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皇十七子——朱权
作者:滚动的苦瓜   重生大明之六世荣耀,老娘不要最新章节     
    简单介绍一下朱权同学。
    by the way.当初,瓜是想写朱权,收集了一大堆宁王的资料,最后浓缩成两千字。不枉瓜的一场喜欢。
    ~~~~
    洪武十年。
    四皇子朱棣还只有18岁,与其他皇子们一道在安徽凤阳“上山下乡”,经历着封王前最后的历练;
    太子朱标正式开始参预国政,朝中一切大小政务皆启皇太子奏闻;
    同样在这一年,朱元璋后宫妃子,诞下了一个皇子——
    皇十七子朱权(公元1378年5月27日——公元1448年)
    朱权的史料不多(这个有历史原因),但关于朱权的研究却很繁杂。
    因为朱权在文化上的贡献太多太大,是明代首屈一指的全才。
    关于比如他的古琴曲谱《神奇秘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纯音乐曲谱集,被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比如他的《太清玉册》,几乎重新构造了道教的纲领,为后来道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位全才,平生撰述纂辑见于着录者约70余本,存世约30本。
    涉及的领域广泛——如文学,道学,曲艺,医学,杂剧,杂学。
    除了学问,人家的还是个大匠,他制作的“中和”琴,号“飞瀑连珠”,是历史上的旷世宝琴,被称为明代第一琴。
    才华如此洋溢,细细的研究起来,自然是有根由的。
    ~~~~
    朱元璋最疼爱的儿子,大家公认的是早逝的太子朱标。
    有了朱标这个最完美太子做标杆,朱元璋对后面的那些儿子的要求很高。
    皇子们基本上都是文武双修,任何一项都不能落下,且表现突出,才能在朱元璋这里有点存在感。
    但文武这两方面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偏重。
    前期的皇子们赶上朱元璋的创业期,都是偏武。
    后面大明初定,守成期,自然开始偏文。
    朱权的排行在中间偏后。
    哪怕普通家庭,中间的孩子,大概率都是被忽略,被忽视的节奏。身在皇家,可就不是单纯被父母忽视的问题,后宫里面,妃子,女官,内侍,宫女,粗使,如果母子都是小透明,大概率,日子过得不可能太好。
    朱权作为不占头不占尾的孩子,唯有出类拔萃,才能突围而出。
    所以,朱权作为一个天资聪明的孩子,不但书读的不错,同时,武力也不差。
    很快,他就突围而出。
    洪武二十四年。
    朱权才十四岁,就被封宁王,是明朝的初代宁王。
    洪武二十六年。
    十六岁的朱权就藩大宁,成为了手握军政大权的边镇藩王,与其他众兄弟一起,构筑了大明帝国北方防御蒙古的重兵团防线。
    朱权的武力值有多高,从明史留下来的寥寥几句可窥一二:
    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明史·朱权传》
    前面说大宁是巨镇,宁王手里有重兵,宁王还好几次跟诸王一起出塞作战。
    最后一句却话锋一转,说宁王最厉害的是——谋。
    后世有人根据明史说——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但瓜觉得,很有可能宁王的战绩大部分被删掉了。
    一个不能战的皇子,朱元璋是不可能让他驻扎重镇、给重兵、还给了朵颜三卫的。
    更何况朱权的年纪才十六。
    有人说当时的九塞驻守的藩王里,十三子,十四子,十五子,十六子,十九子大多也是在十六岁就藩。
    但问题是九塞的处境并不一样。
    相对于上面的几位皇子,唯有宁王的藩地四周全是北元部落。
    宁王节制的兵力也是九塞之中排第二的存在。
    如果把朵颜三卫的战力算上,宁王实际上可以掌控的兵力比排名第一的朱棣要多。
    所以,宁王的武力值在所有的皇子里面绝对是优异级别。
    《献征录·宁献王权传》有言:
    生而神姿朗秀,白暂,美须夺。......慧心天悟。好学博古,诸书无所不窥。旁通释老,尤深于史。
    简单的解释就是,朱权不仅学习成绩好,对其他诸多领域有浓厚兴趣,并且生得英俊白皙,还有明朝美男标配的好胡子。
    文武双全,爱好广泛,长得好。
    但凡朱权胆子大一点,朱棣并不一定能得了皇位。
    只能说,朱权从小受的教育限制了朱权。
    朱棣亲眼看着父亲朱元璋寸土寸地打天下,受到朱元璋的影响,崇拜强者为王,有创业者心态;
    而朱权从小接受的培养,是如何成为一名贤王贤臣,如何辅佐帝王治世安邦。
    于是他在朱允炆开始削藩时第一选择是束手旁观。
    朱权没有同母兄弟,被削藩的几个,跟他也说不上亲厚,在刀子没落他头上的时候,他只是观望。
    朱允炆,刚刚登基,人心不稳,一上台就搞打的,不但犯了众怒,矛头还直指朱棣。可他坐拥军队百万。
    朱棣,首先是剩下的藩王中最年长者,其次长于军事,再次北平军实力雄厚,朝中人脉根基深厚。可他以燕地一隅之地的兵力对抗全国。
    怎么看都是一场无法提前下注的内战。
    从是个人都会有的私心来说,他应该也有想过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只是他受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种教育不允许他用起兵叛乱,把现任君主赶下台的方式夺取天下。
    所以,大方向来说,朱权更多的想等一个机会。
    等着站能赢的那边。
    或者等着两败俱伤以后他有机会收拾残局,名正言顺的取得天下。
    但这一等,就把他给等进去了。
    他被起兵“靖难”的朱棣所绑架,被带走了他手里最精锐的兵力,并在朱棣登基后被封至偏远之地。
    之后的朱权只能寄情于宗教,音律,医药,杂剧,文学,史学,茶道,绘画,农学等,给后世留下了诸多不俗典籍。
    附录——朱权晚年时做的一首诗:
    光浴咸池正皎然,忽如投暮落虞渊。
    青天俄有星千点,白昼争看月一弦。
    蜀鸟乱啼疑入夜,祀人狂走怨无天。
    举头不见长安日,世事分明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