,位于菲律宾的最大岛—吕宋岛马尼拉湾的东岸;其中巴石河流经城市中部,将城市其分为南北两区。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文化、教育、工业、政治及金融中心。截至2020年,马尼拉都会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市区人口约为1,846,513人,马尼拉也是该国第一个特许城市,由1901年7月31日的菲律宾委员会第183号法案被指定。
在同属此都会区的众多城市中,仅奎松市人口多于马尼拉市。马尼拉之名在西班牙殖民时,因双方语言不通的误解而命名为:maynilad,起源于他加禄语:may是这里有的意思,他加禄语:nilad(瓶花木属)是一种生长着白艳花朵、可作为染料的湿地树,许多观赏过的人们都以“那些白色的花开着,便像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形容它,两字合起来为他加禄语:maynilad,本意为他加禄语的这里有白色的花。她所属的这个都会区,菲律宾官方称为马尼拉大都会(metro manila),一般外国人和非定居者通常简称以马尼拉。全区由17座城市和直辖市所组成。并因应菲律宾国会中的代表权和市议会议员选举而分为6个政治区。。依照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络(英语: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gawc)所公布之《世界级城市》名单中,马尼拉被列为属于alpha?级别的国际都市。]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将马尼拉排在世界第79位。
在西班牙入侵之前的吕宋岛处在苏禄王朝的统治下,一个名为maynila的古老政体曾在马尼拉所在的地区发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258年。然而,,该政体最后一位罗阇苏莱曼三世(英语:rajah_sulayman)在邦库赛战役中被击败后,一座名为圣地亚哥堡的堡垒直接建在旧 maynila 遗址之上。最终在1571年6月24日,西班牙征服者米格尔·洛佩斯·德莱加斯皮建立了马尼拉,并在随后成为菲律宾殖民地的行政中心,与宿务、那牙和伊洛伊洛成为西属东印度群岛菲律宾的皇家城市之一,今天该城市依然保存许多殖民时期的历史遗迹。
国家象征
国旗
菲律宾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靠旗杆一侧为白色等边三角形,中间是放射着八束光芒的黄色太阳,三颗黄色的五角星分别在三角形的三个角上。旗面右边是红蓝两色的直角梯形,两色的上下位置可以调换。平时蓝色在上,战时红色在上。太阳和光芒图案象征自由;八道较长的光束代表最初起义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八个省,其余光芒表示其他省。三颗五角星代表菲律宾的三大地区:吕宋、萨马和棉兰老。蓝色象征忠诚、正直、红色象征勇气,白色象征和平和纯洁。
国徽
菲律宾国徽为盾形。中央是太阳放射光芒图案,三颗五角星在盾面上部,其寓意同国旗。左下方为蓝地黄色的鹰,右下方为红地黄色狮子。狮子和鹰图案分别为在西班牙和美国殖民统治时期菲律宾的标志,象征菲律宾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历史进程。盾徽下面的白色绶带上用英文写着\"菲律宾共和国\"。
国歌
菲律宾国歌是《菲律宾民族进行曲》。歌词作者为何塞·帕尔马。1898年美国侵略军侵占马尼拉后,菲律宾人民在抗战派领袖阿·马比尼和安·卢纳将军的领导下继续英勇抗战。何塞·帕尔马在卢纳将军创办的《独立报》报社当记者,亲身经历了中吕宋激烈的抗美战争。他于1899年利用原菲律宾钢琴师和作曲家胡连·菲利佩于1898年6月谱成的《马达洛菲律宾进行曲》的曲调,以西班牙文填词,成为菲律宾国歌。
人口
菲律宾主要民族有米沙鄢人、他加禄人、伊洛戈人、邦班牙人、维萨亚人和比科尔人等;外来居民有华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美国人;还有为数不多的原住民。
菲政府1960年初次普查人口时,菲律宾仅有人口2700万左右。其后,菲律宾人口大体每10年增长1000万。近30年来,虽然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增大,人口数量的增长反而加快。从1990年至2008年的近20年里,菲人口增长了2800万,增幅达45%。在菲人口委员会网站上,实时人口计数牌显示,截至1月16日12时,菲人口估算数字达人。
2014年7月27日凌晨,菲律宾全国总人口突破1亿大关,成为世界上第12个人口过亿的国家。
菲律宾人口委员会报告称,菲律宾人口增长率为2.04%,虽然低于20世纪80年代的2.36%,但仍高居亚洲第一位。菲律宾人有8成以上是天主教徒,在教会的\"支持生命\"立场下,生育卫生法在菲律宾国会悬置了15年迟迟未能过关,多数民众也相信子女是上天的礼物,顺其自然,不使用人工避孕用品。
菲律宾人口委员会调查显示,菲总生育率为3.2人,意味着一对夫妇平均有3到4名子女。但调查也指出,大部分人丁众多的家庭来自贫穷阶层,而富有的民众反而平均只有2到3名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