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知行合一,王阳明
作者:第二艺术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最新章节     
    【但是后期的朱佑憆迷信道教和佛教,企图扭转历代先皇短命的命运,延长自己的寿命。
    大兴土木为武当山妆造神像,修造寺观,耗费大量钱财,致使国库亏空,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
    精力分散之下,使得宦官逐渐掌握大权,一些奸佞重现朝堂。
    尤其是宦官李广,他以道家之术蛊惑皇帝,诱导其沉迷于斋醮等迷信活动。
    他还利用皇帝的信任,大肆收受贿赂,干预朝廷官员的任免,致使朝廷乌烟瘴气。
    后来,李广因事触怒太后畏罪自杀 。
    李广死后,朱佑樘派人去其家中搜查,发现了李广受贿的账本上记录了众多文武官员的行贿之事。
    这一事件极大触动了朱佑樘,进而开始自我反省,重新振作开启了第二次勤政时期。
    大力整顿朝纲,驱除奸佞,提拔贤臣,弥补宦官专权造成的影响。
    但是因为身体每况愈下,高强度的工作又进一步拖垮了他的身体,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历代先皇短命的命运,于公元1505年病逝,年仅三十六岁。
    其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
    朱厚照在历史上的争议不小。
    十五岁继位的他生活荒唐,沉迷于声色犬马,朝政全都交予宦官处理,导致刘瑾等“八虎”(八个掌权大太监)专权,朝堂混乱不堪日益腐败,朝廷内部矛盾加剧。
    朱厚照则一心只顾无度荒淫,还大规模修建豹房。
    豹房最初是圈养奇珍异兽的地方,不乏有豹子和猛虎这类猛兽,后来朱厚照在此沉溺于玩乐,让太监和宫女扮成百姓,甚至设立模仿民间建造店铺、怡红院,众多美女、乐伎、舞姬供其享乐 。
    《明武宗实录》甚至记载他夜闯百姓家中强抢民女。
    其侍臣会搜掠良家妇女以充豹房,有时可达十车之多,甚至还包括幼女。
    如此无道昏君,便是在中国古代昏君排行榜上,他朱厚照怕是都能排得上号。
    与他的正德年号根本就沾不上边。
    但是朱厚照又曾亲自指挥大军,在应州与鞑靼五万大军作战取得大胜,使明朝北方边境得以安宁。
    正所谓昏君显忠臣,在昏君统治时期往往更能凸显忠臣的品质。
    朱厚照时期诞生了一位堪称中国最后一位圣人——王阳明。
    王阳明原名守仁,号阳明。
    他早年遍读经典、游历四方,虽然仕途坎坷,多次遭贬困境,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看到了苍生疾苦,更坚定了自己的志向。
    公元1516年至1518年,王阳明奉命到赣南剿匪。
    当时该地区匪患严重,持续三十多年始终不绝,王阳明一方面彻查通匪军官,镇压贼寇,从根本上打击官匪勾结;另一方面推行保甲制度,加强地方治安管理,仅用几个月就平定了匪乱。
    公元1519年,宁王之乱爆发时,王阳明不顾个人安危,在没有得到朝廷正式诏令的情况下,果断起兵平叛,仅用三十多天就生擒宁王。
    公元1527年,王阳明前往广西征讨思恩田州以及断藤峡八寨的叛徒。
    他采取招安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式,很快平定了叛乱,还在当地兴办私学,加强教育,从根本上遏制百姓由民变匪的问题。
    一生建立诸多军功,且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国家诸多弊病的王阳明,可见其对国家和百姓的赤诚之心。
    可就是这样的忠臣,只因直言批评朱厚照的错误,便被廷杖四十后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正因为这些磨难和世道的败坏,他日夜思考为人在世最根本的至理。
    在某天宁静的夜里,他忽然顿悟,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即天理不在外物,而在人心。
    由此提出了王阳明自己对人生在世所谓追求的践行方式“致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道德与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
    致良知,旨在人们即需要学习来明辨是非善恶,挖掘和澄清自己内心的良知。
    亦要在面对各种事务和情境时,不断地去发现自己内心的良知,并且把这种良知运用到实际行为中。
    知行合一则是对致良知的进一步诠释。
    每一个人在生活与社会经历中,都会在心中形成自己的一套良知。
    比如你知道孝顺父母是应该的;面对恶行时不能容忍理应挺身而出是应该的;国家危亡的背后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承受的严重后果时,该不该在自身安危与心中良知做出抉择。
    这些都是具有基本良知的世人都知道的,这便是“知”。
    而做与不做,便是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而不付诸行动的俗人与圣人的根本区别,这便是“行”。
    知行合一便是实现心中道德追求的最基本方法。
    如果以良知结合中国历代以来对为人的评价,或许还可再做些许细分。
    如明明有良知却不做,可称之为俗人;有良知,也会行良知,但也有对自身利弊和安危的思考会量力而行,则可称之为君子。
    而所谓“君子不救,圣人当仁不让”,只此一句便可诠释何谓圣人。
    最后便是连良知都没有的人,或者有良知却反其道而行的人,则可称之为昏,就像朱厚照这样的。
    这场影响了王阳明一生的思考,被称之为“龙场悟道”。
    王阳明还就此创立了心学,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学说传播给更多人生迷茫的人。
    简易朴实的理论也便于实际践行。
    阳明心学不仅在当时为众多世人指明了人生追求,更影响了后世中国人在思想上的深远思考,甚至传播到海外国家,连日本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身上都常常带着“一生低首拜阳明”的印章。
    在人类这个整体中,不分种族,不分老幼,不分性别,都能理解并实践王阳明的良知之学。
    王阳明也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了自己的思想,就像他十二岁时就曾说过:“读书做圣人是人生的第一等事”,也像他的名字一样,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