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伏羲女娲定人伦
作者:龙语春秋   洪荒:截教大师兄道玄最新章节     
    是日,庖牺泛舟至洛水之畔,凝神静坐,思索周天星辰之奥秘。
    水声潺潺,微风轻拂,恰如天籁之音,令人心旷神怡。
    日月轮回,星辰交替,庖牺于此静谧之境,潜心参悟,思绪翻涌,三日三夜,得天地之灵气,似有所悟。
    极目四望,天边星斗渐明,庖牺遂取出河图洛书,层层卷裹,纹路交织,暗藏天机。
    坐于水边,目光专注,细细观之,似见星河璀璨,真理显现。
    片刻间,洛水波光粼粼,庖牺的心神亦似随之飞扬,融于天人之境,游刃于宇宙之中。
    庖牺入定,韬光养晦,至八八六十四日而始复苏。
    六十四日,晨曦微露,阳光洒落,庖牺睁目。
    神采奕奕,仰天长笑,声震云霄,回响四野。其笑声犹如雷鸣,荡涤心神,令人心神振奋。
    庖牺高呼:
    “吾道成矣!人族当无忧!”。
    语中自信坚毅,似清风拂柳,令人陶醉。
    山川共鸣,水波荡漾,风云变幻之间,众生皆感其意,似乎冥冥之中,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力量降临于世。
    庖牺言罢,随手挥洒,俯身于地,绘制一太极八卦图。
    图形圆润,内含阴阳之道,偏旁八卦,干、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符分布于八方,环列于太极图之周,交错缠绕,生生不息。
    此太极八卦图,表面简约,然蕴含无尽大道,乃形宇宙之法,象万物之生。
    乾为天,坤为地,兑为泽,震为雷,巽为风,离为火,坎为水,艮为山,八卦各有其象,互为依存,变化无限。
    庖牺凝视此图,喃喃低语,仿若天人合一,心中真理渐趋清晰。
    图中嫁接宇宙法则,以此传道人族,启示未来。
    八卦间流转之气,似能辟邪化煞,保人无忧,天地间灵性尽汇于此,蔚为大观。
    庖牺睁目,目光投向太极八卦图,心中渐生领悟。
    此图乃大道至简,蕴含天文地理,人情世故,万事万物莫不包罗其中。
    其理通天,广袤无垠,可用以推算未来,探寻决断,实乃玄机所在。
    更奇妙者,即便凡人无一丝法力,只需铭记此图所蕴之涵义,亦可洞察天机,推算万象。
    庖牺心中暗悦,这种简易而深邃之道,正是人族之福。
    若能人人习之,必能明理知名,趋吉避凶,造福苍生。
    彼时,阳光初照,映照八卦之中,仿佛隐有灵光闪现,天地朗朗,气象更新。
    庖牺心中愈发坚定,决意将此大道传播于世,共扶人族,助其解脱于苦海,归于和谐。
    庖牺大道既成,心潮澎湃,往昔记忆如骤潮般涌来,恍如一幕幕影像,纷纷闪过,宛若流星划空。
    前尘往事,或苦或乐,尽在心中回荡,恍若昨日重现,历历在目。
    彼时,他曾在青松之下,读书论道,与友共饮畅谈,此情此景,宛如亲历。
    庖牺今复灵智,前世记忆如潮涌起,恍惚间已知其乃伏羲之身。
    遂心中一念,欲将太极八卦之道,传授于众,令人耳熟能详,以此开化人心,启迪智慧。
    然亦知人族需贤人接替共主之位,方能保道德之弘扬,功德圆满,俾己早日脱身,归于自然。
    于是一念既动,庖牺决然踏足,向陈郡而行。
    晨曦初露,薄雾轻绕,路途虽遥,然心中自有坚定步伐,宛如风中之鹰,勇往直前。
    沿途群山环绕,溪水潺潺,万物复苏,似乎在为他送行。
    至于陈郡,巷陌之间,百姓来往,熙熙攘攘,庖牺目光所及,见百姓面带愁苦,心生怜悯,恍如窥见未来之景。
    决意在此求贤,不日之间必有英才,以承载太极之道,以治安国,以兴家业。
    于是,他静坐于街边,心怀大愿,低声喃喃,待智者贤人之降临。
    时光流转,无论尘世纷扰,庖牺心中自锵锵不息,周遭光华似缕,冥冥中似有灵光指引,昭示着未来之路必将辉煌。
    伏羲返至陈郡,告众曰:
    “余今更名伏羲,愿与尔共治此地。”
    众人皆默无异议,纷纷称是,心中敬仰,不敢有所异辞。
    伏羲潜心理政,日常间政务繁忙,闲暇之际,便乐于传授太极八卦之道,教民以和谐,共享阴阳之理,使百姓日渐明理,安居乐业。
    凡乡里之人,皆瞩目其教化,渐得心悦诚服,耳熟能详。
    而伏羲亦不忘寻访洪荒之贤人,四方差人,晓谕德行,有志之士,期以遴选英才,承接共主之位。
    时光荏苒,转瞬十余春秋,晨昏交替,岁月如梭,伏羲潜心而志行,虽时日漫长,然其心无懈怠,愈发坚韧。
    此地四野,田园秀美,民生兴旺,风气渐变,皆由伏羲之教化所致。
    晨昏相应,伏羲时常立于高台,眺望远方,心怀壮志,思忖贤人岂在何方,盼望未来之际,能有英才来辅佐,共图大业,早日成就功德圆满之道。
    自此,太极八卦之道,渐渐广布于人间,村落四方,传颂不息。
    百姓披荆斩棘,品味其中奥妙,懂得阴阳之和,明了五行之理,日用而不知,然其生活渐趋和睦,世态安宁。
    所赖者,皆因太极八卦乃伏羲所创,故众人怀感激之心,肃然立名,以作纪念。
    于是,太极八卦亦改称为伏羲八卦,家家户户,娥眉翘首,乐道其中,并以祭祀伏羲,敬奉其德,求教于八卦,礼敬不绝。
    乡里之间,常有道士讲述八卦之理,聚众探讨,盛行宴饮,互致祝福,亦有歌声盈耳,舞动欢腾,尽显民间欢愉。
    人皆言道:
    “伏羲者,仁君之象,智者之宗,托寓于八卦,教化于众生,果然乃天之福。”
    但见时光流转,岁月如歌,伏羲八卦虽已传扬千里,然其本源根植于心,常令后世不忘其德,知恩图报,乃为世人道德之楷模。
    伏羲名声,犹如山岳巍峨,岿然不动,世代相承,流芳百世。
    是日,伏羲自大道之中觉醒,心神恍惚,恍若神游天际。
    忽然灵光一闪,悟得天皇伏羲今朝转生于世,意欲续写前缘。
    而今之世,唯有凤姓女娲,乃天之骄女,德才兼备,理应为其良配,以二者结合,共为人族积累气运,福泽绵长。
    伏羲心中念及,女娲者,乃创世之女,调和阴阳,缔造生灵,持有无上的神力,若能与之成婚,定能使人族昌盛,道德滋长,万世安康。
    遂凝神静气,思虑周全,决意寻觅女娲之踪迹。
    他穿越山川河流,踏遍青云之岭,时而见五彩云霞,时而闻幽谷鸣泉,途径诸多仙境,直至一处佳境,四周花木扶疏,春意盎然。
    伏羲驻足,心向女娲之所在,神识渗透,云而见其倩影。
    此时,女娲凌波微步,如仙子下凡,气质雍容,宛若春风化雨,流光溢彩,宛如月下明珠。
    伏羲心中一震,明知缘已在此,遂向前迈步,云。
    “凤姓女娲,天命所归,愿与汝携手共治苍生,造福人族。”
    女娲回眸,神色温柔,轻启朱唇,轻声应允。
    “伏羲之意,妾心已然相知,愿共携手,以图未来,汇聚气运,造福万民。”
    女娲者,乃人族之圣母,化身降于世间,亦为千古贤德之象。
    其身法体,幽妙无比,雾纱轻绕,宛若天上琼华,天生灵性,融天地之精气,得道于宇宙之根源。
    女娲娘娘得祖鸿钧之赐,红绣球一枚,乃嫁娶之制,有定人伦之责,传承道义。
    此球乃天地灵物,其中蕴含无上法则,适者皆可凭此结良缘,成就奇缘。
    然若执此球者,须先经历天、地、人与之三婚,方可成功,功德圆满,以得至宝。
    故女娲娘娘尊重天道,严守人伦,心中早已有所铭记,明了自身之责任。
    于是,女娲提起绣球,轻摇轻摆,朝天而呼:“吾今若欲成此缘,必得天道之应,须历天婚、地婚,人婚,若能得验,方为福气。”
    其声如月夜之音,清脆悦耳,似响彻苍穹,动天地之灵。
    恰此时,云霞四起,天道呼应,雷霆作响,似为其助威。
    而大地亦和鸣,山川草木,皆感灵动,齐声祝福。
    三道婚仪,源自天,立于地,忠于人得道真,聚天地之力,共谱良缘之曲,势必开创人道盛世,百姓安宁,万代流芳。
    昔日,天婚已然行过,唯地婚与人婚之期,迟迟未见显现。
    今伏羲转生于世,教化人族,然而族中之人,多随性而婚配,往往子女只知其母名而不知其父姓,世态纷扰,家族之伦常岌岌可危。
    时逢机缘,乃为成就人婚之时,伏羲与女娲,双双携手,结为夫妇,喜滋滋然,志同道合,欲共筑新生活。
    二人携手并肩,开始劝导族人,倡导正道,教化世人,理清人伦之关系,回归家庭之本。
    两位圣者,志向高远,除却不解之婚配,倡导道义与和谐,渐渐重振族中风气。
    族人皆奉行,长幼有序,父子之伦,母子之情,渐次明晰,家庭和睦,阖家欢乐,福泽人间。
    如是,地婚大礼终得成就,月明之夜,群星璀璨,五福临门。
    女娲、伏羲二人,恭敬祭天,感恩大地,互许繁盛,诸般圣德自然而生,功德满盈,犹如洪流,遍洒于人间,生生不息,流传百世。
    且说洪荒之际,渭河之滨,有一人族部落,姓姜氏。
    其族繁盛,世代相传,盘根错节。
    部落中有一女子,名曰任姒,姿容秀美,聪慧灵动,才华横溢,精通医理,乃为族中之冠。
    一日,任姒游历华山,山色苍翠,云烟缭绕,奇花异草,绮丽无比。
    其行至山顶,偶然见一九彩神龙,腾云驾雾,身披光彩,璀璨夺目。
    彼龙睁双目,似有灵性,神韵非凡,仿佛能识天地之灵气。
    任姒见龙,心生敬畏,驻足而观,竟忘却身边之事。
    神龙之影在阳光下摇曳,光辉璀璨,宛如梦幻。
    任姒一时感动,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竟而令人心醉神迷,心神之所向,自是无法自拔。
    忽然间,九彩神龙俯下身形,似乎感应任姒之心意,轻轻一拂,龙尾拖拽,如风拂柳,任姒顿觉胸中一震,似被灵气所环绕,身心畅快,浑然忘我。
    未几,奇妙之事发生,任姒竟感怀孕在身,云雨之际,已怀神龙之意。
    彼时,风起云涌,天象生辉,仿佛预示着非凡之子即将降临于世。
    承载天地之灵气,冥冥中注定,任姒此生将不再平凡,蕴含着人族之希望与未来。
    因自人族推伏羲为共主之后,乃施行伏羲之制嫁论,世人皆变故往,前嫌尽弃,礼法渐修。
    然此时,任姒未婚先孕,乃为违礼之事,部落中人皆以为耻,众口铄金,皆指斥之,辱之而逐出于部落之外。
    任姒心中亦然,叹息不已,然其性宽厚,平日待人以诚,得志善缘,虽被逐出。
    尚有数位交好的姐妹,常以食物接济,不离不弃,愿与之相助,扶贫救苦。
    然则人族隐忧,人口日渐增繁,食物匮乏,今时虽能幸免饥饿,然终是饱一餐、饥一顿,日渐窘迫,难免困苦之境。
    任姒虽处艰难,却愈见坚韧,日中发愤,偶尔在田野间劳作,亦恭敬求教于大自然,以求生存之法,尝试自给自足,悉心筹画。
    然冬寒来临,食物更为稀少,至于霜露未毕,窘境愈显。
    任姒心中无奈,惟有默默祈求,愿护腹中之胎,可保其平安,冀望来日能重返族群,得和睦之共处。
    可叹天地之无情,任姒之命运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