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匡衡做丞相的时候,元帝冯昭仪的另一个弟弟,清河郡都尉冯逡曾上书长安表示对黄河下游流域的严重担忧。
武皇帝时期,黄河曾在下游大决口,这个前文曾提到过,决口后冲出了一条新河道,叫屯氏河,与原河道并存。所以几十年来,上游雨量再大,也没有在下游产生大的影响,因为有屯氏河的分流。
但是十一年前,屯氏河淤了。冯逡提出,请尽早趁屯氏河淤得还不是太严重,重新疏通,为黄河分流。否则,一旦上游大雨,下游一条河道根本撑不住,北岸五个郡,南岸十个郡,随时都在黄河威胁之下。
这件事指定给匡衡办,匡衡指派了个博士视察了一番,结论是,疏通屯氏河耗资巨大,建议暂缓。于是此议被搁置了。
于是今年黄河下游不可避免地决口了。淹了四个郡,三十二个县,毁坏房舍四万多所,伤亡流民无数。
书生误国,匡衡至少应该为此事负一半责任。可惜他早就被赶出长安城,真是太便宜他了。
刚升任御史大夫不久的尹忠负责统筹这次救灾事宜,他拿出了一份漏洞百出的救灾方案,被刘骜在朝会上痛批,骂他在其位不谋其政。
尹忠自杀身亡。
这种事,现在听起来怎么都感觉发生在另一个时空。
杜钦给王凤推荐了一个治河人才王延世,对付黄河决口。王延世的手段非常有技术含量,用竹子制成容器,里面装石子,由两条船拖着,沉到决口里。三十六天,决口堵死。王延世升官封侯,一时风光无两。
三年天灾,必生民变。
不巧的是,这次的民变就发生在距长安咫尺的终南山。规模不大,几百人,但在山里钻来钻去,王凤焦头烂额了一年也没清剿干净,最后换了个工作能力比较强的京兆尹王尊才压下去。
这一年里,长安又是人心惶惶。
从刘邦打天下那会儿起到现在,关中就是大后方,就是核心,就是中国之所望,大汉立国至今一百七十年,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什么大场面没有,关中几曾乱过。而今这个地方竟然出现了民变。
大汉多事矣。
第五年还好,风调雨顺,上下安宁。只是…又出现了一次日食。刘骜又紧张了半天。
刘骜的第一个五年,一言以蔽之,慌。
好像什么东西改变了,又好像什么也没发生。
王凤的同胞弟弟王崇染病死了,元后非常伤心。作为补偿,孝顺孩子刘骜把他的五个关内侯舅舅统统升了一级爵位。王谭封平阿侯,王商(元后弟)封成都侯,王立封红阳侯,王根封曲阳侯,王逢时封高平侯。
五个人同天封侯,世称五侯。
这得恨死多少人,眼红死多少人。
这事好像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次。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据不太确切记载,当时有道菜叫五侯鲭,是一个穿梭于王家众宅,名叫娄护的厨子自创,鱼肉同烹,其鲜无比。现在好像成商标了。
半夜提吃的东西,真是跟自己的胃过不去。
元后的母亲李氏早年和老爹王禁离婚后,改嫁一个叫苟宾的人,生有一子苟参,也就是元后和王凤的同母弟。
元后对刘骜说,苟参也是你舅舅,封侯。刘骜说老娘你开什么玩笑。元后说当年武皇帝给田蚡也封侯了,田蚡跟武皇帝的母亲王太后也是同母异父。
刘骜说武皇帝当年封田蚡就不对,别把这事扯出来。元后说给谋个差事总可以吧。
于是这个不知道什么资质什么水平的苟参,做上了水衡都尉。
元后又提给王曼封侯,刘骜又拒绝。
不过王莽一家人,包括寡母,寡嫂,小侄都已经搬到了长安生活,元后供养他们一家。
这五年间,王莽除了读书外,还专门去沛郡拜一个叫陈参的知名学者学习《礼记》。按如今的说法,王莽是研究生学历。
王家众多小辈儿里,王莽是学历最高的一个,生活是最简单的一个,这倒不是他因为身份而自卑,王莽天生不好这一套。
他的堂兄弟们身着锦绣招摇过市,开party,逛夜店的时候,王莽一般在读书,要么就是穿着读书人的衣服跟一些读书人探讨学问。王莽确实喜欢读书,甚至沉迷。
这一年王莽22岁。
夜郎王不知道吃错什么了,在西南挑起了战争,跟两个邻国打了起来。当然他们那点规模在长安看来不过是小打小闹,但又不能不管。于是指派太中大夫四川人张匡以大汉特使的身份去调解,结果夜郎王不听。
还照着张匡的模样做木头靶子,拿箭射。张匡无奈回长安复命。王凤很头疼,他是大司马大将军,这事是他的正责。
杜钦对王凤说,别调解了,越调解越乱,快刀斩乱麻,找个手段比较辣的人把这个事平了。
王凤调查打听了一番,金城郡司马陈立比较有这方面的经验---金城郡靠着羌人部落。而且陈立是四川人,对西南很熟。王凤向刘骜推荐,陈立走马上任。
到了后随即跟夜郎王谈判,夜郎王领着一千多人来的,不过进屋谈判的只有几十个,陈立这边的随从也是几十个。
谈判开始,如事前所料,没几句就崩了,陈立挥手,一边的武士挥剑斩下夜郎王的人头,一座皆惊。人头拎出去一亮相,外边一千多人也全傻了,都跪下磕头。被夜郎王打的两个邻国送来无数东西劳军。
这事儿就算平了。然后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扫清残余。西南重归安定。
这件事做得干脆利落,让王凤很有存在感。
王凤这几年应该说做了不少事情,比如前文刚提到的堵黄河决口,平定终南山的暴民,以及刚发生的夜郎事件。
这些都是国家级的大事,功劳算到王凤头上没有任何问题。
王凤自觉自己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为中央和地方推荐了众多合格的公务员,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
这些人里不少都是自己把屁股凑过来的,比如谷永,主动拜在王家门下,从一个没什么实权的太常丞迅速升迁到光禄大夫。前文提到过陈汤也是王凤的人,所以陈汤因为收钱被整的时候,谷永出来讲过情的。刚刚提到的太中大夫张匡,也是王凤的跟屁虫。
但也不全是这样的人。比如前文提到的平定终南山暴民的京兆尹王尊,尽管他是王凤推荐才做到京兆尹,但他对王凤并没有什么感觉,只是把他当成自己的高层,偶尔要汇报工作给他听的人。王尊相信以自己的能力,不靠王凤也能升迁。
还有一个,叫王章,是王尊的继任者,也是王凤推荐的,但这个王章非常讨厌王凤,他认为王凤专权擅任,非人臣所为。
当然更普通的情形还是,王凤推荐了某个人,此人感恩戴德,自认门生。
更不用提跟王家沾亲带故的人们了。
史载,“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门,管执枢机”…
这个时候,反对派,或者另一种说法,炮灰,该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