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胡太后(五)反抗失败
作者:史嗑郎王   封建历史女权人最新章节     
    元乂,身为胡太后的妹夫,凭借这层特殊且紧密的亲缘关系,得以在仕途上一路顺遂,平步青云。起初,他担任散骑侍郎一职,看似寻常,实则为其日后的飞黄腾达埋下伏笔。
    不久之后,他成功转为光禄卿,这一职位的转变,使他手中掌握了更多的资源和权力。紧接着,他又迁任侍中,地位愈发尊崇,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不仅如此,他还被加封为领军将军,至此,他不仅涉足政务要事,能够对国家的重大决策施加影响,而且还统领禁军,手握关键的军事力量。
    然而,令人愤慨的是,元乂此人虽毫无值得称道的功业,却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了众人瞩目的显赫人物。他的权势并非源于自身的卓越才能和对国家的杰出贡献,而是靠着裙带关系和投机取巧。
    随着地位的不断攀升,元乂日益骄横跋扈,目中无人。他大肆收受贿赂,将这种违法乱纪的行为视为理所当然,毫无愧疚之心。在他的观念中,权力成为了满足私欲的工具,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对他而言形同虚设。
    就在这个时候,朝廷之上有一个手握重权的人物——皇叔元怿。他时常对元乂的违法行为加以阻止和约束。这让元乂心生不满,于是他开始寻找机会报复。
    终于,元乂找到了一个机会,他向皇帝告发说元怿企图谋反,并编造了许多不实的证据。皇帝听信了元乂的谗言,将元怿逮捕入狱。
    然而,在审判过程中,元怿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最终,真相大白,元怿被无罪释放。
    元乂担心自己会因为陷害元怿而受到惩罚,决定采取极端手段保护自己。元乂整日忧心忡忡。他深知元怿的能力和威望,心中无比担心日后,元怿会因为过往的种种纠葛找自己算账。
    元乂每每想到此处,便觉不寒而栗,仿佛能看到自己未来悲惨的结局,那可能是身首异处,遭受灭顶之灾,给自己和家族带来无尽的灾难与耻辱。
    在这般深深的恐惧与忧虑之下,元乂如同惊弓之鸟,再也无法忍受内心的煎熬。于是,他决定铤而走险,与侍中刘腾,密谋策划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
    公元 520 年 8 月 2 日,当时的局势紧张而微妙,他趁灵太后在嘉福殿,尚未移步前往前殿的关键时机,刘腾指使主食中黄门胡玄度、胡定列对元怿进行诬告。
    要知道,胡玄度他们所写的供词,那可谓是字字惊心。供词中言之凿凿地声称:元怿不惜耗费大量金银财宝收买他们,让他们在皇帝的食物中下毒,其用心之险恶,竟是妄图毒死孝明帝,而后自己登上皇帝宝座,还信誓旦旦地答应事成之后,会赐予他们无尽的荣华富贵,让他们一生享尽尊荣。
    刘腾更是添油加醋,将这份精心编造的证词,声情并茂地念给孝明帝元诩听。而年轻的孝明帝,由于涉世未深,对人心的复杂和权力斗争的残酷,缺乏足够的认知。加上可能受到了某些误导和影响,原本就对元怿的为人,缺乏深入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轻易地相信了这份漏洞百出的证词。
    接着,孝明帝庄重地驾临显阳殿,整个宫殿弥漫着紧张而肃穆的气氛。与此同时,刘腾心怀叵测地关闭了永巷门,妄图将胡太后困在其中,使其无法脱身参与这场争斗。
    就在此时,恰好元怿入朝。当他行至含章殿后时,不期然地遇到了元乂。元怿本想自然地进入徽章东阁,然而元乂却突然神色狰狞,见状大声喝止他。
    元怿满心诧异地问道:“你这是想要造反吗?”元乂却面不改色,冷冷地说道:“不是我想造反,而是我要捉拿造反的人。”说罢,元乂毫不留情地命令三十个人一拥而上,粗暴地拉着元怿的衣襟,蛮横地将他拖进含章东省。随后,又派遣数十人严密看守,仿佛元怿是穷凶极恶的罪犯。
    紧接着,刘腾竟厚颜无耻地声称奉皇帝旨意,并匆匆召集了公卿大臣。他站在众人面前,神色张狂地向他们宣布,元怿所谓的罪状,还肆无忌惮地提议,将元怿按犯上谋反罪处决。
    在场的大臣们,大多被胡太后的妹夫元乂的权势所震慑,心中虽有疑虑,但迫于其淫威,比较惧怕元乂。所以,倒是没一个人敢站出来提出质疑。
    在这一片噤若寒蝉之中,只有仆射游肇,挺身而出,表示了坚决的反对。不过,这也是于事无补的。元乂和刘腾,怀揣着诸位公卿大臣们针对元怿的处理意见,神色匆匆地入宫,向孝明帝请示。
    这些处理意见,充斥着对元怿的种种指责和莫须有的罪名。孝明帝在一番权衡之后,不久便批准了这份决定。
    就在批准的当天夜晚,月黑风高,元乂迫不及待地将元怿处死。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随后,元乂和刘腾,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力,竟然胆大包天地伪造胡太后的诏书,宣称胡太后不再临朝摄政。
    诏书上,言之凿凿地声称胡太后身患重疾,无力处理朝政,故而逊位还政。随后,胡太后便被无情地幽禁于北宫的宣光殿。这座宫殿的宫门,昼夜紧闭,仿佛将胡太后与外界彻底隔绝。那紧闭的宫门钥匙,牢牢掌握在刘腾手中,使得胡太后毫无脱身之机。这一事件,史称“宣光政变”。
    在这场政变之后,孝明帝也被阻隔在外,无法与胡太后相见。胡太后在那幽闭的宫殿中,饮食起居无人照料,服膳俱废,饱尝饥寒之苦。她满心悲愤,绝望地感叹道:“养虎得噬,我之谓矣!”大意就是,我这就叫养了老虎,结果被老虎咬了呀!这话语中饱含着无尽的悔恨与痛苦。
    紧接着,元乂妄图进一步掌控朝政局势,寻觅到高阳王元雍等人,试图共同辅佐朝政。为了牢牢把控权力,元乂甚至经常在宫中值夜班,不放过任何风吹草动。
    与此同时,刘腾为了进一步掌控局势,又安排中常侍贾粲侍奉孝明帝读书,实则是暗中监视孝明帝的一举一动,让孝明帝的言行皆在其掌控之中。
    此后,元乂遂与太师、高阳王元雍一同共同辅政。孝明帝出于亲属关系,称呼元乂为姨父。然而,这二人却并非真心辅佐朝政。
    元乂与刘腾表里擅权,元乂在外抵御各方势力,刘腾在内严防宫廷有变。他们常在宫中共同裁定刑赏之事,无论是关乎国家大政方针的要事,还是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皆由这二人独断专行。
    在他们的专权之下,北魏的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他们肆意养婢蓄妓,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为了满足私欲,他们逼迫百姓为奴,公然卖官买官,致使官场腐败不堪。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曾经繁荣昌盛的北魏,在他们的胡作非为下,逐渐由盛转衰,走向了衰败的深渊。这种权臣当道、君主被架空的局面,往往是一个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
    元怿含冤而死之后,元乂如愿以偿地主持朝政。一时间,朝堂上下人人自危。元怿的儿子们失去了父亲的庇护,整日提心吊胆,生怕受到牵连。
    元怿众多的门徒和下属官吏亦是惶惶不可终日,纷纷选择隐藏起来,不敢出门露面。往昔那些和元怿关系亲密的人,此刻无不感到十分惶恐不安。他们深知元乂的狠辣手段,担心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
    这一场宫廷政变,就是北魏历史上有名的“宣光政变”。这场政变充满了权谋、野心和血腥,成为北魏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政变的背景复杂而紧张。当时,北魏政权内部存在着权力斗争和政治纷争。不同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宫廷内外弥漫着不安定的气氛。
    政变的策划者们精心布局,利用各种手段争取支持。他们暗中联络各方势力,拉拢人心,试图推翻现有的统治秩序。
    最终,政变爆发。宫廷内发生激烈冲突,刀光剑影交织在一起。鲜血染红了宫殿的地面,无数生命在瞬间消逝。“宣光政变”成为北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变发生之后,胡太后的侄儿都统胡僧敬,以及一直在她身边负责保卫工作的张车渠等足足几十人,秘密地聚在一起,共同谋划着一个大胆的计划。他们打算先杀死元乂,然后再全力拥戴胡太后,重新临朝听政,让朝政恢复以往的秩序。
    然而,可惜的是,他们的计划,最终没能成功。这个失败的结果,给他们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胡僧敬因为参与了这次谋划,被判定有罪,遭到了流放边境的严厉惩罚。那遥远而艰苦的边境之地,成了他的归宿。而张车渠等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直接被下令处死,生命就此终结。
    不仅如此,由于这起事件,胡氏宗族也受到了牵连。家族中的许多人员,都被免去了职务,曾经的荣耀和地位,瞬间烟消云散。整个胡氏宗族,陷入了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往日的风光不再。
    这一事件,使得当时的人心更加惶惶不安。人们对于朝廷的动荡和权力斗争感,到恐惧和无奈。而从家族的层面来说,胡氏宗族的遭遇,也反映了在政治斗争中,一旦失败,整个家族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的残酷现实。
    不过,虽然遭受了一连串的沉重打击,但这些挫折并没有磨灭胡太后重新夺回权力的决心。相反,她心中的渴望和斗志变得更加强烈。在她内心深处,那份对重回执政岗位的执着和热情依然熊熊燃烧着。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她可能已经失去了一切,但实际上,她的意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定。
    在公元 521 年的三月的一天,春风轻拂,阳光柔和地洒在大地上。孝明帝于西林园朝见灵太后,众多文武官员,恭敬地侍坐于左右两侧。园内繁花似锦,气氛热烈而欢快。酒过三巡,众人兴致愈发高涨,官员们按照次序轮番上前献舞,以增添这欢愉的氛围。
    在这些官员之中,奚康生的身影,显得尤为特殊。他曾经协助元乂,囚禁灵太后。然而,奚康生此人性格极为粗犷,说话向来不分场合、不知轻重。元乂对他的这种性情,深为忌惮。并且,这种忌惮,常常毫不掩饰地流露在脸上。正因如此,奚康生心中,不免有了一丝害怕与不安。
    当轮到奚康生跳舞时,他选择跳起了力士舞。只见他身姿矫健,动作刚猛有力。每一次他的目光,投向胡太后时,都会做出举手、跺脚、瞪眼、点头等执杀的姿势,仿佛在传递着某种隐秘的信息。
    胡太后心思敏锐,瞬间明白了他的意图。然而,在这复杂的局势之下,她深知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大祸,所以即便心中明了,也不敢将这份理解形于言表。
    就在此时,元乂忽然起身走到胡太后面前,神色紧张且焦虑。自述,外面有传言说,胡太后想要谋害自己和刘腾。胡太后听闻,微微皱眉,语气坚定地回答说:“没有这种话。”
    当天晚上,胡太后心中渴望,能和儿子孝明帝,一起留在宣光殿就寝。她满怀深情地说道:“母子不相聚已经很久,今晚共住一宿,各位大臣送我进去。”
    侯刚听闻此言,赶忙说道:“皇上已经朝拜过您,嫔御们在南宫,为什么要皇帝在此留宿?”奚康生随即挺身而出,大声说道:“皇上是太后的儿子,随太后走东串西,他还能访问谁?”
    一时间,群臣皆陷入沉默,无人敢应答。要知道,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实则是各方势力的暗中较量,每一个人的言语和举动,都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众人深知其中利害,故而在这关键时刻,都选择了谨慎行事,以免引火烧身。
    胡太后见此情形,毫不犹豫地起身,紧紧拉着孝明帝的手,步伐坚定地走下堂去。奚康生在他们身后,情绪激昂地高呼万岁。那声音响彻云霄,充满了坚定与忠诚。近臣们受到感染,也纷纷跟着齐声高喊万岁,声音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灵太后和孝明帝,在众人的目光中走在前面,步伐匆匆,朝着东北小阁的方向疾行。左右的官员们见状,纷纷簇拥着跟上去,
    一时间,人群如潮水般涌动,大家竞相拥挤,场面混乱不堪。由于人数众多,争先恐后,以至于那扇小小的门,怎么也关不上,人们推推搡搡,乱作一团。
    就在这混乱至极的时刻,奚康生当机立断,夺过儿子奚难手中的刀,朝着元思辅猛砍过去。随着这凌厉的一刀落下,混乱的人群,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局势这才逐渐安定下来。
    孝明帝进入宣光殿后,左右侍臣皆神色紧张地站在阶下,大气都不敢出。奚康生本想一鼓作气,再接再厉砍了元乂,以彻底解决眼前的危机。
    然而,元乂毕竟老谋深算,趁奚康生不备,敏捷地出手将其抓住,并迅速将他锁在了门下省。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在场的众人都倒吸一口凉气,心中充满了对后续局势发展的担忧和恐惧。
    一直到了第二天早上,元乂依旧没有出宫。他面色阴沉,心中满是愤怒与算计,当即下令召集侍中、黄门、仆射、尚书等十多人,在一处肃穆的厅堂内,对奚康生进行审讯。
    这十多人个个神色凝重,深知此事干系重大。他们围绕着奚康生,目光锐利,言辞犀利,试图从他的话语和神情中找出破绽。而奚康生则昂首挺胸,毫不畏惧,据理力争,然而终究无力回天。
    最终,元乂凭借着自己的权势和手段,不顾众人的争议和反对,蛮横地判处奚康生斩刑。这一判决犹如一道惊雷,震惊了众人。
    此次,灵太后试图反政的计划,也因奚康生的失败和被判刑而宣告失败。灵太后满心的期望瞬间化为泡影,她无奈地望着眼前的局势,心中充满了悲愤与不甘。
    这一失败不仅让她的处境更加艰难,也使得朝廷的权力格局更加复杂和动荡。原本可能出现的政治变革就此夭折,未来的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