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朱高煦虎头蛇尾,明宣宗高举轻打
作者:青港沉沙   跟着姓名学国学最新章节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雷声招来危险,丢失很多钱,登上高山躲避。不用寻找,钱很快会重新得到。
    雷声猛烈,带来危险。这个时候不要在意钱财这些身外之物,赶紧到山中找一个山洞躲起来。
    钱重要,还是命重要?钱没了可以再赚,命一旦没了,那就真什么都没了。
    所以当危险来临的时候,不要不顾性命去拿钱拿金子,逃命要紧。等危险过去以后,该是我们的还是我们的。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做事,要分轻重,明主次。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明仁宗崩了,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即位。
    这次皇权交替的震荡程度还要超过当年,因为明宣宗的好皇叔朱高煦坐不住了。他已经四十六岁,如果再不争一争,这辈子不再有机会当皇帝。
    朱高炽在北京病逝时,朱瞻基还远在南京。朝廷众大臣依旧选择秘不发丧,急召朱瞻基北上返京。这个策略使朱高煦对朱瞻基的返京时间出现重大误判,直接导致他的半路截杀计划破产。
    朱瞻基登基后,对朱高煦与朱高燧两位皇叔采取绥靖政策。 一边加以重赏,一边采纳朱高煦的利国安民四事,并致信答谢。
    这么做的结果是,朱高煦以为明宣宗软弱可欺。公元1426年8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设前后左右中五军,又设立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
    明宣宗不忍心对亲叔叔用兵,就修书一封派宦官送给朱高煦,劝他罢兵。朱高煦部署重兵,大马金刀地坐北朝南会见使者,扬言把夏原吉等人送来,再慢慢商议。接着他派人上疏明宣宗,又给多位朝中重臣写信,语多指责。
    明宣宗见他铁了心谋反,决定御驾亲征。
    国家内乱必然引发巨大的社会震荡,一旦用兵更会劳民伤财,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生产发展,而且对国家财政也将产生沉重的负担。
    但无论花多少钱,这场仗必须得打,而且必须要打赢。否则和建文帝一样,连皇位都丢了,又何谈其它?
    皇帝亲征的消息传出,六军将士欢欣鼓舞,民心迅速安定下来。
    让人大出意外的是,战场初哥明宣宗朱瞻基的临阵表现,比曾经经历过靖难之役、久经沙场的朱高煦要高出不止一个段位。
    他做出了极为准确的判断,断定朱高煦既不会冒险攻打济南,也不会南下攻打应天府,而是会固守老巢乐安(今山东滨州惠民县)。
    朱高煦果然在乐安城内龟缩不出,所以他当初为什么要大张旗鼓的起兵造反呢?
    平叛大军前锋抵达乐安后,朱高煦依然固守不出,却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会战一样递上战书,约定明晨交战。
    于是,各路大军陆续会师,团团包围乐安。明宣宗并没有立刻挥军攻城,只是下令齐射了一轮神机铳箭震慑叛军后。秀完肌肉,便命人往城内各处射入劝降箭书。
    这是一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型战例。
    劝降书是这么写的:“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杀,成于伍被。现在大军压境,你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朕可赦免你的过失,待遇还保持和原来一样。否则,一旦开战你必然被擒,兴许你的部下会把你绑了献给朕。到那时,你就后悔莫及了。”
    这封书信里用了两个典故。
    张敖早年随陈胜起义,刘邦建西汉后,封他为赵王。贯高是他的国相,一度密谋刺杀刘邦,事泄后导致张敖被捕入狱。后来贯高一力承担所有罪过后自杀,张敖被释放。
    西汉淮南王刘安意图谋反。门客伍被认为汉朝大治,四夷来服,又有大将军卫青领军,所以多次劝阻刘安,无奈刘安一意孤行。后谋反事发,刘安自杀,伍被也被牵连致死。
    明宣宗这招攻心计最狠的地方,不在对朱高煦的劝降,而在于釜底抽薪一般对叛军晓以祸福:你们看,无论主谋死不死,跟着反的一定会死,所以应该怎么办,我已经教你们了,看着办吧!
    城内叛军果然人心浮动,很多人都想抓住朱高煦献降。
    朱高煦大惊失色,彻底坐不住了。他悄悄派人觐见明宣宗,请求择日出降。当天晚上,朱高煦就把所有兵器与通谋书信统统销毁。
    但总有亡命之徒要亡他。第二天清早,当朱高煦准备如约出城投降时,部将王斌等人阻住了去路。他们群情激愤,说宁可一战而死,耻于不战而降。朱高煦进退两难,只得脸上笑嘻嘻,心里妈妈屁。还好他久经沙场,见过世面,重新回到王府,好言安抚众将。
    然后趁他们一个不留神,朱高煦暗中走后门,抄小路,出城投降。
    明宣宗将堆积如小山的弹劾奏章拿出来给朱高煦看,一份份一件件,全部都是奏请将他明正典刑的。朱高煦汗流浃背,跪伏在地,连连声称臣罪该万死,任凭陛下处置。
    明宣宗班师回朝,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起来。除了顽固分子王斌等六百四十余人被诛杀,另有七百二十余人被流放,全城叛军悉数被判无罪。
    不久,明宣宗下诏将乐安州改为武定州。
    朱高煦谋反虎头蛇尾,明宣宗平叛高举轻打,这事本已就此了结。岂料朱高煦的脑回路实在有异于常人,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返。
    明宣宗仁德,经常去看望慰问朱高煦。有一次,朱高煦不知为何脑袋抽风,突然伸腿绊了明宣宗一跤。他这只是单纯的恶作剧呢,还是意图一跤摔死亲侄子呢?
    此题无解。
    明宣宗终于怒了,命人抬来一个三百多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倒扣在大缸里。他的初衷也许是想让朱高煦冷静冷静,认清现实。
    然而,朱高煦并没有冷静。他仗着自己力气大,竟然腰身一撑,把铜缸顶了起来。
    这腰马力道,和当年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有得一拼。
    明宣宗见他还不消停,当即命人在铜缸底下点燃木炭,把他活活烤死。他的几个儿子也因此被诛杀。
    朱高煦这个人,史称凶横、狡黠、险狠,但从他后期的表现来看,似乎不太像一个正常人,反而很有可能心智不太健全。
    他嚣张地造反了,然后轻易地投降了,最终诡异地作死了。
    因为他的愚蠢无脑,明宣宗不仅不费吹灰之力创立登基首功,而且还有意外收获。他的三叔、赵王朱高燧为求自保,主动请求放弃护卫、群牧所和仪卫司官校。明宣宗只是收回了他的护卫力量,但仍保留其仪卫司。
    以此为契机,一众藩王的护卫军相继被削夺。藩王除失去军权以外,其它权力也被大幅削弱。他们再无权干预地方行政,王府官员也不得再兼任地方官职。更严厉的是,藩王不得随意出城,藩王及其宗族不得私自来京或越关奏事;藩王之间不得私相会见,不得与朝廷勋贵联姻。
    失去军政权力的藩王,变成没牙的老虎,很难再造反了。
    明宣宗终于可以专心治国理政,那些因内乱造成的巨大损失,很快会得到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