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农业增产之道
作者:九霄   梦回1949,列强就是用来坑的最新章节     
    轿车上,胡振华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志愿军被冻伤冻死无数,并非是后勤供应不力,而是整个华国都缺棉花。
    国府的货币贬值,摧毁了农业和工业。
    未来,同安可以从西方采购棉花和粮食,可红色方面却不行!
    胡振华揉了揉眉心,这种改变农业布局的事情,自己的力量太过弱小!
    他刚刚到达华懋,一个中年人迎了上来,
    “胡先生,您好,我叫于海平!”
    出于礼貌,胡振华伸出手,和他握在了一起。
    “于先生,幸会!不知先生在何处高就?”
    “金陵农业大学!”
    胡振华退后一步,仔细观察。
    于海平身高170公分左右,戴着厚厚的眼镜,头发很短,穿着粗布衣衫,两脚都是泥。
    胡振华再度握住他的手,欣喜说道,
    “于先生,是辛庄的大爷通知您来的吧?”
    “是的,我听说胡先生精通育种之道,特来请教!”
    “略懂,略懂!您还没用早餐吧,咱们一块?”
    “恭敬不如从命!”
    胡振华的心情大好,刚刚还在忧虑农业问题,结果就有专家上门,这算不算心想事成。
    难道,真是道德真君把我拘来的?
    两个人吃饭都很快,短短10分钟,结束战斗。
    服务员端上茶水后,胡振华迫不及待地说道,
    “于先生,您对华国的棉花种植现状了解吗?”
    于海平听了这话,摘下自己的高度眼镜,擦了擦,重新戴上后,才无奈说道,
    “19世纪以前,我国棉花自给有余。到20世纪30年代,年产皮棉50万吨以上。1936年最高,达84.85万吨。但抗日战争期间,生产遭受破坏,棉产急剧下降。1946—1949年,全国年产皮棉仅40万吨左右,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寥寥几句话,道尽了华国棉花的生产历史。
    胡振华想了想,问道,
    “除了关税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导致农民不愿意种植棉花?”
    “一是主要是收入问题,农民种植棉花的分界线,在12.5斤粮食,也就是说,当棉花的价格高于12.5斤粮食时,农民有利可图,就会选择种植粮食,相反,如果价格低于,他们就不愿意种植。二是生存问题。战争年代,没有衣服,尚可用茅草御寒,如果没有粮食,老百姓马上就会饿死。”
    胡振华懂了,又问道,
    “如果我用13斤粮食换一斤棉花,于先生,您说,百姓愿意种植吗?”
    “自然是愿意的!”
    胡振华哈哈大笑起来,一个草案,在他脑海中成型:先借给农民一批粮食,让他们度过荒年,来年让他们用棉花还!
    于海平等胡振华稍稍平静,立即问道,
    “胡先生,关于育种,不知您可有什么高见!”
    胡振华摆了摆手,
    “于先生,我只是听说一种理念,想和您交流交流!”
    于海平已经拿出了笔记本,准备记录。
    胡振华虽然不好意思,可还是继续说道,
    “于先生,想必您听说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于海平微微颔首,他是研究农业的有识之士,当然听过。
    “适,指的是适应某一环境,比如高温、抗风等!我们以水稻为例,有的水稻,产量高,有的抗虫害,还有的抗倒伏,那么,决定这些因素的是什么那?是基因!您知道基因吧?”
    于海平点了点头,说道,
    “19 世纪 60 年代,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到了 20 世纪初,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将这种遗传物质定义为“基因”。”
    胡振华有点汗颜,自己肚子里就这点东西,居然还想在专业学者面前卖弄。
    他看着于海平期盼的眼神,还是硬着头皮说道,
    “我还以水稻来举例,在水稻里,有某些基因决定着产量的高低,有某些基因决定着是否抗倒伏,还有一些基因决定着是否抗虫害,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将这些优良的基因聚集在一株水稻上那?”
    于海平听的聚精会神,下意识问道:“什么方法?”
    “杂交!”
    胡振华继续说道:“就是将拥有某种优良特点的水稻和另一种优点的水稻杂交,从而得到新品种,再将其中拥有两优点的品种筛选出来。”
    于海平皱着眉头,说道,
    “20年代末,我国开始运用杂交方法改良作物品种,主要由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进所、中央棉产改进所等机构进行。育成的优良品种有中山1号水稻、莫字101、骊英3号小麦、抗卷叶螟的鸡脚德字棉等。”
    胡振华张了张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原来,先辈们早就开始的杂交探索,亏自己还以为自己见识超前。
    无知呀。
    于海平看着胡振华,沉默片刻后说道,
    “可是,这些杂交出来的品种,虽然产量有所提高,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胡振华揉了揉眉心,从20年代到现在,近30年了,进展这么慢吗?
    看来,科研工作,没有捷径可走。
    胡振华想了想,说道,
    “那就是因为试验的次数和样本还不够多,我曾经见过一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千斤以上,可惜,因为战乱,稻田被毁于一旦!”
    于海平紧紧抓住老胡的胳膊,问道,
    “哪里?在哪里?”
    胡振华想到了自己的家乡,随口说道,
    “信阳!”
    “信阳哪里?”
    胡振华一看要崴了,连忙推脱说道,
    “当时我还小,不太清楚!”
    于海平这才松开胡振华的手,他脸上的失望,是不加掩饰的。
    “真的能亩产千斤吗?”
    “绝对有,我敢以灵魂发誓!”
    于海平见胡振华双目清明,信了几分,说道,
    “我的老师叫丁颖,就是他研究出的中山1号!”
    胡振华肃然起敬,这位叫丁颖的先生,可谓是华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值得每一个华国人尊敬。
    “丁先生的名字,必将被后人铭记!”
    于海平沉默片刻,问道,
    “不知除了杂交,可还有其他育种方法?”
    “有,不过,这种技术,目前还不具备研究的条件!”
    “是什么技术?”
    “转基因,简单来说,就是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比如,把种子送到太空中,在失重和宇宙射线的照射下,种子的基因会发生突变,等将来技术成熟了,我们还可以编辑植物的基因!”
    于海平皱起眉头,感慨道,
    “西方的育种技术,如此先进了吗?”
    “没有,这种转基因,是我们提出的,目前仅限于理论,尚不具备实验条件!”
    于海平的眉头舒展开来。
    他显然是能理解转基因的,因此,老胡并未耗费太多的口舌。
    两个人就此话题,聊了大概十几分钟,越聊越投缘!
    “胡先生之言,振聋发聩,并令我增长见闻,不知,可还有其他增产之道?”
    在这方面,胡振华自然不会藏拙,立即答道:“您客气了,要想粮食增产,自然还有方法,比如,使用化肥!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营养需求,在生长的过程中,如果营养充足,自然可以丰收。种过地的都知道,一块土地,肥力会逐年下降,所以农民会施肥,只不过,农民只是凭着经验,不能准确地知道土地中究竟缺少哪种营养,未来,我们要大力发展氮肥、磷肥、钾肥等,兴建农业科学院、化肥厂,可以通过科学检验,来确定土地缺什么,继而补充对应的营养。”
    于海平见胡振华停了下来,立即问道:“检验土地营养,难度不低吧?”
    “任何技术,都是由难及易,只要我们不断发展,难者易易矣。”
    胡振华笑了笑,继续说道:“当然了,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轮种,每种作物需要的营养是不同的,比如,玉米的生长,主要吸收矿物元素,而小麦,吸收的主要是氮磷钾,同一块土地,我们可以今年种小麦,明年种玉米,这样,土地就可以有一年的时间来恢复其他营养!”
    老胡虽然是学渣,可毕竟生在信息爆炸年代,见识超前七十年。
    这就是降维打击。
    胡振华顿了顿,继续开口:“还有一种农业模式,是发展温室大棚种植,可以解决冬天食用瓜果蔬菜问题,但这种方法不适合主粮,毕竟,大棚是需要成本的。”
    后世,寿光的大棚,成本低,效果好,老胡不介意让这种大棚提前问世。
    晚宴,突然变成了农业发展大会。
    胡振华也不管于海平是不是专业学者,滔滔不绝,讲了近半个小时。
    越讲,老胡的思维越发散,回忆起的东西也越多。
    突然,他生出一个想法,说道,
    “于先生,打算在魔都筹建一座农业研究院,不知您能否屈尊加入!”
    于海平思考片刻,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我们搞研究的,在哪儿都一样。”
    胡振华不知道这是答应了,还是没答应,管他那,先画个大饼再说,
    “我们这个农业研究院,将来会前往全球各地收集农作物样本、开设分支机构,为了华国的农业未来,我们必须行动起来,这样,我先向农业研究院注资10万大洋!”
    于海平哭笑不得,10万大洋就想搞育种研究?
    农业研究,是高投入,慢回报的行业,岂是一家私营公司能玩的转的。
    “胡先生,谢谢您的厚爱,我整天在田间地头,一年四季您恐怕见不了我几面!在研究院任职,没有意义!”
    胡振华不肯死心,既然遇到了,他就要加快育种进程,
    “于先生,这样吧,我资助您进行育种研究,如果您哪天想通了,随时可以来找我,研究院的大门,随时为您敞开!”
    胡振华眼珠子一转,继续说道,
    “我计划先建造一个育秧大棚,用于研究温度对水稻的影响,于先生,不知您能否参与一下?”
    这个课题,立即引起了于海平的兴趣,
    “好,这个试验,我一定参与!”
    胡振华大喜,拉着于海平的手,
    “走,买地去,咱们现在就开工建造大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