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北周
作者:第二艺术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最新章节     
    刘备如同看到不可描述的恶心事物,一脸鄙夷道:
    “父子通妾,兄弟通妻,侄女、嫂嫂,乃至庶母都被奸污。
    短短二十余年的王朝,历经的帝王大多非人,也根本不把其他人当人看,这禽兽王朝当真名副其实。”
    诸葛亮说道:
    “如若全都属实,那北齐灭亡就是上合天意,下顺应人心的喜事。
    不过历来的朝代更迭和国与国之间的吞并,通常都会不遗余力地贬低敌对王朝与君王,以宣示灭亡其国合乎天下人心。
    上苍陈述历史时,也数次用“此段历史存疑”或“此段历史不合逻辑”等方式提醒我等,史书只有胜者才有资格书写与篡改。
    言外之意,哪怕是上苍陈述出来的历史也会存疑,未必就真的是历史真相。
    真正值得相信的,应该是经过多方史料加以佐证,以及有实物、遗迹、造成的后续影响可以考证的重大历史事件。
    诸如王朝更迭、影响王朝存亡的政策等等。
    这些重大历史事件难以篡改,也需要合乎其中的前因后果才能让后世之人相信。
    不过上苍既然如此陈述了这段历史,至少这段历史是有足够可信的依据的。”
    ……
    嬴政:“又是一个因为皇帝一人的胡作非为导致国家灭亡。
    限制皇权根本不能指望皇帝自己,靠儒家的仁德思想也很难约束有绝对权力的帝王。
    南梁的三省制度或许可以借鉴。
    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严审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
    皇帝想要发布诏令,就需要经得三省官员一致认同,似乎可以一定程度限制皇权肆意妄为,还可多加核准诏令会否危害天下。
    可惜南梁亡于分封藩王,否则朕倒是真想看看三省制究竟是维系了王朝始终稳固,还是助长了臣子专权,导致朝廷始终处于争权夺利。”
    ……
    北齐实际意义上的亡国之君高纬,看着天幕播放北齐将会亡国的历史根本无法接受,更无法接受自己将会被处死,以至于对着朝臣和一众妃子美人发疯怒吼。
    他怪罪朝臣们全都是奸佞,只顾贪污敛财,祸乱国家。
    又怪罪后宫一众美人们只会争宠,以色误他。
    更埋怨在他之前的齐国先皇们无一人是贤君,留下一个被他们百般糟践之后,远远落后于周国的国家,被灭国是必然根本不能怪他。
    高纬怨天怨地,可就是不愿承认北齐灭亡他也出了大力。
    而这样的皇帝,即便有天幕预告了未来,北齐也注定无法逃脱被灭亡的命运……
    【与北齐相对的北周方面。
    就主导国家命运的皇帝而言,北周皇帝比北齐皇帝正常了不知多少倍。
    哪怕北周后期也有宇文赟(yun)这样贪图享乐且昏庸的帝王,但就数量和“质量”上,跟北齐的禽兽皇帝远远无法相比。
    而要论贤明,尤其是北周第三位皇帝宇文邕。
    哪怕北周皇权被权臣宇文护架空,宇文邕也未曾甘愿成为安心享乐的傀儡皇帝。
    其用极强的心性表面放弃尊严,尊俸宇文护,为自己争取韬光养晦积攒力量的机会。
    在赌上性命成功铲除权臣宇文护后,宇文邕励精图治,大力整顿吏治,打击贪污腐败,使得政治清明。
    同时积极推行均田制,促进农业生产,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为了征讨北齐,又致力于发展国家军事。
    重要的功绩是完成了府兵制改革。
    府兵制即士兵平时务农,农闲时由国家统一进行军事训练,士兵服役期间免除赋税徭役,战时出征,实现了兵农合一。
    府兵制出现之前,征兵制和募兵制为国家军制主流。
    征兵制为按户籍征发士兵的制度,规定男子达到一定年龄后,必须按照国家军事需要进入军队进行作战。
    征兵制下,士兵通常是在国家需要兵员时才会大量临时征召入伍,训练时间相对较短。
    在战争时期,可能匆匆进行一些简单的军事训练后就被派上战场,导致士兵的军事技能和战斗素养不够高,难以与长期接受系统训练的敌军相抗衡。
    而募兵制,是由国家稳定提供军饷、军械和福利待遇。
    这些兵员作为职业军人长期进行标准化军事训练,战斗能力强,长期相处下士兵彼此之间关系紧密。
    遇到战事能以更少的人数爆发出更强的作战能力,轻易不会败给缺乏训练且与己方人数差距不大的军队。
    但是募兵制极度依赖国家供给军饷,会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且募兵制下,国家能够维持的精锐部队不多,在军队人数方面会明显不如征兵制和府兵制。
    而府兵制则结合了征兵制和募兵制的优点。
    士兵农忙时务农可以节省军费开支。
    农闲时则进行规模化训练,保持军队战斗能力。
    既可以让军队大量的年轻劳动力维持生产生活,避免大量农田撂荒,节省国家开支,降低百姓纳税负担。
    又可以保持足够数量和有战斗力的军队。
    当然它的缺点也是明显的。
    忙时务农,闲时训练,这种训练模式使得他们的训练时间不充足、不连续,难以达到专业军人的训练水平。
    并且府兵的选拔并非完全基于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战斗能力,而是按照一定的户籍制度和家庭壮丁人数比例来抽调。
    这就导致府兵队伍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身体素质较差、不适合从军的人也被征入府兵,影响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而且要想维持足够数量的兵力,国家可能还会要求府兵在战时自带部分粮食。
    军械、马匹等军事装备也需要自行置办。
    而且府兵制在大部分时期是没有常规意义上的军饷的。
    这便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府兵从军打仗的积极性,只有配合足够高质量的军功制,才能保持军队作战意愿。
    另外农忙时府兵分散在各地,如果敌军趁着农忙时开启全面战争,府兵则需要更多时间从各地紧急集结并调动士兵抵达战场。
    这在战略上就天然处于被动。
    不过府兵制在南北朝时期的优点仍然是突出的,从南北朝不同国家不同军制的作战结果也能印证这一点。
    北周在公元575年和576年两次伐齐,并成功在577吞并北齐统一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