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德治与法治
作者:企鹅昂昂   带着全面战争开始征服最新章节     
    赵楷满意地看着两人,说道:“甚好。有两位爱卿辅佐,朕何愁大宋不兴。”
    “既然此事已明,朕便不再多思。”赵楷说着,轻轻拍了拍手。
    随着清脆的掌声响起,只见数百名强壮的儒生从四周井然有序地走了出来。
    他们身姿挺拔,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得到他们那八块腹肌,还有强壮的肱二头肌。
    所有的儒生平均身高都在一米八五以上,一个个都长得孔武有力,右手边悬挂着一把宝剑,左手边似乎还暗藏着一块方形的物品。
    如果他们两人没看错的话。那些芦笙的宝剑上写着法治,另一块方形物品的身上则写着德治。
    看着那一名名孔武有力的儒生诸葛亮还好,但是刘伯温就有些绷不住了。
    毕竟在刘伯温那个时代,儒生已经不再能够提剑杀敌了,但是对于诸葛亮来说,这都是可以接受的。
    赵楷看着这些儒生,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随后转头对诸葛亮和刘伯温说道。
    “两位爱卿,这些儒生皆是朕从山河书院培养出来的优秀学子。他们精通百家学术,有勇有谋,心怀报国之志。”
    “如今,朕将他们交于你们,望你们能妥善安排职位,让他们为我大宋的繁荣贡献力量。”
    诸葛亮轻摇羽扇,目光在这些儒生身上来回扫视,心中暗自赞叹。
    虽然现在还无法确定这些学生的学识,但是观看他们的外表,诸葛亮就很是满意。
    这样的才是好读书人嘛,看看大宋的读书人哪有几个孔武有力,身体强壮的。
    而且最让诸葛亮满意的就是后面那句身怀百家之术。
    大宋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读读加一家这样造成的,结果使他们的知识体系极度缺乏。
    虽然看起来有大量的读书人,但实际上可以用来为国效力的读书人却少之又少。
    大部分人就算考上了科举,实际上也并不能直接放出去做官,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
    诸葛亮也不是没有对大宋的官员进行过考察,可以看出来的是每一州的知府,真正有才学有能力治理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他们所依靠的都是自己从下面征召上来的幕僚,这一点似乎成了大宋大部分官员的惯例。
    只有一少部分官员才有真正的真才实学,可以治理一州的百姓。
    所以在听到赵楷说的这些学生都是学百家之术之后,诸葛亮直接起了巨大的兴趣。
    诸葛亮上前一步,向赵楷恭敬地拱手行礼,朗声道:“陛下,臣斗胆,可否考教考教这些学生?”
    赵楷微微颔首:“爱卿有此雅兴,朕岂有不应之理?自当应允。”
    现在的赵楷心情好的很,再加上对自己教育出来的学生有百分百的信心,所以他并不在意诸葛亮考教他的学生。
    诸葛亮转身面向那些孔武有力的儒生
    “尔等既为山河书院培养之优秀学子,又是天子门生想必才学非凡。吾且问汝等,治国之道,首重何事?
    儒生中一人迈出一步,身姿挺拔如松,拱手回应道。
    “回大人,治国之道,首重德法并施。剑上之‘法治’,乃维护国家秩序之根本。”
    “方形之物上之‘德治’,乃凝聚民心之关键。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原本还信心十足,准备考教这些学生的诸葛亮,听到这名学生的回答,整个人直接就呆住了。
    这说的是什么?
    怎么这段话听起来这么离经叛道呢?
    看到上面的诸葛丞相似乎有些疑惑,见一。名儒生直接走出来,然后“锵”的一声抽出自己手中的长剑。
    由于现在场内的都是自己人,所以也没有人高喊什么护驾,反倒是都老有兴致的看着那名儒生。
    而赵楷的脸上则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这些儒生的知识可都是自己传授的,他们所有的思想都受到了自己的影响。
    等到他们说出来,岂不是能震惊这两名千古名相。
    只见那名儒生抽出自己手中的宝剑之后,然后用手中的宝剑对诸葛亮说道。
    “这就是维护法治的基础,只要手中有剑,不管任何人都需要听从您的想法。”
    听到对方的话后,诸葛亮哪还能不明白,这个话说的就是武力。
    手中拥有足够的武力和军队才是推行法治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所有的法律彻底的贯彻下去。
    军队是暴力机构,实行任何事情暴力机构都是不可或缺的。
    法治是知道了,那德治是什么呢?德志和那块方形的物体有什么关系呢?
    此时,另一名儒生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后说道:“丞相大人,此方形之物,看似平凡,实则蕴含着深厚之德治理念。德治,并非空洞之口号,而是通过教育、感化、引导,使民众内心尊崇道德规范。”
    “这方形之物,可象征着经典书籍、礼仪规范、仁爱之心等。它提醒着我们,以仁德为本,以礼待人,以爱治国。当民众皆受德治之熏陶,便会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看着面前的这名儒生,滔滔不绝的形容着自己手中的这块方形物体诸葛亮总感觉有些违和。
    但是还没等诸葛亮开口,坐在最上面的赵楷就直接开口了。
    “说人话。”
    原本还在滔滔不绝的儒生听到赵楷的声音后立刻闭上了自己的嘴巴,然后重新组织了一下语言。
    “不知丞相可曾听闻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句话。”
    面对儒生的提问,诸葛亮淡定的点了点头。
    “自然知道,其意思是君子有卓越的才能、高超的本领,不到处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时候才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一方面,君子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积累知识与技能,如同将珍贵的器具藏于身上。”
    “另一方面,要善于等待合适的时机,不急于表现,一旦时机来临,便能果断行动,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取得成功。”
    诸葛亮直接一口气就将这句话的意思完完全全的剖析了出来,说完之后,诸葛亮还拿起了放在身旁的水杯,美美的喝了一口
    但是下面的儒生却摇了摇头。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身上要常有一把武器,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用。”
    “简而言之就是有些人他们虽然违反了道德,但他们毕竟没有违反法律,如果一键将他们的头砍下来,那终归是有些用法过度。”
    “这时候我们手上这块翻转物品啊不。据陛下所说,这是板砖对这块神圣的板砖自然就派上了用场。”
    “只需要轻轻的一砖就可以达到提神醒脑的作用,若是对方还不服从,那就多来几板砖,他们总有一次会听从的。”
    “这便是所谓的德治。”
    诸葛亮目瞪口呆的看着自己面前这个侃侃而谈的儒生,整个人都有一种三观被打破的感觉。
    而坐在最高处的赵楷则是满意的点了点头,没错,就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