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太妃接见了马皇后,承诺在儿子媳妇面前保住她们母子的性命。
随后,其他的嫔妃也都跑来串门,就连皇太后也放下身段,跟洪太妃秉烛长谈。
洪太妃找过儿子,但儿子说后宫之事由夏凌烟做主。
夏凌烟在军营待了两天回到宫里,就被请到了洪太妃的寝宫。
“娘,什么事啊?”
夏凌烟不习惯见面就行礼,一家人整那么多规矩感觉很别扭,也很生疏。
洪太妃也不见怪:“烟儿,这两天宫里的娘娘们都来问我,你打算如何处置她们?”
“处置?我没说要处置她们呀,她们又没害你和正阳,为什么要处置她们?”
夏凌烟很奇怪的问道,在她是思想里没有株连九族这个概念,谁犯错谁承担责任,没有必要牵连家人。
“马皇后和她的孩子你也打算放过?”
“当然啦,皇帝犯的错跟她们有什么关系?”
“那就好,那你打算怎么安置她们呢,应该不会让她们继续住在宫里吧?”
“娘,这个皇宫就是我们的家,所以,除了父皇和你,其他人全都得搬出去。
等正阳登基后,我会把宫里的太监、宫女、娘娘、王子、公主遣散,给他们发放安家费,让他们在外面从事农耕、经商或手工业。
这个皇宫,只留太医院和御膳房的少部分人,以及一个负责警卫的部队。”
洪太妃倒吸一口凉气:“把太监宫女都遣散?那谁来伺候你们?”
“我们有手有脚不需要人伺候,吃饭有御膳房,看病有太医院,其余的事我们自己做,当然,我们还是会留几个丫鬟在身边的。”
“烟儿啊,咱们是皇家呀,怎么能没有太监宫女呢,以后你们要生孩子,阳儿还要纳三宫六院,都得要人伺候,留几个丫鬟哪里能够?”
夏凌烟笑道:“娘,我跟正阳肯定是要生孩子的,到时候有太医院的人就行,至于三宫六院,正阳是没打算要的。
因为,我要在全国实施一夫一妻制度,皇帝也不例外,我们夫妻一生一世一双人。”
“一夫一妻?你是说阳儿以后不再娶嫔妃?”
“对呀,我跟正阳结婚之前就说好的,这辈子他就爱我一个,不会再娶另外的女人。”
洪太妃的脸色瞬间就变了:“烟儿,这可不行啊,当皇帝的哪能只娶一个,皇家是需要开枝散叶的,靠你一个人能生几个孩子?”
“娘,这事让正阳给你解释吧,我有点累了,要回去休息,还要准备明天的登基大典。”
夏凌烟不想跟婆婆吵架,道了个万福就离开了。
洪太妃气得差点晕过去,还是一旁伺候的徐嬷嬷给她喝了一口凉茶,才缓了过来。
“徐嬷嬷,你说 这叫什么事,哪朝哪代的皇帝不是后宫佳丽三千,她夏凌烟怎么能这么自私,还只能娶她一人?”
“娘娘,别生气,王妃娘娘很强势,王爷能坐上皇位,都是王妃的功劳,现在王爷身体还没康复,什么都得听王妃的。
所以,你现在不要插手他们之间的事,等王爷登基,朝局稳定了,再慢慢劝解王妃。
或者让大臣们给王爷王妃施加压力,为了皇室的延续,逼迫他们同意纳娶嫔妃。”
徐嬷嬷对于夏凌烟的了解要多一些,她跟宫女太监们聊天,知道是夏凌烟逼得皇帝和文武百官下跪,同意禅位给夏王。
洪太妃叹了一口气:“也不知道阳儿娶了夏凌烟是福是祸,不过只娶她一个肯定不行,以后必须得娶十个八个嫔妃,至少也得生十几个孩子,这事没商量。”
“娘娘,不着急,听说王爷登基之后,王妃就要带兵征讨乌蒙和大夏,到时候,让王爷娶多少嫔妃还不是你说了算。
等生米煮成熟饭,孩子也生下来了,王妃回来也不好说什么。”
“是吗?她要带兵打仗?”
“是的,宫里面都在传,说夏王妃是武圣强者,还有威力巨大的火炮,野心极大,她要把大夏和乌蒙国都统一了。”
洪太妃立马就笑了:“那太好了,只要烟儿一离开,我就让阳儿娶嫔妃,一次娶十几个,然后赶紧生孩子。
烟儿也是个心善的,她连马皇后都愿意放过,自然也不会苛责嫔妃们生的孩子,毕竟都是阳儿的骨肉。”
“娘娘英明。”
“还是你想得周到。”
两人都笑了起来,洪太妃之前的不快一扫而空。
夏王府进驻皇宫三天之后,在丞相庄正的主持下,太和宫举行明宗皇帝禅位暨新皇登基仪式。
在太和宫门口的广场,平凉七品以上官员全都来了,按照文官和武官分别排成四排整齐站立。
大夏、乌蒙的外交官也受到邀请。
同时,还有一些普通百姓也允许在外围观礼。
段正阳身着明黄色的龙袍,虽然精神依然不太好,但他长得好看,还是显得玉树临风,贵气十足,有帝王的风范。
夏凌烟也是头戴凤冠,身着明黄色的霞帔,美艳绝伦,又带有一股刚毅果敢的英姿。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调养,加上晋级武圣,夏凌烟的身体完全长开了,不但身高快到一米七,体重也长到了一百斤出头。
他们俩的龙袍和凤冠霞披是秀才提前定制的,所以让明宗皇帝三天禅位,就没有那么仓促。
明宗皇帝段正明今天还是穿的龙袍,只不过精神萎靡,人也苍老很多,原本乌黑的头发竟然白了一半。
“皇上,请宣读禅位诏书。”
武盛担任今天的司礼大太监,仪式开始后,他对着明宗皇帝躬身施礼。
明宗皇帝段正明只得走上前三步。
群臣和百姓全都下跪。
“朕在位八月有余,遭天下荡履,大夏入侵,幸赖祖宗之灵,九弟正阳力挽狂澜,南召危而复存。
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九弟正阳。
为使南召国力昌盛,段氏天下延续,朕禅位于夏王。”
禅位诏书简短简练,明宗皇帝刚一读完,整个人就瘫软了,幸好武盛离他很近,伸手将他托住了。
随即有两个太监将他扶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