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天津知府
作者:后山散人V   日月光明:打造巅峰大明最新章节     
    现在的顺天府不像后世的京城,户口没有那么值钱,反而时不时会遭受蒙古人的入寇劫掠,所以当朱由校拆解顺天府时,并没有遭到方从哲等人的激烈反对。
    有时候朱由校在想要不要将京城从顺天府中单独划出来,这样以后也就少了许多争抢户口的矛盾。
    但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因为几千年以来形成了以政治为导向的发展格局,以后的京城规模肯定是会越来越庞大的,很多核心机构也会慢慢向外拓展,还是避免不了大京城的格局。
    但朱由校可不想京城出现过于臃肿的格局,添加容易拆解难,所以朱由校选在在隆武二年借着京卫的整顿时机直接将直隶的府县进行了重新划分。
    以后的京城主要是行政与文化教育的功能,而天津才是承接京城经济的作用。
    当然,朱由校为了避免出现南北失衡与区域发展极度不均的现象,他也会提前在京城周边与全国布局。
    比如永平府未来会是以炼钢为主的重工业与军工业为主,而天津则是以贸易与金融为主、轻工业为辅的经济格局。
    “嗯,徐先生与李阁老可有异议?”朱由校朝徐光启与李长庚问道。
    “回陛下,该问的元辅已经帮臣问过了,臣没有异议!”徐光启回道。
    “回陛下,随着开海与与贸易的频繁,处在京城靠海最近的地方,以及运河与几条支河交界处的天津府,以后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重要,不知这首任天津府知府兼兵备道该由何人担任合适?”对经济敏感的李长庚站起来问道。
    方从哲被李长庚这么一问,其他人立马也反应了过来,这天津知府可不仅仅只是个普通的府,它除了兼任着向辽东输送粮草的兵备道,未来的地位丝毫不输于扬州府。
    但他刚发表完自己的异议,这会儿是李长庚发出的提问,他也不好中途插话,真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方从哲真是懊恼不已。
    朱由校不由高看了一眼李长庚,这家伙除了不喜欢武夫与兵事外,经济这一块倒是比方从哲与徐光启要强不少,先是开海与追缴赋税,有力地丰盈了国库,现在又先于他人指出天津的重要性。
    朱由校脑海中回想了一番历史上善于搞经济的名臣,貌似除了毕自严还有个郭允厚,但郭允厚不久前被自己派去武昌担任知府了。
    杨一鹏也还可以,但这人也刚被自己提拔为辽东右布政主持辽西军政之事,也无法走拖,被李长庚这么一问,朱由校反而不知道谁合适了。
    “李阁老以为谁合适?”朱由校想着既然自己没有合适的人选,干脆让别人推荐吧。
    李长庚躬身回道:“回陛下,臣举荐户部郎中杨嗣昌,他是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担任过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福建司主事、户部员外郎,泰昌元年八月被擢为户部郎中。
    杨嗣昌除了在户部有着丰富的履历,他还略懂兵事,所以臣以为他是最合适的天津知府兼兵备道的人选!”
    “嗯,听李阁老这么说,倒的确是个不错的人选!”朱由校点点头回道,内心却在想着历史上杨嗣昌的履历。
    这人深得崇祯欣赏,但奈何他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并没有剿灭流寇,反而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更为关键的是,有记载说他联合高起潜一起做掉了卢象升,之后更是向崇祯进谗言将孙传庭给下狱了。
    能为了一己之私,将卢象升与孙传庭这两位朱由校最喜欢的明末牛人连续迫害,一个致死一个在监狱待了三年,不管真假,朱由校都对杨嗣昌喜欢不起来。
    没有让朱由校等太久,方从哲站出来也向朱由校举荐道:“启禀陛下,老臣认为太常寺少卿熊文灿更为合适,熊文灿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担任过湖广黄州推官、礼部精膳司主事、礼部仪制司员外郎、祠祭司郎中,不久前出使朝鲜,不仅出色完成了陛下交代给他任务,更是在其中展示了不俗的兵事能力!”
    “嗯,熊文灿此次出使朝鲜,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也是个不错的人选。”
    朱由校点点头说道,但想着既然李长庚与方从哲先后举荐了人选,干脆也让徐光启也举荐一个,“既然元辅与李阁老都举荐了人选,徐先生可也有合适的人选?”
    徐光启没让朱由校等太久:“回陛下,臣举荐延安知府周延儒,周延儒是万历四十一年的状元,进入翰林院后先是修撰,之后是侍讲,去年十一月他主动申请就职地方,被陛下与朝廷派往了延安担任知府,这一年来,延安府的政绩在他的治理下有了不错的提升!”
    “徐先生举荐的这个周延儒朕知道,他不仅是万历四十一的状元,好像还是那一科的会元,不知朕是否记错?”朱由校笑着问道。
    “陛下好记性,周延儒的确是那一科的会员,当时还轰动了一番!”徐光启躬身回道。
    “三位阁老举荐的三位人选,各有各的长处与短处,杨嗣昌熟稔户部之事,但地方庶务经验欠缺,熊文灿此次出使朝鲜虽然立下大功,也做过地方推官,但之后皆是待在礼部,周延儒为人聪敏,虽然现在是延安知府,但地方为政经历实在匮乏,而且延安府现在连续发生干旱,也暂时离不开他!”
    朱由校苦笑一声后,说道:“三位阁老倒是让朕为难了,这样吧,反正离隆武二年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让朕思考两天再给诸位答复如何?”
    方从哲听朱由校如此说,才想起来眼前的皇帝只不过是个刚年满十六周岁的少年郎,在匆匆忙忙中继承了大统。
    这一年多时间,先后经历了两位先帝驾崩,紧接着一系列的大案要案,之后更是有辽东建奴入寇与西南土司叛乱,中间还有东林党人的反扑、开海与追缴欠税、裁撤南京六部与拆解南直隶,这么仔细一想了,的确是十分难为了眼前的少年天子。
    于是乎,当朱由校的话音刚落,方从哲微笑着躬身回道:“是,陛下,此事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