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朝会下诏引波澜,派系制衡议朝堂
作者:听风雨轩   杨再兴:拜刘备为义父收义子孙绍最新章节     
    列位看官,上回书说到杨再兴为继祖寻师,与太后孙尚香一同向刘禅请求,让继祖和诸葛瞻随董允学习,刘禅答应并准备下诏。同时,杨再兴提醒刘禅注意小人与益州本土派的问题。这些决定和讨论都将对蜀汉的朝堂格局和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日清晨的朝会上,气氛庄重肃穆。刘禅端坐于龙椅之上,扫视群臣后,高声下诏道:“朕承大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治下之邦,皆赖贤才辅佐。今朕思之,太子刘睿之学,关乎国之根本,需良伴共学,以成大器。
    卫将军杨再兴之子杨继祖,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皆为俊才,自幼聪慧,有贤德之相。朕闻,贤才之育,需得良师,需有佳伴,方能茁壮成长,心怀天下。今特诏杨继祖、诸葛瞻入宫,随太子刘睿伴读,同受董允之教。
    朕望汝等三人,同窗共学,互敬互爱,砥砺品行,精进学业。日后能为朕分忧,为大汉之兴盛,效犬马之劳。
    钦此。”
    此诏一出,群臣或惊或喜,议论纷纷。
    诸葛亮闻诏,心中顿感意外,他目光一转看向杨再兴,瞬间便明白此事定是杨再兴从中促成,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退朝后,刘禅特意留下诸葛亮与杨再兴。诸葛亮上前一步,神色凝重地对刘禅说:“陛下,臣以为召瞻儿入宫伴读一事,还需斟酌。臣担心日后会因臣之故,影响朝堂局势,且对瞻儿也未必是好事。”
    刘禅微笑着看向诸葛亮:“相父,朕明白您的担忧。但朕相信,有您和杨将军等贤臣在朝,定能把控局势,不会让朝堂生乱。瞻儿自幼聪慧,若得董允教导,日后必成大器,于我大汉有益。”
    杨再兴见气氛有些凝重,忙开口道:“陛下,臣还有一事想与陛下和丞相商议。如今益州本土派在朝势力不可小觑,臣以为需谨慎对待。当下我大汉气运正盛,他们尚不敢造次,可一旦我大汉势弱,外敌压境,他们难保不会为了自身利益,背叛皇室。毕竟先帝并非益州本土之人,他们对皇室的归属感并不强。”
    诸葛亮点头赞同:“振武所言极是。益州本土派势力盘根错节,不得不防。陛下,臣建议可沿用先帝之策,重用东洲派、荆州派与元老派,以此制衡益州本土派。”
    刘禅微微皱眉:“相父,此策虽好,但具体该如何实施?还望两位详解。”
    杨再兴思索片刻,说道:“陛下,东洲派自法孝直死后,如今以李严父子与许靖为首。荆州派原本以丞相为首,可丞相为了朝堂平衡,不便过多偏袒,而魏文长则游离于各派系之外,如今庞士元、蒋公琰可算荆州派代表人物。元老派则以二叔、三叔为首。东洲派与元老派人才济济,日后有李丰、关平、关兴、张苞、张绍、赵广这些年轻才俊可担重任。只是这荆州派,士元远离中枢,朝中仅公琰一人独自支撑,长此以往,恐有人才断层之虞。”
    诸葛亮听完,沉思良久,突然想起一事:“陛下,臣常收到士元书信,他常提及其子庞宏,才学出众且正直敢言。臣以为可将庞宏召入宫中,与继祖、瞻儿一同伴读,日后也可为荆州派培养人才。”
    刘禅眼睛一亮:“相父此议甚好。朕这便下诏,命人前往荆州,召庞宏入宫。”说着,便命人拟诏。
    君臣三人商议完毕,各自散去。
    身在荆州的庞统接到圣旨,心中既为儿子感到骄傲,又有些担忧。他将庞宏叫到跟前,神色严肃地叮嘱道:“宏儿,此次你入宫伴读,责任重大。宫中不比家中,言行举止皆要谨慎。不可恃才傲物,要尊敬师长,与同窗和睦相处。凡事多思多想,不可莽撞。”
    庞宏恭敬地回答:“父亲,孩儿明白,定不辱使命。”
    庞统点头,又拿出两封信对庞宏道:“宏儿,这两封信你且收好,一封交与丞相,一封交与卫将军,他们皆是父亲好友,你在成都若有难处,可向他们二人求助。”
    庞宏接过信道:“父亲放心,孩儿记下了。”
    拜别父亲后,庞宏踏上前往成都的路途。他心中怀揣着对未知的期待和紧张,深知此次入宫不仅关乎自身前途,更关系到荆州派的未来,以及蜀汉朝堂的平衡。
    这正是:朝会下诏引波澜,派系制衡议朝堂。庞宏入宫担重任,蜀汉风云续新章。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