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凭这些还不够
作者:相山晚风   给崇祯出点子:抓经济,搞钱最新章节     
    在杨熳一口气向胡文霆讲述完萨尔浒之战的一些背景以及相关隐情之后,胡文霆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然后开口对杨熳说道:“不错,看来你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对方方面面都进行了了解,所做出的一些判断也基本准确。说明你的综合能力丝毫不亚于一些男子。
    说实话,你要是一名男子的话,我将来还真有可能把你培养成一名出色的将领或者是官员。
    可按照目前大明的规矩,一名女子想要实现从政或从军,那几乎是不可能。就算我有心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那也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因此,我并不赞同杨姑娘你留在我身边,因为你不可能像我的那些亲兵们一样,在我身边待上一段时间之后,就能陆续得到提升,然后就离开我出去独自领兵了。”
    杨熳听了胡文霆的话之后,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持道:“正因为您的那些亲兵们在您身边待不了多长时间,因此,你身边就会缺少一个能情况了解得比较全面,而且还能长期为您提供一些咨询服务的助手,而我正好能满足这些条件。”
    说到这里之后,杨熳忽然压低了一些声音,然后接着说道:“况且,据民女打听到的消息,将军目前也只有两位夫人,这对于您这样的身份来说,肯定是不算多的,因此,就算再收下我做一名侍妾也应该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吧。
    还有,不瞒将军说,民女如今仍然还是清白之身,再加上我杨家虽然因为祖父的事受到了一些牵连,但并未被连根拨起,也就是说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将军提供一些助力的,因此,民女认为自己对于将军来说,还是有一定用处的。”
    胡文霆听了之后,微微摇了摇头,对杨熳说道:“光凭你说的这些,似乎还不够让我留下你的条件。
    首先,我并没有收侍妾的那种习惯,一旦我要让一个女人进我的家门,那就是我堂堂正正的夫人之一。可是,我目前已经有了两房正式的夫人,再多娶,我怕自己照顾不过来。
    况且,在你前面还有一个人,我目前都不知道该如何安置她才好,更不用说还排在她后面的杨姑娘你了。
    其次,至于说你的家庭能为我带来的助力,说实话,如果只是像大多数人那样的普通助力,只要我开口说一声,有的是人会向我身边靠拢,因此,也不能让我有多动心。
    所以,杨姑娘要真是想让我把你留在身边,你最好再仔细想一想,说出一个能让我心动的条件来,否则,我只能把你和其它姑娘一样进行安排。”
    听到胡文霆说的这些话之后,杨熳仍然没有一丝气馁的样子,她在低头沉思了一会之后,开口问道:“将军此次前往辽东,是不是想要先摸摸那边的情况,然后再想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辽东问题?”
    胡文霆在盯着杨熳的脸认真看了好一会,直到认为她确实没有什么恶意之后,才缓缓的朝她点了点头。
    在看到胡文霆点了点头之后,杨熳胸有成竹的对胡文霆说道:“那在这件事上,民女应该能帮上将军不小的忙。”
    胡文霆听了之后,目光不由得闪了一下,杨熳迅速的就捕捉到了这个细节,于是她紧接着说道:“要不民女就大致的向将军说一下其中的缘由?”
    在胡文霆微笑着点了点头之后,杨熳接着说道:“将军也应该大致听说过,民女的祖父和原来的辽东李家关系不错这件事吧,虽然李太傅他已经过世,他的几个儿子也死的死、罢官的罢官,似乎在辽东没有了多少影响力。
    实际上,那只是从官面上来看,介在民间,他们李氏一族的影响力还是不容小觑的,将军如果能通过民女这层关系,和李氏进行一些有限的合作,相信对将军将来处理辽事还是大有裨益的。”
    当杨熳提到辽东李氏的时候,就算胡文霆的历史知识再缺乏,但也还是很快的就想到了李成梁这个人。
    据《李氏谱系》记载,铁岭李氏原是陇西李氏之后,祖上于唐朝末年为避战乱而渡过鸭绿江迁入朝鲜,经数代后又于洪武年间内附明朝。
    族谱以出任铁岭卫指挥佥事的李英为一世祖,之上还有李哲根穗、李和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李膺尼五位祖先,但“因鼎革,碑记残毁,谱系散失,是以五位之世次无考未敢妄注也”。
    第二世为李文彬,第三世为李春英(或作李春美),第四世李泾,均世袭铁岭卫指挥佥事。李泾有子四人,居长者即明末辽东名将李成梁。李氏从第三世春字辈起,五个兄弟析为五房。李成梁一系属老长房,以下依次为老二房、老三房、老四房、老五房。
    李成梁在承袭了铁岭卫指挥佥事以后,硬是凭借着一刀一枪的军功做到了参将这一高位。在参将的位子上,他又带着手下的人把土蛮部打的除了丢下尸体,就是拖家带口远远的躲了开去,因此,李成梁在辽东地区的蒙古诸部心目中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到了隆庆年间的辽东地区也还是不平静,虽然俺答汗已经基本老实了,但是其他一些部落的首领,依然改变不了游牧民族的习气,时不时窥准时机,南下到大明境内抢上一把。
    于是,在先后十年间,共有三任辽东总兵战死,让辽东总兵这一职位成了一个没人敢接的位置。在第三位总兵殉国以后不久,这块烫手山芋被交到了李成梁手里面。
    李成梁甫一上任之后,就开始大修武备,用武力值来挑选军官,并且用厚赏来召集全国各地的男儿到他手下当兵,一时间军纪和军威无不大振,一改之前明军的颓势。
    当李成梁刚整饬完辽东的军队之后不久,就有不长眼的敌寇就来检验他的工作成效了。在先期派出的小股部队被明军击退后,土蛮部开始大举入侵。李成梁率部在卓山和敌人遭遇,他与副将对敌人形成夹击之势,分别斩其首尾,此战一共斩首五百八十多颗。
    不死心的土蛮又在次年冬天再次进犯,李成梁再次将其击退。而后李成梁主动出击,将土蛮赶得越来越远,他自己的爵位也越升越高,辽东总兵的位子也越坐越稳。
    虽然从战争规模上来看,李成梁每次的仗打得都不能算太大,斩首数目基本也就数百左右。但是从战略意义上来看,却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李成梁的战略思想是以攻代守、层层蚕食,尽管每次出战的战果都不能说太辉煌,但贵在次次都能打胜仗,而且每次出征总不空手而归,总要啃掉那些蒙古人的一片地盘回来,长此以往,就实现了俗语中所说的,积小胜为大胜了。
    再加上李成梁对这些蛮族向来没什么好感(虽然他自己也不过就是个朝鲜移民),下手时绝不手软,使得在他镇守辽东的二十多年里,曾经因为蒙古人屡屡入寇,而不时被弄得鸡飞狗跳的辽东局势,也开始渐渐地安静了下来。
    同戚继光、俞大猷们一样,李成梁也有一支自己培养出来的武装,那就是辽东铁骑。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可以说与戚家军不相上下,而且还有一个戚家军不具备的优势——他们是清一色的重骑兵,并且配备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这支军队跟着李成梁立下了无数战功,后来还由李如松率领,先后参加了平哱拜和抗倭援朝的战争。
    万历十九年的时候,六十六岁的李成梁宣布退休。此时辽东一带基本上也可以说是比较安静了,但是李成梁的退休并不是光荣退休,甚至还有些尴尬,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随着李成梁年龄的增大,其武力及进取心在下降,但是对爵位和俸禄的渴望却一点也没有下降。万历十七、十八、十九连续三年,敌人先后大举入寇数次,李成梁的嫡系部队损失惨重,中伏而死者不计其数。
    而曾经和兄弟们一起共患难的李成梁,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不想管士兵的死活了,输了就再打,再输就冒功。明明是几个大败仗,他却向朝廷谎报自己斩首多少多少,终于被巡边御史狠狠告了一状,万历皇帝尽管对李成梁很欣赏,却也不便再维护他,只好暗示他早早主动申请退休了事。
    曾经的李成梁锐意进取,每战必克,威震东北。但随着他官位越来越高,也就逐渐被同化成了一个传统的官僚。由于辽东基本都他说了算,而且整个辽东所有的财政收入,也是经他手之后再上报京城的,到最终还能剩下几成很让人疑惑。
    而这些钱也他也不是全部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那些朝廷大员们,吃他好处的是不计其数,自然为他说好话的人也就多了。
    而他所上报的战功,具体有多少是真实的,也只有李成梁自己知道了。因为在塞外的战功,斩获多少完全是由他自己说了算的。
    至于杀良冒功,到了后期更是习以为常。比如在万历二十九年,七十六岁的李成梁再次出山后,他下令将孤山堡、险山堡两地的六万四千户人民内迁。
    当地居民哭闹着不愿离家,李成梁就派军队逼着他们搬家,期间造成当地百姓中的死难者是不计其数,李成梁反而拿那些死难者的人头当做敌人的脑袋向朝廷报功!
    即使精明如张居正,在他担任首辅期间,也时常为李成梁的手段所蒙蔽。至于那些御史、巡抚之类的官员,只要他们稍微忤逆了李成梁的意思,就马上会被排挤出辽东。
    直到后来内阁中的申时行等人先后离任,李成梁失去了在朝廷中的有力靠山,使得朝中没人再帮他遮羞。先前一些被暂时压下来的弹劾李成梁的奏折也集中在这时候爆发了,李成梁自然也就只能退位了事。
    李成梁虽然离开了,但他的影响还在。由于他的威望过高,而辽东一带的将领基本全部都出自他的提拔。这导致他离任以后,来的每一任总兵都和下面的将领搞不好关系,十年内就换了八个总兵。
    这样频繁的更迭主帅,使得辽东一带的边事更加废弛。至于李成梁的儿子们,尽管在老爹不算光荣的退休之后,他们仍然全部都是总兵、参将级别的高官。
    然而除了长子李如松一人,还基本上对得起“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句俗语之外,其他的几人儿子不是庸才就是废材,后来更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窝囊废。
    总之,无论是李成梁也好,还是以他为首的整个李氏家族也好,以胡文霆这个后人的眼光来看,虽然称不上是十恶不赦,但最多也只能说是功过各半吧。
    不过,在明代后期的那种政治环境中,想要顺利的生存下来,李成梁也只能那么做。否则,以大明朝廷中那些官员的尿性,如果不能从李成梁手中捞取到大把的好处,他们早就想办法把他给弄下台了。
    因此,胡文霆在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打算,那就是尽管在今后可以和李家进行一些合作,但主动权必须时刻掌握在自己手中,否则,凭辽东这些地方势力的价值观以及处事原则,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因为某些利益因素而把胡文霆给卖了。
    事实上,自从胡文霆决定在正式入驻大明之后,他的行事风格就已经改变了很多,比如在面对朱由检的时候,他再也不会像刚开始的那样,口无遮拦对朱由检说上一些什么指点江山的话,而是尽量保持着对朱由检这位帝王的尊重。
    同时,又借着为朱由检提供一些助力之后,朱由检心情高兴之时,为自己谋取一些政治利益,并在不动声色之中,悄悄的壮大自己的实力,以免在面对一些势力的反扑之时,在没有朱由检的帮助之下,也能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保。
    于是,胡文霆在听完杨熳说的李成梁一事之后,接着又问了一句:“杨姑娘,除了辽东李家之外,你还能拿出什么能让我动心的资源来吗?”
    杨熳在稍微思考了一下之后,又接着说道:“如果将军有需要的话,民女还能在协调朝鲜关系方面出上一点力。”
    胡文霆听后,又是目光一闪,随后就对杨熳说道:“哦,能不能说得再明白一点?”
    杨熳认真的回答道:“先祖父曾作为大明的代表,在朝鲜停驻了不少时间,期间与朝鲜方面的一些官员甚至是王室都建立起了不错的友谊。
    在先祖父因被小人诬告而从朝鲜还朝时,朝鲜自国王宣祖至平民百姓皆恋恋不舍,宣祖率百官泣送于弘济院,汉城士民男女重髫戴白,皆出送郊外,诸臣以诗为别。
    朝鲜方面深觉惋惜,并为先祖父受诬而不平。不久宣祖即派右议政李元翼、参判许筬上奏辩诬,并上疏试图营救先祖父。
    万历二十七年七月,朝鲜方面还建宣武祠于汉城南,特崇享兵部尚书邢筁以及先祖父,宣祖亲书“再造藩邦”匾额揭于宣武祠。万历三十四年,朝鲜方面的谢恩使柳寅吉、崔濂在朝京期间,还千方百计的寻求先祖父画像。后来,朝鲜使臣千方百计寻得一商丘举人前往其家乡,最终才摹得一幅先祖父的画像。
    万历三十八年,他们将先祖父画像奉安于宣武祠。朝鲜为崇祀称祖父,可谓是千方百计,煞费苦心了。由此可见先祖父在当时朝鲜人心目中的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作为他的后人,民女将来如果有事求到他们头上,只要不是特别为难的事,想来朝鲜方面应该会借此来还上一份情的。当然了,如果将军同时能再给上朝鲜方面一些利益的话,他们则更是会趋之若鹜的。”
    听了杨熳的一番话之后,胡文霆像是自言自语的说道:“一个辽东李家,再加上一个朝鲜,想来在我将来处理辽东事务时,他们两方面应该能为我提供不少助力的。”
    念叨完这几句之后,胡文霆微笑着对杨熳说道:“你一个女孩子家,心思竟能达到如此缜密的程度,真是不多见啊。
    行了,我暂时答应你留在我身边了,不过你也先别高兴得太早,我先声明一下,我仅仅只是答应你留在我身边而已,别的可什么都没答应你啊。”
    说到这里的时候,胡文霆把脸转向一旁的李定国说道:“这一点,定国你可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为我作个证,千万被杨姑娘几句好话一说,就背叛了老师啊。
    还有关于官场上的很多门门道道,杨姑娘可能比我还要知道得多一些,因此,这些方面的知识,定国你在今后可以向杨姑娘多学习学习。”
    这时李定国问了一句:“老师,您是男的,你教了我东西,因此,您就是我的老师,而她是女的,如果我向她学习的话,是不是就该称呼她一声师母了呢?”
    胡文霆瞪了李定国一眼之后说道:“你小子是哪壶不开,偏提哪壶是吧,在我这里没有这么多讲究的,你既可以喊杨姑娘为老师,也可以直接喊她一声杨姐姐,只要能表示出你对她的尊重就可以了。
    唯独不能喊师母,我就不信你小子会不知道师母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却偏要在我面前瞎起哄,小心在我回去之后,罚你一个武装越野二十里,以示对你的惩戒。”
    李定国在低声嘟哝了几句之后,才向胡文霆表示自己知道错了,并保证下次肯定不敢了,如有再犯,就心甘情愿的接受处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