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囏,
周懿王
(约前937—前892年),
姬姓,名囏(jian),
周共王姬繄扈(yi hu)之子,
西周第七位君主。
周懿王生性懦弱,
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
国势不断衰落,
由于西戎屡次进攻,
他被迫将都城迁往犬丘。
《太平御览》
引《史记》:
“懿王在位二十五年”。
继承王位周懿王姬囏
(囏又作艰、坚),
是周穆王姬满之孙,
周共王姬繄扈之子,
约生于周穆王四十年
(前937年)。
周共王在位时,
将姬囏立为太子。
周共王二十三年
(前900年),
共王薨,
太子姬囏继位,
是为周懿王。
周懿王继位后日趋腐败,
国势衰落。
周懿王元年,
严允侵犯西周,
国人深受其苦,
作诗讽刺周懿王治国无能。
周懿王七年,
西戎侵略周境,
一度兵临宗周镐京。
周懿王十三年,
北方翟人侵略岐周。
成康昭穆时期,
边境戎狄一直被压制,
而周懿王即位后,
他们不断侵犯西周,
甚至数次抵达京畿所在,
证明此时西周国力衰落的很厉害。
周懿王七年二月,
朝廷任命益公牧统辖
百事僚(天尹之职)。
在任命辞中说:
官僚骄横淫奢,
不顾先王制定的律令乱行暴虐,
残害小民,
结果引起小民反抗,
危及己身,
都是咎由自取。
严令益公牧要按先王政令办事,
明察确断,
以律量刑。
这既证明周懿王有整顿朝纲之心,
也证明了当时政治混乱的局面。
而从事后的发展来看,
周懿王并未能扭转颓势。
周懿王二十一年,
虢公奉懿王命率领周师北伐犬戎,
结果大败而归。
《走簋》、《卫簋》、
《免尊》、《师毛父簋》、
《师奎父鼎》、《豆闭簋》、
《辅师嫠簋》、《扬簋》、
《免簋》等彝器铭文表明,
周昭王、周穆王时期的册命制度,其
主要标志是在任命、赏赐的过程中
出现了导引受命者的佑者
和宣读册命的史官。
册命制度进一步完善,
是在任命、赏赐的过程中
有朝觐周王的礼仪:
“立中廷,北向”。
要特别指出的是
“立中廷,北向”
并不是简单地立于
庭院中央面向北方,
它实际上是接受册命之前
朝觐周王的两种礼仪的名称,
相当于文章的标题。
“立中廷”可能是受命者
在佑者导引下到达
接受册命的位置的礼仪,
而“北向”则可能是受命者到达
接受册命的位置后,
对周王行拜见之礼的礼仪,
这些可以从《望簋》、
《盠方彝》、《救簋盖》
《利鼎》《师虎簋》等
彝器铭文中可以看出。
而周懿王时期的
《师□鼎》和《訇簋》
铭文都只记载了册命的内容,
却没有像前代那样
对整个册命过程进行描述,
昭穆时期宣读册命的史官
在册命过程中消失了身影。
特别是《訇簋》中具体提到了
诸侯进宫接受册命:
“王在射日宫,旦,王格,
益公入佑訇。”
过程却没有只言片语。
这表明,
在册命过程中
朝觐周王的礼仪,
显然引起了元老大臣们的不满,
加剧了周王室与
诸侯大臣之间的矛盾。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一些旧有的礼仪和制度被打破,
不再呼史官宣读册命。
不仅如此,
从□簋盖、同簋等
铭文中直接用“命”
这个词能够看出,
册命程中宣读册命的人
改为周懿王本人。
由此可见,
周王至高无上的光环
这时已经开始消退。
《史记·周本纪》载:
“懿王之时,
王室遂衰”,
至于具体衰落到
什么程度却语焉不详。
这些彝器铭文正好
可以补充史料的不足,
从侧面证明
周懿王时
王权不振的情况。
虽然周懿王治国能力欠佳,
不过还是在一定程度上
有效控制着周王朝的政权。
周懿王九年九月,
懿王命益公征眉国。
益公获胜,
归京向懿王报捷,
并报告眉国酋长敖
即将前来朝拜周王。
同一年,
周懿王委命
吕服余接替备仲,
统辖周六师,
赐六师将服;
命申承其祖大祝之职,
管辖丰人兼九戏祝。
周室顺利迁都
也证明了这一点。
周懿王七年
(前893年)冬,
西周遭遇特大自然灾害,
暴雨和冰雹袭击王都槐里,
有许多家畜和家禽被冰雹打死,
继而寒流猛增,
天气奇冷,
连嘉陵江和汉水都封冻。
有的人来不及防寒,
竟被活活冻死。
周懿王将国都
从镐京迁往新都犬丘,
没想到的是
在新都依然诸事不顺,
出兵远征犬戎
被打得狼狈而归,
民生怨恨。
紧接着降临罕见的天灾,
王都附近一片狼籍。
他感到十分恐惧,
认为是上天在惩罚他,
终日担心天神会来索取性命,
疑神疑鬼,
寝食俱废。
周懿王八年
(前892年)春,
周懿王去世,
终年约四十六岁,
谥号懿王,
葬于毕原。
史书上说
“温柔贤善曰懿”,
故谥号周懿王。
周懿王死后,
其叔父姬辟方继位,
是为周孝王。
周懿王二年
(前898年),
北方的狄人严狁
入侵西周的发祥地宗周,
疯狂抢劫周人的财物,
还杀死许多西周百姓。
边关守军出击,
反而被严狁军队击败,
敌军乘胜追杀周军,
一直攻至岐山。
岐山离王都镐京
距离不足二百千米,
岐山的安危
直接影响着镐京。
岐山守军一面坚守关隘,
一面接连向朝廷告急。
周懿王姬囏
急忙挑选国中精兵,
同时征调各诸侯国军队
联合出兵,
北征严狁,
保卫岐山。
周懿王命虢公
统帅六师讨伐严狁,
大军进至凤翔一带,
与严狁军相遇,
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
经过数日交战,
严狁军被击败,
逃归本国。
周军在后追杀,
迫使严狁人
一直逃往太行山。
迁都槐里史书记载,
周懿王三年(前897年),
出现了“天再旦”的天文现象,
即在一天之内,
接连出现两次天亮。
周懿王总觉得
国都镐京对他不利。
经过反复思考,
他决定将国都迁往他处。
周懿王亲自选定
新都为镐京西北的犬丘,
认为此地处于周人的祖源
岐周与宗周镐京之间,
是最佳的建都之处,
下令在全国征调工匠,
采办建筑材料,
择日开工营建新都。
周懿王四年(前896年)秋,
犬丘的宫殿还没有完全建造好,
周懿王就迫不及待地下令迁都,
“天再旦”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心头,
他感觉多呆一天就多一分危险。
在他的催促下,
大臣们只好跟着他一起迁往新都。
迁都后,
周懿王将新都命名为槐里。
周懿王六年(前894年),
由于多次遭受外敌入侵,
周懿王感觉到军队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强大的军队
既不能约束国内的诸侯,
也无法抵御强大的外患。
于是下令加大国防建设的投资,
征招国中青壮年参军入伍。
他任命虢公为主管军队的最高领导,
扩大军队编制,
加强军事训练。
位于周王朝西方的
犬戎长期和周朝不睦,
周穆王时曾经两次征讨,
随着周王朝国力的衰退,
来自西北方的威胁再次严峻起来。
周军强大以后,
周懿王亲自检阅这支威武之师,
产生了征讨四方称霸天下的野心。
周懿王六年(前894年)秋,
懿王命虢公率师北伐犬戎,
结果大败而归。
征伐犬戎的失败,
唤醒了周懿王对外扩张的梦想,
也打消他称霸天下的野心。
周懿王在位期间,
周朝开始走上衰微之路,
京畿之地数次遭到戎狄侵略,
以至于《史记》记载:
“懿王之时,
王室遂衰,
诗人作刺。”
但周懿王不思进取,
而是采取退避的消极态度,
简单的以迁都作为挽救国运的手段,
进一步打击了周王朝统治阶级,
使其相关利益和
尊严都受到了严重损害,
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懿王之世,
兴居无节,
号令不时,
挈壶氏不能共其职,
诸侯于是携德”。
而这也为他死后
周孝王夺取王位准备了条件。
史籍记载
《竹书纪年》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