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永乐大帝
作者:如履薄冰的鹅   向各朝代直播社畜生活的我爆红了最新章节     
    知道那段历史的周瑾玉不知道做什么表情,忙给他们翻找视频,就让他们自己去看吧。
    天幕放出视频,昏暗的宫殿一角上4个红色的大字出现:永乐大帝。
    朱元璋拉着朱标的手一顿:“永乐?标儿你的年号永乐?”
    朱标茫然地摇摇头:“我不知道父皇。”
    啊,是了,标儿还没成年呢。
    朱元璋定定心,继续看下去,心里有些高兴:永乐大帝,被冠以大帝的名号,标儿定做得极好!
    永乐年间的朱棣一喜:大帝,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吗!
    朱高炽崇拜地看着朱棣:“父皇的功绩是后人都认可的!”
    朝廷上的君臣精神一振,辅佐的皇帝是后人评价的大帝,那他们这些臣子是不是在后世也有一些名声?
    “大帝?”嬴政哼了一声,心里直冒酸水。
    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大帝!
    刘邦又恢复了懒洋洋的状态:“大帝啊,吾也算是大帝吧!”
    张良接上:“陛下当然是大帝。”
    吕雉有点意兴阑珊,什么大帝的还真不想看,她想看后世的女子,要不来个女帝业成啊。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
    轰!简单的一句话炸得朝廷上的众人几乎站不稳。
    哐当一声,朱元璋失手打碎了身边的花瓶。
    “怎么可能!怎么会!”朱元璋双目赤红,他不可置信地瞪着天幕,又看看身边的朱标。
    朱标稚嫩的脸上有些惊慌失措。
    “不会的!不会的!标儿怎么会?!”朱元璋喊道:“来人!宣太医!不,把所有的太医都宣进来!”
    他紧紧握着朱标的手:“标儿别怕,父皇在这里,我们现在就看太医,有什么病我们提前把它治好!”
    朱标点点头,猛地听到自己的死讯,心中不由得茫然。
    朝臣们面面相觑,心中惊诧:太子病逝,那么是谁继任了帝位?
    永乐年间。
    朱棣叹了口气,父皇知道了大哥将来会病逝,还不知道会怎么着急呢……
    康熙点头叹道:“永乐所行之事,远迈前王。”
    嬴政挑眉:太子病逝,这明朝莫不是开始了王位的争夺?
    【朱标逝世后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六年后,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承大统,年号建文。】
    “朱允炆,是标儿的孩子。”朱元璋心中五味杂陈,虽然知道了自己在太子死后也跟着死去,但朱元璋并不在意,谁还能不死呢?
    他在意的是朝堂上的权力过渡是否顺利,照天幕这样看来都很顺利啊,朱允炆作为正统的继承人也没有什么问题。
    就是不知道这孩子才干如何。
    等等!年号建文!那么永乐又是谁?
    建文,永乐大帝……朱元璋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
    而朝堂上精明的大臣们同样想到了这个问题,一个个屏息敛气盯着天幕。
    有人甚至暗暗观察年幼的一众王爷们,这里是不是就有那位永乐大帝?
    【朱允炆继位后便开始着手削藩,1398年八月,周王朱橚有罪,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
    【十一月,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暗中监察燕王府中事。】
    【建文元年二月,下诏诸王不能节制王府的文武官吏。】
    【三月,为了防备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削弱其兵力,朱允炆令都督宋忠、徐凯、耿瓛率兵驻扎在北平周围的开平、临清、山海关,又将北平、永清二卫的军马调至彰德和顺德。】
    【四月,湘王朱柏无以自明,自焚而死,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因罪废为庶人。】
    【六月,岷王朱楩有罪,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嗯??!!!!朱橚、朱棣、朱柏、朱榑、朱桂、朱楩等人傻眼了。
    削藩就削藩吧,侄儿当皇帝了,不放心叔叔也正常,权利收回就收回,但是为什么要贬为庶人流放?
    其中朱柏最为破防,这个侄子做了什么让他竟然自焚而死?
    “父皇!”他哭着喊了一声。
    朱元璋头都大了,看着天幕上朱允炆的做法忍不住骂出声:“废物!”
    有这么做的吗?这个是削藩吗?分明是逼那些手握重权的成年藩王造反!哪个傻逼臣子建议的?朱允炆没有脑子吗!
    朱元璋突然想到之前看天幕里的新闻30分里出现的京城故宫……
    在京,而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
    倒吸一口冷气,朱元璋心下隐隐明白了那永乐大帝是谁。
    他看了眼如今还年幼的朱棣,心中思绪翻滚。
    大臣们隐晦地对视了下,心下敞亮:明白了,这永乐大帝想必就是其中被逼造反的一位藩王了。
    更有聪明的人也和朱元璋一样从之前出现的京城故宫里推测出了永乐大帝就是燕王朱棣的事。
    于是更加认真地看着天幕,一眼也不曾看王爷们那边。
    嬴政冷笑了一声,这不就是孱弱的周王室和强大的诸侯国吗,只不过这个明朝的诸侯都是皇帝的子嗣罢了。
    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那个永乐大帝想必就是其中强大的诸侯吧。
    历史总是周而复始。
    刘邦面容冷下来,诸侯王……
    建国之初,为安抚功臣,他分封了七个异姓王。虽说封王乃是权宜之计,但诸侯王占据大汉江山的多半疆土,如同先秦列国割据状态。
    长此以往,国家必定生乱。
    该如何是好呢……
    韩信心中一惊:削藩!
    陛下心中是否也是这样想的呢……
    武帝时期。
    刘彻沉思,他想起了父亲在位时以因为削藩而引起的七国之乱。
    不知后世是如何处理藩王的问题的?
    刘彻吩咐下去一旦抽到朝廷上的人一定要问问周姑娘这个事情。
    三国时期。
    刘备泪水涟涟,如今这局面不就是诸侯国做大,汉室衰微吗。
    曹操野心勃勃,等到我将来一统天下,绝对不允许有诸侯的存在!
    孙权沉默不语。
    唐朝。
    李世民忧心忡忡,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讲到我大唐,那个安史之乱是不是藩王叛乱?
    宋朝。
    最终还是处死了赵光义的赵匡胤也同样在深思,之前天幕说宋朝重文轻武,现在都有要一一改正,而且一旦武将权力过大又会引发诸如藩王的叛乱……
    元朝。
    忽必烈嘲笑:藩王作乱不过是皇帝势弱,从而引起强大藩王的觊觎罢了。
    我大元绝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