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滚回去
作者:星辰晚   大明,开局覆灭辽东女真最新章节     
    郑洛定下了先清除西海海虏的计划。
    可计划是计划,现实是现实,真正执行起来哪有那么容易。
    牧驻在西海的北虏不愿意返回北部草原,而明军又未做好深入西海荡平海虏的军需准备,故而,郑洛便将精力放在招抚番部上。
    甘肃巡抚李廷仪,带人修缮边墙。
    甘肃总兵张臣,淘汰老弱,招募青壮,操练兵马。
    陕西巡抚赵可怀,深入基层,侦查虏寇潜藏在汉地的谍报人员。
    三边总督魏学曾,则亲自去了宁夏,弹压一意想要借道甘肃前往西海的卜失兔。
    宁夏边墙外,河套之地。
    三边总督魏学曾亲自披甲乘马,带领宁夏镇边军以及部分延绥镇边军,准备逼退卜失兔。
    明朝边地的总督和巡抚,除极个别之外,都是知兵的。不然,朝廷也不会将他们调任边地任职。
    比如指挥湟中三捷的田乐,就是因有边才而被升任陕西按察使,而后升任甘肃巡抚。
    明朝培养军事型文官,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兵备道。
    先授为正五品的兵备佥事。
    再升从四品的兵备参议。
    再升正四品的兵备副使。
    再升从三品的兵备参政。
    再升正三品的兵备按察使。
    再升从二品的兵备布政使。
    这一套下来,最起码十年的时间就出去了。
    就算是一个白白净净的读书人,在军队中混了十几年,早就和当兵的一样了。
    实际中,自正四品的兵备副使始,下一步,就有资格晋升巡抚了,但很少。
    不要一提明朝以文驭武就如何如何,明朝以文驭武和宋朝不一样,明朝是真正存在大量知兵文官的。
    明朝的兵备道制度,对明朝的军事体系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
    如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中,杜松、刘綎战死,马林败退至开原。
    马林是败退,在前番交战之中,除了马林的两个儿子战死之外,开原兵备佥事潘宗颜也是战死的。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军攻打宁武关,总兵周遇吉战死,这个大家都很熟悉。
    随周遇吉一同战死的,还有宁武兵备副使王孕懋。
    在王孕懋战死,他的家人听到消息后,全家自缢殉国。
    还有代替熊廷弼经略辽东、被认为不擅军事的袁应泰,那也是亲自带兵硬冲八旗兵的人。
    明朝的知兵文官,不全是袁崇焕那种人。
    而且,明代尚武之风很重,很重,很重。
    不要刻板印象,认为读书人都是白白净净、弱不禁风的。明末的时候,有大量生员参与守城,而且战死的比比皆是,甚至这些读书人能和清军打肉搏战。
    在明末乱世之下,很多县城,都是靠这些读书人振臂一呼,组织城防。
    明朝的军队,基本上都在边境,内地太平地区,军队很少,县城中就更少了。这些县城中的城防,除了民兵、衙役之外,就是靠城中的读书人。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卢象升,他是南直隶常州府人,正儿八经都江南书生,可谁敢说卢象升手上没功夫?
    明朝的尚武之风很重,但个人的勇武在国家局势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南明时有大量的读书人战死,可依旧未能挽回颓废的时局。
    明朝的文官和文人,不全都是头太痒、水太凉,他们中是存在着真正文武双全、通晓军事且忧国忧民之人。
    三边总督魏学曾,就是知兵的文官,他之前还担任过辽东巡抚。
    魏学曾本人,是主战派,若不是为了大局考虑,他都懒得和卜失兔废话,直接派兵就打过去就完了。
    反正都是胡虏,杀一个少一个,杀两个少两个,越少越好。
    跟在魏学曾身边的,是宁夏总兵李如松。
    明军保持阵型缓缓向前推进。
    因为魏学曾提早派人通知过卜失兔,对方也得知了消息。
    在明军缓缓推进过程中,对方有一骑飞驰而来。
    “我是奉命来来传递消息的。”这虏兵生怕明军把他当成敌人射杀,离的很远就开始喊,而且喊的是汉话。
    这虏兵靠近后,勒马停下,冲着魏学曾抱拳行礼,“小人……”
    话还未说完,就有一支利箭擦着这虏兵飞过。
    这虏兵受惊,摔下马来。
    有一明军将领厉声喝斥,“大胆!”
    “在部堂大人面前还敢拒马回话,念而乃化外之人,暂不与你计较。这一箭就当是给你提个醒了,再有下次,定斩不饶!”
    这虏兵心生恐惧,“是是是,小人不知礼数,冲撞了部堂大人,还请部堂大人恕罪。”
    魏学曾微微摆手,“免了。”
    “卜失兔呢?”
    “回禀部堂大人,我家都督就在前方等候,特意让小人来迎接部堂大人。”
    卜失兔的爷爷扯力克被明朝封为顺义王,卜失兔本人被封为都督佥事,反正都是羁縻统治的手段,只给官职不给钱,明朝也乐得大方。
    所以,这个虏兵称呼卜失兔为都督。
    刚刚那个明军将领又喝斥道:“你算什么东西,也敢替卜失兔前来迎接。”
    “滚回去,让卜失兔亲自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