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决定留在京航
作者:沉默的老刀   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最新章节     
    “哦,听起来不错嘛。”杜亦熵显然对这份报告了如指掌,迅速翻到了性能测试的部分:
    “那么告诉我,你研发的这种下颌式进气道最大的亮点在哪里?或者,它是否可以在其他地方发挥作用?”
    许宁心中微微一颤,感叹杜院士的确目光敏锐。仅仅浏览了几次报告,他就洞察到了这项研发的潜在价值。
    “通过仿真模拟,我们发现新进气道在高速飞行时比传统研发更具优势。
    尽管改进版歼7的最高速度只有2.0马赫,但我们仍对其在更高速度下的表现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在达到3.5至4.0马赫的速度以及6度迎角时,该进气道仍能保持超过0.73的总压恢复率。
    若针对高速性能进一步优化,效果会更好。”
    “能达到4马赫吗?”杜亦熵凭直觉判断,但具体的数值还得靠数据来说话。
    “是的,我们的模拟显示极限可达4马赫。不过,对于更高的速度,现有的模拟技术已不足以准确预测,需要更先进的方法和设备。”
    简而言之,这意味着此研发仍有发展空间,只是受限于现有条件。
    “关于应用前景,短期内或许可用于搭载液体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适用于3至4马赫速度的导弹。
    长远看,若要发展超燃冲压发动机驱动、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这项研发理念将是宝贵的前期研究基础。”
    杜亦熵听罢,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那是在1996年,国内连亚音速巡航导弹的技术都尚未成熟。然而,这位大三组员已经在为超音速乃至高超音速飞行器打下技术基础了。
    尽管有人在做相关探索,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但许宁提出的这个集成化研发,却已接近实际工程应用的程度。
    遗憾的是,当时国内航空工业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如此前沿的研究。
    看到杜亦熵的表情变化,许宁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最终,杜亦熵放下手里的报告,看向许宁问道:“小许,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呢?”
    一旁的刘远博教授无奈地闭上了眼,他最后的一线希望也随之消逝。
    作为杜亦熵的门生,他知道这句话意味着什么:这是导师即将接纳新弟子的标志。
    许宁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既然选择了京航的飞机工程专业,我自然希望继续钻研,为我国的航空工业贡献一份力量。”
    这条道路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即使在没有特别优势的情况下,他也曾坚定不移地走过。如今有了更坚实的后盾,他的决心只会更加坚定。
    杜亦熵点头表示赞同:“你的研究作业稍加修改就可以作为毕业论文了,我很乐意成为你的指导师。关于未来,我有两个提议,你想听听吗?”
    虽然杜教授用了问句,但实际上没人会拒绝这样的机会。
    “当然,杜教授,请您说吧。”许宁深深吸了一口气,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
    “首先,我可以帮你争取一个公费出国留学的机会,可能是去日不落国或漂亮国。如果你感兴趣,那么接下来的一年里你需要集中精力提高外语水平,以便更好地融入新环境。”
    当杜亦熵提到这个选项时,坐在旁边的刘远博似乎有些不安,他想要开口却又停住了。
    尽管根据规定,接受公费留学的组员需承诺回国服务,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因为海外更优的生活和职业发展条件而选择留下。
    即便要赔偿所有费用加上罚款,这对那些在国外找到高薪工作的人来说也不过是一笔小数目。
    刘远博一向认为,若组员自己有意出国,则不应阻止;反之亦然,不应主动鼓励。
    他担心优秀人才一旦离开便不再回来,特别是像许宁这样罕见的天才,一旦到了国外,很可能会受到当地重视,即使想回来也可能面临重重困难。
    “另一个选择,”杜亦熵继续说道,“是加入我的研究团队,直接跳过硕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
    与出国相比,这里虽然条件较为简陋,但你能接触到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如果你决定这么做,我会尽早安排你参与到重要项目中。”
    “当然,如果你有自己的规划,我也会全力支持。最终的选择取决于你自己。”
    “我选择第二个方案。”许宁直视着杜亦熵的眼睛坚定地说。
    这与他最初的打算不谋而合,通过实践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并迅速投入到实际工作中,而现在的进展甚至超出了他的预期。
    “真的不去国外看看?”杜亦熵再次微笑问道:“留学归来同样能够报效祖国啊。”
    实际上,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许宁或许会考虑出国,因为在航空领域,西方国家的确拥有领先的技术。
    然而,由于特殊的支持,他不再需要出国学习就能获得所需的知识。
    相反,如果他出国,反而可能是在向别人传授所知,而非学习新的东西。
    许宁的选择与他最初的打算截然不同。
    “我决定留在京航。”他坚定地说。
    他再一次强调了自己的决定。
    “出国留学的确有很多好处,但作为华夏人,在海外很难接触到核心技术,学习的机会也很有限。我在图书馆读了很多欧美出版的专业资料,坦白讲,我不觉得国内学不到国外的知识。”
    杜亦熵凝视着面前这个充满决心的年轻人,足足看了一分钟。
    “既然这样,欢迎你加入我的研究团队。”
    听到这话,许宁脸上绽放出了笑容:“谢谢您,杜院士。”
    “现在还叫我杜院士吗?”杜亦熵微笑着提醒道。
    “对不起,谢谢杜导师!”许宁连忙改正。
    午后温暖的阳光照耀下,这一老一少相对而坐,画面温馨和谐,仿佛是航空领域的一种精神传递。
    而一旁的刘远博教授,看到许宁决定留下,心中的担忧终于放下,便找个借口离开了。
    尽管这只是在办公室里的口头约定,但对于像杜亦熵这样的权威来说,是不会轻易食言的,所以许宁直接攻读博士的事几乎已是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