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忙碌的日常
作者:嘎嘎和呷呷   乡村日暮有人家最新章节     
    时间进入腊月,天阴阴的又不下雨,上浆和染布是不能了,连上糊都不敢,只能先给布画蜡画。
    从码头买了两担小鱼腌了烘鱼干,买了三十几斤肉做腊肉、酱肉,又作鱼鲊,还买了岳州洞庭湖产的鲚鱼干、银鱼干、白虾干。
    将干虾放进沥好的小罐酱油里做虾子酱油。做酱油肉,做鲊肉,为过年做准备。
    渡口和码头边上的人更多了,成船的鲜鱼或鱼干从洞庭湖或湘江下游过来,老远就能闻到鱼腥味。
    粉店因此在猪骨和整鸡汤里放下成把的鳝鱼骨甚至是煎黄的鲫鱼,码子则变成先炒再炖软的鳝鱼块,香醇入味,生意蒸蒸日上。
    何济源去岳麓书院读书,每旬回来一天,也是去那个生药铺抓药、配药,甚至坐堂,晚上还偶尔应酬一下朋友,也是忙得很。
    因为米粉店的生意日渐变好,估计年后就不去那个生药铺了。
    但是何济源又想多熟悉下生药铺的进货渠道,想着以后若有机会可以自己开个小生药铺以谋生。
    过了腊八吃了腊八粥,便近年关,好在天气变晴了些,正好之前纺好的纱要上浆,要染色的布要去浆、上糊,都要靠天时,如是忙了八九天才染好了八匹蓝白花布,四匹蓝蜡染布,还将织好的两匹棉白布送到染坊里染红绿两种颜色布。
    将六匹蓝白花布,三匹蜡染布卖掉,得了四两八钱银子过年,剩下的布则用来做冬衣。
    外加又要熬麦芽糖扯糖条、做米花糖、炸果子、炸豆腐泡、炸丸子,一家人除了几个小的和在书院读书的就没有闲下来的,都忙得团团转。
    二十四祭灶,二十五吃口数粥,二十九过小年,三十过大年,忙忙碌碌地不得闲。
    米粉店从年三十开始到初五日暂时关闭,这几天就安安静静地过年休息。
    初五祭了财神,双寿带着黑仔住进铺子后面的小院子,剩下的两间房一间为柴房,一间装有石磨和木制的压粉机。
    是的,粉店里的粉要在后面的院子里制了,因为租的那个小院太过拥挤,放不下两张压粉床子,一张改放到这里,由几人五更左右起来压粉,以防止夏日粉泡久了发酸。
    另一张床子则在原处,供家中的女子们操作使用。
    菜园里种了成片的芫荽和小葱,都是供应粉店的。
    其实最开始倩倩听说长沙城中面馆多过粉铺时还觉得怪,楚南小麦的种植并不广,且因多雨,面色也算不上好,以前在家里因为磨面不去麸皮的原因,面粉都是泛黄黑的,做出来的面条也是带黄色,也不筋道。
    后来经过打听才知道这里用到的面粉好大一部分是从北边运来的,湖广以北靠近河南的地方主种小麦,而且做成面条白而筋道。
    而面馆多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受北方和江淮的影响,认为面条为正统吃食,还有个原因是制作简便,和面后切面或扯面就可以了。
    粉店的生意三个男人都忙不过来,上午彩云和小雨也被要求着去帮忙,她们一走,家里就只剩下翠屏和倩倩。
    翠屏是小姐出身,身体又抱了恙,别说压粉丝了,火都不一定能烧好,事情大多压在倩倩身上,让她忙了几日后便疲惫不堪,寻思着再找个能干的人来。
    若是雇倒是简单,只是何济源每隔几日便回,碰上了不知会闹出些什么事,在这方面倩倩是很小心的。
    在一个地方住久了,总会与邻里之间有些交往,何况旁边住的也多是岳麓书院的书生家眷呢,大家有时聚在一起做针线聊天。
    但是渐渐地那些人听说她是侧室不是正室,楚南之人本来便重嫡庶,讲正统,重理学,对她便有些轻慢,聚会什么事也不太请她了,但是翠屏还是照样会收到请帖。
    倩倩开始还没弄明白,待明白了便有些愤懑,还因此生了两天气。
    后来一想,管他呢,又没吃那些人的饭,没穿那些人的衣,管那些人怎么看自己,只把银钱攥在手里为要。
    而翠屏呢,看到倩倩没有请柬,自己也就不去了,慢慢地跟那些人也生分了。
    只是有一两个关系好又不怎么嘴碎的来往得多一些。
    其中一个是茶陵人,姓张,相公在岳麓书院读书,针线活做得相当好,鞋面都是刺绣的,听说厨艺也很不错,只是茶陵的口味跟永州的还是有些不一样,其中之一便是菜里放很多花椒。
    她也喜欢吃米线,经常遣下人来买上一两斤干米粉放在家里备用,特别是雨季前会一次买上七八斤以防断粮。
    有时还派人送她们点自扯的细面条,甚至很细的龙须面,还教倩倩趁天气好将面条晾在外面晒干收储。
    张娘子还做得一手好豆瓣酱,色香味俱全,据她说做法是从巴蜀之地学来的。
    这会外面下着小雨,几人在何家厅堂里坐着纳鞋底。
    翠屏再次感叹道外面什么都要买,连做鞋底的棕皮也是,要是在老家直接从树上割下来就可以用了。
    倩倩正用米糊将棕皮一张张剪成方形后每三张粘在一起贴在墙壁上晾着,听了翠屏的抱怨笑着开解:“几斤棕皮也要不了一分银子,若是在老家,多产出进项也少啊。”
    倩倩觉得这个状态也不错,老家有房有地,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的还可以退回去,进可攻退可守。
    这话翠屏和张娘子倒是同意的,特别是张娘子,她说:“以前在茶陵州的乡间,每日里不过劳作和女工纺绩,见到的人也最多是村中的妇人。
    除了几大节中的上元、中秋赏灯,端午观舟,和偶尔社日里的土戏可听外,别的消遣方式可没有,若说闷倒也不觉得,便是有时外出或骑驴或坐轿,近的倒行,稍远点连路都不认得。”
    她补充,“这也是她死活要跟着相公到谭州的原因,就算是当时只在涞水上行舟都让自己觉得新奇。不过在外也有不好的,便是何娘子说的万事都花钱,买点小东西有时都心疼,有时却又忍不住不买。吾等还好,孩子在原籍,像贵处带了孩子的花费就更多了,好在有个小店还有些进项。”
    “这倒是真话,没有带崽女的话是轻松多了。”张翠屏也点头同意。
    几人说笑间就将事情做完了。
    倩倩还在布上铺了些苘麻梳下来的麻丝,用剩下的糨糊粘好晾着,以备后面做鞋底鞋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