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打安南是人家挑衅,他爹应战,就不招呼兄弟们一起上了。
打完安南朱棣就想打北边,鞑靼跟瓦剌到现在还是一直不消停。
朱棣受不了这些个北边的人时不时的蹦跶一下,他想要一劳永逸。
朱棣跟目前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朱高炽觉得,这仗,没啥悬念。
无论南边北边,打下来的土地总要有人去管。
这南边嘛,可以都让藩王去。
南边的这些小国国民,虽然老是折腾。
可轻易不愿意踏出家乡,也没什么强烈的扩图医院,日子过得下去,就是偏安一隅的活着。
他们要做的就是满足这些人偏安的需求。
“攻心为上”,“怀柔远人”,“崇德抑武”,“宜安抚为好”——这些解缙劝谏的话,挺实在的。
朱棣走之前跟朱高炽商量好的方针。
就是打下来以后,明军撤出。
再从当地能人里选个三五人管着当地,建行省也好,设安抚司或者宣慰司都行。
让内阁指定几个官员去配合当地的人管着。
朱棣会下圣旨,承认当地人的管理身份,允许他们保留当地人风俗传统,鼓励通婚,鼓励通商,鼓励移民,以及各种各样的惠民的政策。
如果配合得好,一二十年时间,这种边缘地区肯定是会被同化的,就像之前的云南一般。
这里面的变数就在于内阁派出去的官,到底是不是真的为国为民。
如果又是一个为了江南那些大地主服务的官,
肯定会耍花样,正好让这人把当地那些不安定的因素引出来。
让安南再乱一阵。
这个时候,藩王就可以上了。
安南这块地盘,实在太远了。
这种超远距离的控制,还要到位,很难很难,就颁发一个政令,一来一回就能好几个月过去了。
当地要是不想按朝廷说的做,可能半年后朝廷才知道。
就像这姓胡的,都当了好几年的安南王了,才被捅出来是个冒牌货。
这样证据确凿的事情,骂他之前要等拿到实据,打他之前要去旨训斥,人家诚恳认错,打死不改,一来一去之间,随随便便就已经拖了一年多。
这次打下来了,反正也要派人驻守,与其便宜了别人那不如让藩王当。
目前朱高炽心里已经有了第一个派驻的人选——宁王。
作为第一个跟着他爹的藩王,总要给人家一个去处,也能给那些观望的藩王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正好宁王还特别乐意张罗出海贸易这事。
到时候出海从安南出发,出海的花费立刻省了一大半。
安南的附近还有占城,爪哇,旧港,苏门答腊,古里,锡兰。
站稳脚跟就可以推进下一个海岸口。
藩王全部撒到南边,啥都不缺的人,轻易不敢造反,沿着海岸线一路发展过去,东海,南海,尽在掌握。
说句不好听的,哪怕藩王心大要独立,那也是老朱家的人。
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开疆辟土。
如果这老朱家的子孙能厉害到反攻回来,朱高炽敬他是一条汉子!
而且,目前,旧港已经是明人在统治了。
姚广孝那位在旧港的友人梁道明,来信给姚广孝说要回国一趟,姚广孝打算把他引荐给朱棣。
梁道明如今在旧港雄视一方,麾下有几万人。
爪哇人拿他没办法,虽然他没有称王,但实际就是旧港的无冕之王。
旧港的明人在梁道明的庇护下得以安居。
那么,跟旧港相邻的三佛齐呢?
只要安南拿下了,三佛齐完全可以纳入明朝版图内。
海贸的风险继续降低,出航可以去得更远。
朱高炽觉得,他都嫌目前的藩王不够用。
这还只是南边。
北边呢,多多人都不够用。
番薯这会在南边已经普及老百姓种植,很快北边也会开始种。
明年会是一个巨大的丰收年。
~~~~~
安南那边打仗打得热火朝天,朱高炽心里打算盘打豪情万丈。
京师的老百姓跟百官,也处于一种喜大普奔的状态。
“听说了没!番薯一亩产好几千斤!”
“听说了,听说了,哎哟喂,那番薯,可好吃,甜的,吃一个,就饱饱的!”
“你都吃上了!”
“我舅家不是在皇庄边上么,人家在挖番薯的时候,在边上挖坑就地烤了当饭吃,贼拉好吃!”
“真几千斤?还能烤了吃?”
“上等田是有的,三四千吧,下等田一千多。蒸煮烤都行。”
“用什么正经田啊,院子里外,什么边边角角的都行!收个几百斤的,到时候跟粮食比着,哪个价钱高卖哪个,明年也能过个好年了。”
“傻子!前几天衙门还贴了告示呢!那番薯还能磨粉,做番薯粉条子,做干粮,平时的叶子还能喂猪,那猪可爱吃了!番薯指定值钱。”
“这我没看到!”
“还要提前登记,到时候才能领薯苗,头一次种,薯苗不要钱。”
“啊!!!那我赶紧得去!”
“去吧去吧。”
“诶,王大人,听说。朝廷既要加税也要减税?百官也要给加俸禄?”
“嗯,是有这么一说,商税要加,田赋要减。俸禄这事吧,还得等等。”
“商税加了,买东西是不是就贵了?”
“这会加的都是市舶司那边的税费。”
“田赋这个倒是挺有意思的,不管收成多少,上等田收两斗,中等田收一斗,下等田收半斗。种那个番薯的话,三年不用纳赋。”
“德政!!!”
“就是还得等丈量了土地,有最新的鱼鳞册跟黄册才能行呢。”
“对啊,你不是国子监的么,夏大人正在国子监招募人呢!”
“没人跟我说啊!”
“我难道不是人,赶紧去!这鱼鳞册早点弄出来,俸禄早点涨,这日子才不至于苦哈哈!”
“好端端的,不灾不荒,也不是大赦之年,为何会有此等好事?”
“听说是大皇子跟大皇子妃提出来的,新帝登基以来,民心所向,风调雨顺,哪哪都丰收了,皇上很愿与民同乐。”
“皇上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