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繁华的省城
作者:随风吧往事如烟   重回80:我有仙田空间最新章节     
    不一会。
    陈德忠站在省城最繁华的城隍庙大街,微微眯起眼睛,打量着这片热闹的街区。
    这条大街在八十年代可是省城里的风水宝地,无论白天黑夜,都充斥着浓厚的烟火气息。
    眼前的景象热闹非凡,人群川流不息,仿佛每个人都带着一种急切的生活节奏。
    街道两旁都是低矮的老建筑,屋檐下挂满了老旧的招牌。木板铺成的地面被踩得光滑发亮,显得格外陈旧。
    各色商铺鳞次栉比,招牌上手写的字体朴实无华,带着那个年代独有的风味。
    街边的几家小店门口挂着红色的纸灯笼,灯笼表面的红色在阳光的照射下微微发亮,像是带着一层油光。
    “卖糖葫芦咯——”“大饼油条新出炉!”吆喝声此起彼伏,空气里混合着油炸食品和糖水的香气。
    陈德忠走在这条街上,鼻尖时不时捕捉到油条的焦香和糖葫芦的酸甜,这味道让他瞬间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街角一处小摊上,一个小贩正卖力地吆喝着,糖葫芦插在一根木棍上,晶莹剔透的糖衣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陈德忠微微皱眉,四周的热闹让他感到分外熟悉而又略显陌生。这是八十年代省城最有活力的地方,商贩和顾客都在为生活奔波。
    大街两旁不乏摩托车、自行车,三三两两的年轻人穿着喇叭裤、戴着墨镜,嘴里哼着流行的港台歌曲,仿佛刚从时髦杂志封面走出来。
    “可乐、冰棍,解渴咯——”一个卖冰棍的小贩推着三轮车经过陈德忠身边,车上的冰棍和玻璃瓶装的可乐排列整齐,散发出冷气。
    八十年代的可乐还带着初来乍到的洋气,一瓶五毛钱,价格不低,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陈德忠瞥了一眼,有几个穿着军装的青年人正围在摊位前,神色得意地买下几瓶可乐,仿佛手里握着的是当下最时髦的东西。
    远处,有一座旧式茶馆,青砖红瓦,门口摆着几张木桌,三三两两的老人在那儿一边喝茶,一边闲聊着最新的市井新闻。他们身上穿着略显陈旧的中山装,手里握着茶杯,不时吐出几句方言,带着八十年代独有的浓厚生活气息。
    陈德忠经过时,耳朵捕捉到其中一位老人兴奋地谈论着“最近电视上播放的戏曲比赛,那个小姑娘唱得真不错!”旁边的老人附和着,时不时点头。
    “这些人啊,还在关心戏曲,时代变化可真快。”陈德忠心中暗想。
    八十年代的省城,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老一辈人还沉浸在戏曲、茶馆的慢生活中,而年轻人却开始追求洋气的东西,时髦的可乐、流行的港台音乐、紧跟潮流的喇叭裤。
    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在这条街上展露无遗。
    走到一个书报摊前,陈德忠停下脚步。
    报纸、杂志摆得满满当当,摊主是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戴着一顶破旧的草帽,神情悠闲。他一边整理报纸,一边偶尔跟路过的老顾客打招呼。
    几份最新的《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摆在最显眼的地方,上面印着关于改革开放的新闻,标题赫然写着“经济特区正式设立”、“乡镇企业全面开花”。
    “乡镇企业……”陈德忠轻轻念叨了一句,眼睛一亮。这几个字瞬间点燃了他的思绪。
    改革开放正在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农村里像他一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开始进城打拼,乡镇企业成了很多人致富的机会。
    而在这条城隍庙大街上,虽然满是小摊小贩和传统商铺,但这里充满了生意的活力。
    每个人都在为生活拼搏,从街头巷尾的杂货店到时髦的冰棍摊,每一笔小买卖背后都藏着商机。
    陈德忠继续走着,路过一家新开的录像厅。门口挂着手绘的广告牌,上面画着武打明星,几位年轻人正在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今天晚上有一场港片,咱们去不去?”“必须去啊!听说这片子可火爆了!”
    陈德忠微微一笑,心中又有了新的念头。
    录像厅和电影行业在这个年代正慢慢崛起,特别是香港电影风靡一时,省城里的年轻人个个都在追求这些新鲜事物。
    他看着那家录像厅,心中默默盘算,“也许投资娱乐产业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人人都想追求新的刺激和娱乐。”
    走过录像厅,他瞥见前方不远处的商铺挂着几个大字:“台球厅”。这是八十年代末期新兴的事物,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娱乐项目会进入人们的视线。
    他站在那儿,看着大街上的人来人往,感受到这个时代独特的脉搏。每个人都在忙碌,每个人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他,陈德忠,正站在这一切的中心。
    他知道,这座繁华的城隍庙大街不过是八十年代的缩影,而机会就在这烟火气息的背后。他的心中,已经在快速谋划下一步的投资计划了。
    “无论是保健品、娱乐,还是其他产业,这条街告诉我——只要抓住机会,未来的财富就在眼前。”陈德忠微微眯起眼,抬头望向远处人头攒动的街市,心中已有了新的打算。
    陈德忠踏进了一家位于城隍庙大街中段的服装店,店门口的招牌已经有些老旧,但店内却陈设整齐,服装款式琳琅满目。
    正值春夏交替之季,店里摆出的衣服从厚重的棉衣渐渐过渡到轻便的长袖衫、短袖t恤。柜台上还有几款当下流行的喇叭裤和稍显洋气的牛仔布料。
    一进门,迎面扑来一股新衣料的味道,淡淡的布料清香夹杂着阳光下晒过的棉麻味道,带着春天独有的温暖感。
    陈德忠微微眯眼,扫了一圈四周,心里盘算着家里人的穿衣需求。
    店内的销售员是个年轻姑娘,见到陈德忠走进来,连忙笑着迎上前:“先生,您看看要选点什么?我们这有最新的春夏款式,保暖又透气,穿着舒适。”
    陈德忠微微点头,目光落在架子上一排排长袖衫和短袖上,手轻轻拂过布料,触感柔软细腻,带着一丝春天的暖意。
    他拿起一件浅灰色的长袖衫,翻看了一下标签,布料是棉麻混纺,手感不错,也透气,正适合春夏之交的气候。
    “这布料不错,家里人穿刚好。”他心里暗自满意,随手拿了几件不同颜色的长袖衫,又转头看向其他款式。店里的短袖衣服也摆得不少,陈德忠细细翻看,注意到几款色彩鲜艳的t恤上印着简单的图案,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简约设计感。
    他挑了几件适合春季早晚穿的薄毛衣,又捧了几件夏天用的短袖t恤,颜色从稳重的灰色、白色到略显活泼的淡蓝、浅黄,都不忘照顾到不同人的喜好。
    “给小兰和德平选这几件,颜色鲜亮些的更适合他们年轻人。”他心里想着,选了一件印着小花的红色t恤给妹妹陈小兰,又挑了两件深蓝和黑色的短袖衫给弟弟陈德平。
    弟弟正值壮年,穿这些利落的款式显得精神。
    “我娘应该还是喜欢朴素一点的。”他又想起母亲张秀芝,手里翻了翻,挑了一件素色的长袖棉衫,布料柔软,颜色稳重,正适合母亲在家里劳作时穿。
    想到母亲每天忙里忙外,陈德忠心中略有些酸楚,但很快又被他抛到脑后,专心挑选着剩下的几件衣物。
    店里的年轻姑娘看到陈德忠一连挑了这么多衣服,惊讶之余赶紧笑着问:“先生,这是要给全家人都买呢?您眼光不错,挑的这些款式,年轻人和年长的都合适。”
    陈德忠点了点头,笑着说:“是啊,我家里人多,穿的都得照顾到。”
    小姑娘一边帮他把衣服叠好,一边忍不住多瞅了他两眼,心里对这位出手大方的顾客充满好奇。“这位先生一看就是做大生意的,普通人家可不会一次买这么多。”
    陈德忠看着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心中也满是满足。他知道,这些衣服带回去,家里人肯定会喜欢。
    尤其是妹妹陈小兰,平时爱美,总是舍不得多花钱买新衣,这次正好补给她几件漂亮的。
    结账时,陈德忠看了看总价,微微一笑,随手从口袋里掏出几张大团结递给收银员。
    店里的姑娘忍不住暗暗吃惊——这可是八十年代的大面额票子,普通顾客根本不会一次拿出这么多来。
    她心里不由对眼前这位客人更加敬畏,手里的动作也不由快了几分。
    “先生,这些衣服我都帮您装好了,您慢走啊。”小姑娘笑着递上整整一袋衣物,态度格外恭敬。
    陈德忠点点头,接过大袋子,走出店门,街上的喧闹声再次灌入耳中。
    他站在街口,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心里不由得感慨一番:城里的生活确实热闹繁华,像自己这么大方消费的人还真不少。
    不过,他此行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买衣服,还有更重要的事等着他去谋划。
    大袋衣服随着他的步伐晃动,陈德忠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
    回到陈家村时,家里人肯定会被这些衣服高兴坏了。尤其是母亲和妹妹,看到这些新衣,定会惊讶得合不拢嘴。
    走在这春风荡漾的街头,陈德忠的思绪渐渐展开,他已经开始谋划着下一步的生意布局。
    省城的繁华给了他不少启发,而家里人穿上这些新衣后的笑脸,也让他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