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等候演出的同学一批一批上台。
很快就轮到了邓风羽上台。
这是他自己要求的,虽然在排练的时间已经听过无数遍,但是他依旧想在现场听多一遍。
而且他觉得自己第一上场,拿着改编自《十面埋伏》的《凤鸣山之(琵琶曲)》能现场这么嗨的气氛降降温。
这首曲子在茱莉亚学院内可以说是最难也是最容易的曲子。
最难是因为学院内没人会大鼓和琵琶这个乐器。
最容易是因为这首曲子最重要的乐器就是琵琶,这方面邓风羽他会。
所以这首曲子出现的时候,他的重点就是买到大鼓并且让学打击乐的师兄师姐们学习如何演奏。
因为这个大鼓用的是大夏传统乐器,一个直径约一米,红框,竖起架在木架上的鼓,和爵士乐的大鼓是两个不同的乐器。
在现场演奏,一般是需要多人同时弹奏琵琶才能突出琵琶的声音,只是学院会这门乐器的只有邓风羽一个人,只能他一个人弹奏。
经过测试后,调整位置加麦克风来突出,大鼓反倒是不需要这些,只需要置于最后方即可。
为了突出杀气腾腾的效果,现场出现了十二面大鼓,由十二人同时敲响。
舞台出现这些乐器的时候,台下的顿时出现了一些骚动,这个时候的欧美认识这些乐器的人有些少。
他们研究全世界的乐器,唯独没有研究大夏乐器。
反倒是廊琅有些激动,能在顶尖音乐学院看到这些乐器实在是太难了。
随着舞台上演奏者就位,邓风羽拿着琵琶坐了主位上。
琵琶声骤然响起,突兀而又抓耳。
大鼓也跟着琵琶声响起那一刻,现场观众感受到了一阵扑面而来的杀气。
随着大鼓的敲击出厚重的低音和琵琶弹奏出高昂激烈的“铮铮”声越发激昂,台下观众仿佛感受到了数十万大军一步一步压进的感觉。
胸口仿佛被巨大的石头压着,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随着琵琶和大鼓突然停止,那股杀气和压迫感瞬间消失,台下观众这时才想起了呼吸。
大口大口的喘息着,连鼓掌都忘记了。
加里·格拉夫曼
拍了拍自己胸口和约瑟夫·波利希吐槽道。
“这首曲子实在是太棒了,就是对我们这些老年人不太友好,刚刚差点没把我憋死!”
约瑟夫·波利希得意的笑着:“这才哪到哪啊,多吸几口气等着吧,后面还有更加精彩的!”
说着带头鼓起了掌,台下其他人这时才跟着鼓掌。
一时间掌声雷动。
原本以为自己演奏失败的师兄们才纷纷松了一口气,回礼下台找到位置坐下收听同门的演奏。
第二首出现的是《山鹰之歌》,之所以这么安排,主要是想让现场观众放松一下心情,怕连续激昂的乐器刺激到他们的小心脏。
在这美妙的排箫下,这三分钟短的就像眨眼一般快就结束了。
加里·格拉夫曼一边鼓掌一边赞叹道:“约瑟夫,你这学生不简单啊,很久没有听到这么好听的秘鲁加印第安风格的曲子了。
只是这曲调有些耳熟。”
约瑟夫·波利希点头 ,直白的说道:“这首《山鹰之歌》是按照安第斯山区民谣谱写改编而成的,所以在风格上靠近。”
看着正在搬乐器的学生,约瑟夫·波利希露出一个神秘的笑容。
“接下来这首曲子你可要好好呼吸。”
加里·格拉夫曼好奇的问道:“哦?是什么曲子?”
不用约瑟夫·波利希解释,台上的主持人就说不了歌名。
“…接下表演的是《victory》”
主持人离开舞台的那一刻,弦乐组就拉动了琴弦。
打击组和管弦组的配合营造出了一个沧桑感,一种大军进发的感觉。
加里·格拉夫曼点头道:“又是一种战歌吗?大鼓使用的非常的巧妙,这种模式确实非常新颖。可…”
约瑟夫·波利希笑了笑:“还没有到呢。”
当女声吟唱开始,整首曲子就已经达到了高潮,犹如画龙点睛。
曲子瞬间升华,不再是激烈,更多的是一种鼓舞,给人一种要逆风翻盘的感觉。
加里·格拉夫曼:“wtf?!”
看到他这个惊恐不可置信的样子约瑟夫·波利希满意的点头。
表面维持着比ak还难压得住的风度和微笑,内心早就乐开了花。
--“看你小子天天和我炫耀,现在轮到我了吧!”
嘴里安抚道:“再听一首轻松一点都放松一下,好戏还在后头。”
加里·格拉夫曼听到主持人报幕疑惑的重复了一遍:“《geisha》艺伎?这是一首东瀛风格的曲子?
代表大夏的《凤鸣山之》;代表秘鲁的《山鹰之歌》;代表美利坚的《victory》;现在是代表东瀛的《geisha》!
jesus!每一种都是不同的音乐风格,还要是不同的国度!
约瑟夫,你这个学生实在是太厉害了!”
这个时候如果是江文在的话一定教叫他喊一句大夏国粹:牛哔!
远在大夏正在拍摄《倭寇来了》的江文莫名的打了一个喷嚏,破坏了正在拍摄的画面。
“卧槽!哪个龟孙子念叨着我?tmd 浪费我一卷胶片啊! ”
加里·格拉夫曼听后点评了一下《geisha》。
“这曲子好在动感十足,里面虽然运用了许多东瀛的乐器,适合普罗大众听,对我们来说,差了点。”
约瑟夫·波利希神秘一笑:“等下可别惊掉下巴。”
起身整理了一下礼服,走上了舞台。
台下的观众也以为这次的表演结束了,都已经准备鼓掌散场。
台下的观众大都是各个音乐学院的学生,老师,教授甚至是院长,对《geisha》这首曲子是有些失望的,不是这首曲子不好。
甚至可以说这首曲子非常好,一般人还创作不出来,要是放在平时就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只是他们的口味被前面三首曲子给养刁了,就觉得这首曲子有些虎头蛇尾。
说实话,他们是对最后一首曲子有些失望的。
最后一首曲子一般都会非常好才合理。
结果却看到了还有学生陆续伴着乐器上台。
而且居然还多了一个指挥台。
约瑟夫·波利希手持指挥棒站在了上面。
一时间所有人心思各异,再次安安稳稳的坐了回去好奇的等待着他准备演奏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