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粮食
作者:河源有愿   穿越70之美酒飘香最新章节     
    下班回到八里庄,庄西恩还没有回来,闻晴才想起,早上庄西恩说过,晚上要与方园、林清源一起请冀中市迅达自行车厂的人吃饭,一起商量厂里的发展。
    闻晴简单做了一个蛋炒饭,吃过饭,她往空间里一钻,开始打理空间里的庄稼。
    现在空间土地增多,她要抓紧时间种地,好在只有种水稻需要移栽秧苗,程序相对复杂,其他粮食都是直接播种,就这样,全部种完要也需要花费10天时间。
    空间里的粮食都是50天左右就会成熟,收割庄稼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以现在的机器设备,每天只能收割50亩。
    所以每个月她要花一半时间进空间干活,另一半时间还要关心酒坊经营,关心庄西恩的生活,这些都是占用她的业余时间,搞得她十分繁忙。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她的精神力比较强,不方便进空间的时候可以使用精神力。
    等到新厂建好,每月生产80吨白酒,需要消耗100吨粮食,现在空间里每月平均只能生产60吨,缺口40吨,全部要在市场上采购。
    为此,她注册了粮食公司,公司就设在马家巷48号,现在也需要招人,这件事只能自己来做。
    趁庄西恩不在家,闻晴可以在空间里待久一点,把剩下的土地全部种上。
    她种完地,又去果园采摘了苹果,见仓库里已有5万吨苹果,决定酿成苹果酒。
    酿果酒比较简单,把苹果破碎后,加入果酒酵母,放入不锈钢酿酒罐中发酵,定期搅拌,等发酵完成后,倒出汁液,进行第二次发酵,等第二次发酵完成后就可以装瓶,每次酿酒需要2个月,在空间里只要25天。
    空间里酿酒使用的是空间里的泉水,酿出的酒味道比外面酿的好喝些,闻晴不着急销售,在空间里先放着。
    四丰区工业局以一天一个企业的速度开展调查,有的工厂比较大,设备多,技术复杂,靠工业局的三个人是不可能调查清楚的。
    对于这种企业,他们主要是培训企业的技术员,教他们如何进行技术摸底,实际指导他们做调查,要不然,全区140家中大型企业的技术摸底工作,怎么也要花上一年才能完成,他们可没有这么多时间。
    闻晴老老实实工作,也不冒头,非常尊重童科长,获得了董吴二人的称赞,叶处长问起闻晴时,董雅丽说:“小闻为人谦虚,不摆大学生的架子。”
    吴毅也说:“小闻专业能力很强,对工厂里的很多设备都比较熟悉。”
    叶处长、李处长也觉得闻晴懂事,没有知识分子的清高。
    空间里的田地种完,工作之余,闻晴开始研究电动自行车。
    电池是电动自行车的关键,现在有铅酸蓄电池,但是体积大、自重重、功效低,不太适合自行车使用。
    使用蓄电池推动的自行车,还要有把电力转化为动力的电机,同时自行车要能够在电力驱动和人力驱动之间进行转变。
    按照她的记忆,九十年代就会出现电动自行车,所以她要抢先一步,解决了电池、电机,电动自行车的设计就比较简单了。
    闻晴埋头进行设计,庄西恩则忙于迅达自行车厂的经营。
    他调整了工厂的发展方向,现在他们每月生产5000辆山地车、1万辆城市自行车,给飞鸟厂代工5000辆,月产达到2万辆。
    在闻晴的建议下,迅达自行车厂新买了一条生产线专门生产自行车头盔、座垫以及其他一些自行车配件,以后摩托车兴起,有了生产自行车头盔的经验,可以很容易地转向生产摩托车头盔,市场前景很大。
    星期天,闻晴与庄西恩说好,一早就回到二夏村。
    她找来王建国和柳泉,一起商量招人的事,这次准备招38人,其中20个车间工人、6个销售、2个送货、2个库管、1个人事、1个财务、6个保安,成立保卫科。
    王建国介绍了一个已经退休的酿酒师傅,叫汪国樟,今年56岁,以前在一家二锅头酒厂上班,50岁时把工作让给了儿子,退了下来,现在愿意到长夏酒厂上班。
    闻晴与两人商量后,决定让汪师傅先来干着,如果没有问题就定下来,第一个季度工资200元,转正后每个月工资300元,年底给奖金。
    现在柳泉、王建国每个月工资都是400元,谭元芳每个月工资350元,新进厂的酿酒工人每月工资50元,一年后都在80元以上,比平京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高一倍,所以附近村子的人都巴不得来这里干活。
    闻晴让柳泉、王建国推荐员工人选,柳泉推荐了他的朋友,王建国推荐了他们村的年轻人,闻晴点头让他们都来试用,又让柳泉去镇上贴招工告示,说明招工条件。
    对于保安人选,闻晴准备去退役军人办公室,招聘退役军人。
    说完招聘的事情,闻晴与两人一道去看新酒坊泥窖的养护情况,王建国说:“闻姐,你看这些酒窖是不是可以开始酿酒了?”
    闻晴看了泥窖的化验数据,各种微生物含量与成熟酒窖的成分相差不大,闻晴对王建国说:“这四十口酒窖开始投产吧。”
    这次养窖花了六个月时间,比上一批节约2个月时间,说明他们养窖的方法是对的,对今后新厂房泥窖的养护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王建国把工人叫过来,安排工人去准备粮食,明天开始酿酒。
    闻晴去找柳大队长,询问收购二夏村粮食的事。
    柳长贵问:“小闻,你想买我们村的粮食?”
    闻晴点头,“柳叔,我们酒坊需要粮食,与其在外面买粮食,不如买村里的。”
    二夏村主要种小麦、高粱、玉米,有少量的水稻。
    柳长贵说:“如果价格合适,我们当然愿意卖给酒坊。”至少运输方便。
    闻晴答道:“都是乡亲,我也不能压价,我们在市价的基础上每斤加5分钱。”
    柳队长十分满意,回去以后把消息告诉了村里的人,现下秋收刚过,村民手里的粮食还没有卖完,酒坊一次性收购了20万斤粮食。
    柳队长见大部分村民赚了钱,问:“小闻,以后酒坊每年都会收购咱们还村里的粮食吗?”
    闻晴肯定地点头,“咱们长夏酒厂肯定会持续收购乡亲们的粮食,也不会压价。”
    见柳队长不放心,闻晴提出可以提前签订收购协议,柳大队长答应与村民商量后再签。
    柳队长笑道:“今后咱们村里的高粱不愁卖了,也不用运到外面去,如果大家答应,合同我回头拟一个,咱们都放心。”
    当然,如果村民不卖给酒坊,闻晴也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