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之后,袁鹰返回府邸。她先至书房,展开漠北的军事地图,仔细研究地形与敌军布防,心中谋划着出征后的战略部署。她深知此去责任重大,十万大军的生死荣辱系于一身,不容有丝毫懈怠。
随后,她来到后院,看着花树下的练武场,昔日在此与玄熠一同练武的场景历历在目。她轻轻抽出长剑,尽管身体尚未恢复,仍缓缓舞动起来,一招一式间尽显坚毅,似在向天地宣告她的决心。
玗汐在一旁默默看着,心疼不已,却也知晓无法劝阻。待袁鹰收剑,她赶忙上前递上毛巾:“王妃,您先歇歇,莫要累着了。”
袁鹰接过毛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无妨,我需尽快恢复状态,方能在战场上指挥若定。”
两日后,府中上下一片忙碌。袁鹰挑选好随行的将领,与他们详细商讨行军路线与作战计划。同时,她检查着军备物资,确保万无一失。
花谦颂带着新研制的一些秘制丹药前来:“小鹰,这些丹药能帮你快速恢复元气,你定要小心保重。唉!”
袁鹰感激地接过:“师父,多谢。”
苏媚娘和奶娘将孩子抱到袁鹰跟前道,“小鹰,给孩子们取个名吧!”
袁鹰看着襁褓中的龙凤胎,目光中满是慈爱与期许。她轻轻抚摸着孩子们的小脸,思索片刻后说道:“姐姐叫念华,弟弟叫念国!小名就等玄熠回来取吧。”
言罢,她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那是对爱人归来的笃定信念,也是对家庭团圆的殷切期盼,“念华”“念国”,这简单的名字背后,承载着她对华国深情思念之情。
苏媚娘点头称赞:“念华、念国,都是好名字。小鹰,你此去战场,定要平安归来,看着这两个孩子长大成人。”
袁鹰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与不舍:“师娘,我会的。”
清晨,城门外,旌旗飘扬,大军集结。袁鹰身披战甲,站立在前面,虽面容仍显苍白,却透着一股视死如归的英气。慕容玄宙携文武百官前来送行。
慕容玄宙上前一步,双手递过一杯御酒:“皇嫂,此去漠北,山高路远,朕与大夏子民皆盼你早日凯旋。这杯酒为你壮行,愿你旗开得胜。”
袁鹰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谢恩道:“皇上隆恩,臣定不辱使命,必破敌军,保我大夏边疆安宁。”
此时,文官之首周太傅手持一卷锦帛上前:“袁将军,此乃老夫与诸位文官共同撰写的讨贼檄文,文中历数敌军暴行,宣我大夏正义之师的决心,或可助将军鼓舞士气,动摇敌军军心。”
袁鹰恭敬接过:“多谢太傅大人,有此檄文,如虎添翼。”
武将们也齐声高呼:“将军,我等必追随左右,浴血奋战!”那声音震天动地,显示出高昂的斗志。
袁鹰扫视众将士,高声道:“诸位,今日我们出征漠北,为的是守护家园,护我百姓。敌人虽凶悍,但我们大夏儿郎岂会畏惧!”
言罢,她拔剑出鞘,剑指苍穹,阳光洒在剑身上,反射出凛凛寒光。
全城百姓得知袁丞相挂帅出征都自发来送行。
他们围聚在道路两旁,目光中满是敬仰与期待。人群中,一位老者颤巍巍地走上前,手中捧着一碗热酒:
“袁丞相,您此去定要平安归来啊。您心怀天下,为了咱百姓不顾自身安危,这杯酒敬您,愿您旗开得胜!”
袁鹰俯身接过,一饮而尽,朗声道:“多谢乡亲们,我定不负大家所望。”
这时,一群孩童手捧着鲜花跑至马前:“袁姐姐,这些花送给你,你是我们的大英雄!”
袁鹰面露微笑,轻轻摸了摸孩童们的头:“姐姐会带着胜利回来,到时候和你们一起在这太平盛世里欢笑玩耍。”
送行的队伍里,还有诸多年轻的书生,他们高呼:“丞相巾帼不让须眉,文韬武略,必能驱除外敌,保我大夏安宁!”
一位诗人当即为袁鹰做诗一首:
烽火连城晨色黯,袁鹰仗剑出辕门。
文能治国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
战甲生辉寒朔漠,忠心贯日耀昆仑。
他年奏凯归来处,青史昭昭万古存。
那激昂的声音在城门外回荡,似是给予了袁鹰无穷的力量。
她的目光坚定而决绝,依次扫过前来送行的众人。
花谦颂和苏媚娘眼中满是担忧与不舍,却也强忍着泪水,鼓励她奋勇杀敌,平安归来。袁鹰向他们深深行礼,感激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奶娘们抱着念华和念国,让孩子们与袁鹰作最后的道别。袁鹰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小脸,声音略带哽咽却依然坚定:“宝贝们,等娘回来。”
随后,她翻身上马,高举佩剑,大声喝道:“出发!”
大军如洪流般滚滚向北,向着漠北的战场进发。马蹄扬起的尘土弥漫在空中,袁鹰的身影在晨曦中渐行渐远,只留下众人在原地默默凝望,心中祈愿她能凯旋而归,续写属于她的英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