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再会
作者:河源有愿   穿越70之美酒飘香最新章节     
    她准备双管齐下,一边在空间里泡粮食准备做浓香型白酒,一边在空间外准备做清香型白酒,这主要是因为后院的酒窖还没有培育好,不能用来酿酒。
    清香型白酒用地缸酿酒,没有这些问题。
    这是第一次在空间外酿酒,而且现在是冬天,气温比较低,发酵时间会比较长。
    她把粮食粗粗破碎后,用温水泡好。
    想了想,按照现在的温度,需要在后院烧火,提高环境温度,才能保证能够正常发酵。
    闻晴出了院子,去小鸦山上捡柴火。
    二夏村是在小鸦山的东边的,村子西头连着小鸦山,东边就是平地,所以闻晴是一直向西边小鸦山深处走去,那里少有人去,柴火更多。
    村子里的人也会上山捡柴火,但他们主要烧秸秆,柴火只是一个补充。
    闻晴不好去地里捡人家的秸秆,一般是高价买煤炭,有时上山捡些枯枝回来烧。
    但现在酿酒,需要的柴火量大,煤炭也买不到那么多,她把主意打到山上的柴火上,以后煤炭不要票,就主要烧煤、烧煤气。
    她走得远,在山上找到不少枯枝,把山上的芦苇、芒草也割下来,这些晒干后也可以烧火,她将捡到的柴火大部分放进了空间,只留下一些放进背篓里背回小院。
    回到小院,闻晴把柴火全部放到后院堆好,自己去到空间酿酒。
    她把已经泡好的粮食蒸熟,又把稻壳也蒸好,两相混合后加入热水,等温度降到30度以下,才拌入酒曲,把拌好的粮糟放进酒窖,封好窖,静待酒成。
    在后院做的是清香型白酒,她把高粱、大米、玉米、小麦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别加水蒸熟,倒入干净的竹席上摊凉,又洒入凉白开,等到粮食的温度降下来,才小心拌入酒曲,倒入后院洗干净的地缸中,用干净的塑料布把缸口密封好。
    闻晴心里颇为惴惴,她一直用这个流程,就是不知道在空间外酿酒是否成功?
    酒糟入缸发酵后,她也没有什么事了,开始琢磨怎么销售从香港带回来的东西。
    她决定去御临湖边走走,看能否碰到小庄。
    骑着车沿着御临湖绕了一圈也没有看见小庄,决定先去沈家园看看情况。
    沈家园人来人往,闻晴看见白天也有人摆了小桌子在自己家门前,卖一些针头线脑、纽扣、拉链,也有人在家门口摆摊卖炸糕、麻花、糖饼,闻晴数了数,有十来家。
    她走进德永信托商店,看见老师傅曾老在店里,忙作揖道:“曾老,给您拜个晚年!”
    曾老对闻晴这个姑娘还是有点印象,也还了一揖:“新年好!”
    “曾老,生意好吗?”
    曾老笑道:“还行。”
    笑容没有持续多久就收住了,“唉,现在店里收东西比以前难了些。”
    闻晴追问原因,原来现在自由市场兴起,很多人不通过信托商店卖二手货了,曾老担心店里的存货卖完没有货源。
    闻晴笑道:“没有旧货就卖新货呀,您这儿堂口这么好,只要有东西,还不是客似云来?”
    曾老若有所思,他们这个店是区属商店,他准备向区里要一些东西来卖,否则店里的二十多个人拿什么发工资?
    两人聊得投机,闻晴让曾老拿些好东西出来看看,曾老笑笑,从柜台下拿出一兜玉石,问:“这玉石你要吗?”
    闻晴一看,好家伙,二十多块和田玉,问:“曾老,怎么进了这么多玉石?这是玉料吧,你们以前不都卖古玉吗?”
    曾老说:“春节前,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老乡拿来卖的,我看他可怜,才收进来的。”
    “多少钱?”
    “一共三十块玉料,花了1、2000元收进来的,这些玉料都是籽料,吃不得用不得,不好卖。”
    闻晴眼睛一亮,忙问道:“您打算怎么卖?”
    “卖了几块出去,这些100元一块,你要不要?”
    闻晴拿过来仔细看,一共26块玉料,大的有半个巴掌大,小的只有指头大小,闻晴还价:“曾老,您转手就翻两三倍,太贵了。”
    两人讨价还价,最后谈成大的120元一块,小的80元一块,曾老平均翻倍,他很满意。
    闻晴一共给了5000元。
    玉石交易达成,闻晴小声问,“曾老,樱花国的录音机您要吗?”
    国产录音机难得一见,曾老听说是樱花国的录音机,马上悄声问:“什么样的?你和我去里面谈。”
    闻晴跟着他进了办公室,拿出一台袖珍录音机,曾老见这个录音机只有一本书大,做工精致,听了闻晴介绍,这个机器既能当收音机,又能放磁带,非常感兴趣。
    闻晴打开开关,调到电台,马上听到电台的广播;又把磁带装进去,闻晴放的是港台歌曲磁带。
    曾老拿过去,自己调台,听听声音很清晰,又按下播放键,磁带转动,悠扬的歌声传出。
    “多少钱一台?”
    “200元。”
    “贵了。”曾老压价。
    “不贵,现在一台收音机都要150元,这录音机还能放磁带。”
    两人谈成180元一台,曾老要了80台试水。
    闻晴答应下午就送来,她骑车出了沈家园,回到家里,吃完午饭,又骑着车驮着一个大包来到德永。
    曾老正在等她,见她拿出80台录音机,一一检查后,痛快地付了元,闻晴拿了钱就离开了。
    曾老不是为信托商店进的货,这些算是他自己的生意。
    自从政府宣传开放经济后,曾老这种从旧时代就开始做买卖的人很清楚地发现市场变了,老百姓的日子也好过起来。
    随之而来的,他们这种典当性质的商店货源成了问题,而他们委托商店的管理人员得过且过,没有思考后续转型,最近几个月,他们这些员工的工资都是向区里借来的。
    曾师傅意识到这不是长久之计,那个少数民族老乡来卖玉料时,才偷偷买下,当时他想,如果卖不出去最多就损失1500元,反正东西在,以后总有办法卖出去的。
    哪知道就二十多天,他就翻了倍卖出去了,利润率百分之二百。
    所以,闻晴问他要不要录音机时,他马上决定进货,这80台录音机每台加50元还是能卖出去的。
    曾老回到家里,把两个儿子叫来,让他们去问问自己单位的同事和朋友要不要录音机?
    在德永委托店,他也把店里收进来的一台台式录音机放在柜台里最显眼的地方,等人来询问时私下推销自己的便携式录音机,他相信,当两样东西价格相差不多时,理智的人都会选款式更新颖的。
    闻晴手上东西还很多,春节期间管理比较松,她在城里各个市场出货。
    有时候她化妆成中年妇女摆摊,有时候直接卖给二道贩子,有时候在鬼市上卖出,不知不觉,平京开始流行手提录音机的浪荡青年,也有老人提着录音机在花园里听戏曲了。
    曾老手上的录音机很顺利地卖完,闻晴手上的录音机也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