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发枪使用燧石和击锤代替了火绳。
击锤上夹有燧石,扣动扳机时,击锤在弹簧的带动下快速敲击,使燧石与药池旁的铁砧撞击产生火星,进而引燃发射药。
将击锤扳回卡扣位置,弹簧重新蓄力便可等待下一次激发。
这种点火方式摆脱了火绳枪对火绳的依赖,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也能正常使用,而且准备射击的时间更短,熟练的士兵每分钟能进行2至3次射击。
同时取消了频繁调整火绳位置,射击效率提高,梯队射击的队次减少。
同样的枪手数量下,燧发枪比火绳枪有更高的火力密度。
最早期的定装弹,也就是纸壳弹在不久后诞生出来。
将定量的火药和弹丸用纸张包裹起来,纸张一般是比较厚且坚韧的,像羊皮纸等材料就比较常用。
包裹时,先把火药放在中间,弹丸在火药的一端,然后将纸张紧密地卷起来,形成类似一个长筒的形状。
纸壳弹还带有一个小尾巴,这个小尾巴是由纸张延伸出来的,里面装有引火药。
这个小尾巴可以减少发射药室的暴露空间,使得气密性提高,射程增加。
在装填弹药时,士兵直接将纸壳弹从枪口装入枪管。
对于前装枪来说,原本需要分别添加火药和弹丸的复杂过程,通过使用纸壳弹得到简化,节省了装填时间,提高了射击效率。
同时纸壳弹内的火药量是预先确定好的,减少了因火药量过多或过少而导致的枪械炸膛或威力不足等问题。
保证了每次射击时火药量相对稳定,从而使枪械的射程、威力等性能也更加稳定。
射击的准备步骤减少,射击效率进一步提高。
这一时期的枪管膛线也诞生了出来。
人们发现子弹被膛线赋予旋转的动力时,在飞行过程中能保持较为稳定的飞行姿态。
这使得膛线枪的射击精度大大提高,有效射程也相应增加。
枪管的膛线制作和上文提到的炮管膛线相似。
拉刻膛线的刀具形状和膛线的形状相匹配。
在枪管毛坯固定好后,通过机械装置使刀具沿着枪管的轴向前进,同时绕着枪管的中心轴做螺旋运动,刀具就会在枪管内部一点一点切削出膛线。
这一步骤人工进行也可以,只是精度不好把控。
具备膛线和纸壳弹以后的燧发枪,有效射击距离相较此前增加至两百到三百米。
虽然燧发枪的射击距离上限不止三百米,但仅靠肉眼瞄准已难以看清更远处的敌人,且子弹也会开始严重下坠,射击精度已不足以算作有效射击。
继燧发枪之后的下一代重大发明,并不是枪械,而是子弹底火。
在成熟可靠的化学底火出现之前,燧石虽然也能作为发火装置,可具有偶然性。
燧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因为硬度高,不易变形。
当受到足够外力撞击或摩擦时,晶体之间的化学键会发生断裂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足够的热量变成火星。
受燧石品质、晶体结构、以及湿度影响,并非每一次撞击和摩擦都能保证成功发火。
就像燧石打火机,就算燧石纯度足够也不能保证每一次点火成功。
于是人们开始不断寻找更好的替代品。
但是自然界中无法再找到比燧石更可靠的发火物质,枪械的根本性进步陷入了漫长的停滞。
直到距离燧发枪诞生的两百多年后,人们用化学合成出了一种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物质,雷酸汞。
人们在长期对火药的开发中,企图通过提纯硝石和硫磺,以增加火药的威力。
在这过程中无意发现,燃烧后的硫磺所产生的有毒烟雾会被水吸收。
当水吸收的二氧化硫足够多,与氧气接触的时间足够长以后,水便拥有了剧烈的腐蚀性,这便是硫酸。
后来人们又将硫酸和硝石混合在一起加热,又会都到另一种有毒气体,该气体通过冷凝变成液体后,便成了硝酸。
当人们利用化学不断创造新物质,并用这些新物质达成各种作用而兴奋时,某位化学家尝试将硝酸与汞混合在了一起。
再将这一混合液体与酒精混合后,便产生了一种固体结晶。
该结晶对撞击和摩擦非常敏感,极容易发生爆炸,这便是雷酸汞。
雷酸汞只需要极小剂量的爆炸,就能成功引爆火药,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优良发火物质就此诞生。
并很快将之应用到了定装弹药上。
由发火砧和少量雷酸汞作为底火。
发火砧是一个坚硬的小金属块,位于底火底部,用于在击针撞击时提供支撑,压迫雷酸汞发生爆炸,并起到防止弹药泄露的作用。
由铜制金属作为子弹外壳。
子弹中部为发射药。
前端为弹头。
弹头被弹壳紧固住,防止脱落。
当得到弹簧施加力量的撞针撞击底火时,底火发生微弱爆炸引爆发射药,发射药在密封优良的环境中激发出最大推力,将弹头炸出枪膛。
因为激发过程完全在密封环境中进行,所以此时的常规枪械已经能将子弹射出上千米外。
不过因为子弹下坠和瞄准原因,步枪的有效射程依然在四百米左右。
要是提高整体枪管的强度,增加发射药,并延长枪管长度,便能再延长子弹的射程。
如此形制的子弹一直被沿用到了后世的今天。
优良的定装弹药出现以后,枪械的连续发射便不再只是设想。
率先实现这一理想的,是栓动步枪。
(天幕以较为出名的毛瑟98k作为演示参考。)
栓动步枪增加了枪机栓、弹仓,以及撞针。
枪机栓是该枪械的核心部件。
其构造较为复杂,主体包括有:栓头、栓身、闭锁凸笋、开锁斜面、抽壳钩、抛壳挺,以及拉柄。
第一步向上拨动枪栓并往后拉。
这时的撞针会跟着向后,并拉动弹簧蓄力。
再往前推动枪栓,栓头便会推动弹仓内的子弹向前进入枪膛,枪栓再往下拨,
枪栓的闭锁凸笋会与膛管锁定,将子弹牢牢固定住。
而后面的撞针会因为与扳机联动的螺栓卡住,撞针便于扳机、弹簧一起进入了待激发状态。
扣动扳机,撞针被弹簧带动撞击底火,子弹被激发出去。
弹壳因为被凸笋和枪栓锁定,保持在原处。
这时再将枪栓上拨,子弹的尾部底槽就会被枪栓的抽壳钩抓住。
往后拉动枪栓,枪机侧方的挡块就会在压缩簧片的压力下将弹壳弹出。
同时没了枪栓阻挡,弹仓下方的弹簧就会推动下一枚子弹向上就位等待上膛。
如此再重复拉栓上弹动作,就能完成下一步开火准备。
这样的栓动步枪可在十数秒内进行多次射击。
(毛瑟98k弹仓装弹量为五发。)
枪击完毕后重新装弹也较为快速。
借助事先准备好的桥夹可在数秒内完成装弹。
一发一发子弹压填也可在十余秒内完成装弹。
栓动步枪出现以后,凭借其碾压冷兵器和简陋燧发枪的优势,快速成为了战场上士兵们的标配。
无需士兵多么强壮,无需经过太多训练,只需经过短时间的培训,甚至只要看过几遍演示,就能让普通百姓立即成为能够杀敌的战士。
世界因为火器的进步,在这一时期分别迎来了两次惊天动地的大战。
历史分别称之为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直接因为战争导致的伤亡分别为:
一战3000余万人;二战9000余万人。
其中华夏因二战(即抗日战争)导致的伤亡人数为3500万。
华夏的历史也从公元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在这段时期内经历了严重衰落和无数屈辱。
这段充满华夏人血泪的屈辱史,也被称为百年屈辱史。
而二战之所以对中国造成如此严重的伤害,也正是因为这段长达百年的衰落给了倭寇入侵的机会。
华夏作为发明火药的文明,却成为了受火药伤害最惨重的国家。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满人对华夏的统治,以及为了防止汉人颠覆统治而对火器采取的封锁策略。
而满人,即明朝时期的建州女真族,也曾被明朝蔑称为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