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编户与赋税
作者:今天有猫了吗   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最新章节     
    【而西汉的赋税制度,同样也承袭了一部分秦朝的制度,此外,还有一些新创立的赋税种类。】
    【首先,是田租,这可以说是贯穿整个封建王朝的必备税种。】
    【汉朝初期,鉴于连年战火导致的满目疮痍,刘邦等决定轻徭薄赋,而田租正是要减轻的赋税。】
    【与秦朝不同,汉朝规定田租“十五税一”,其后到了汉景帝时期,又改到了“三十税一”,其后一直没有再调整过。】
    【整体来看,从法律定制上来讲,汉朝的田租是较为轻省的。】
    【但是另一方面,在田租的实际实践方面,还需要看当时的皇帝本人性情能力、皇帝对朝廷和地方的掌控能力。】
    【如汉初的文帝时期,虽然定制是三十税一,但是皇帝时常宣布减免田租,从实际上变成了三十税一或者不收田租;但是到了西汉后期,皇帝水平下降、或是对百姓再没有了体恤之心、或是对天下局势认识不足、或是对朝廷和地方管控能力下降,导致百姓实际缴纳的田租并不是三十税一。】
    【——当然,法理上大家还是三十税一,只不过会用其他的名义多收而已。】
    百姓们虽然被后续的一些情况打击到了,但是田租的法理税率的降低,还是让他们感觉到了动力。
    ——虽然确实会存在各种乱收的情况,但是至少,在理论上,田租就是降低到了三十税一啊!
    实际情况当然和名义不一样,但是有没有名义,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若是连一个名义都没有,那才是真正的没有指望。
    这个道理,凡是成人的、摸爬滚打过的百姓,都能够明白,虽然他们未必能够说得出来。
    哪怕是村里面,或者乡、县之中,你有没有站住理,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若是这件事情能够得到处理,你还占着理的话,那处理的速度就会变得更快、你得到的实际好处也会更多、你的名声也会更好。
    而若是事情得不到处理,但是你到底还占着个理,那至少至少,也还能落得个名声。
    名声这种东西,好处可是多多的——虽然需要经过一个变现的过程,但只要能够变现,那么就能得到不少东西。
    至于说像是田租三十税一这种朝廷大事……有了这个条例在那里,至少起义的话,都是有充分正当理由的。
    -
    朝中,则有人注意到了另外的问题:“贯穿封建王朝的税种?”
    他们已经明白,这个“封建王朝”,指的就是他们。但是这句话话里话外的意思,难道是说这个东西所处的时期没有田租了?
    怎么可能?!
    太荒谬了!
    一个朝廷若是没有田租这一项收入,这样巨大的缺口该如何填补?
    【第二个部分,就是户赋,按户缴纳,每户每年五月份缴纳十六钱。】
    【第三个部分,是刍藁——一石刍折合十五钱,而一石藁则折合五钱,总计二十钱。】
    【以上,是汉朝与秦朝比较一致的赋税种类,而接下来的一点,就是由汉朝自行创造的一种赋税:口赋。】
    【口赋,俗称人头税,在汉朝的时候分为两种:针对成丁的赋钱,即成丁税;针对儿童的口钱,也就是儿童税。】
    【之所以这部分税收是汉朝所创,是因为其施行的时间是在汉太祖四年。】
    讲到这里,不同时空之中,一部分深深瞧不上那些“贱民”的世家官宦或者子弟,便露出了心领神会的笑容。
    在游船上,一群公子哥原本打算在大好夜色之中享受一下美景,却猝不及防这个东西亮了起来;但即便如此,他们也还是能够从中找到让自己开怀的乐子。
    一人斜倚着,把玩着酒盏笑道:“那些蝼蚁以为不收他们田租,就是什么天大的好事儿,是他们获胜了,也着实可笑。”
    另一年纪稍长一些的人也笑了,话语却着实圆融:“这是因为他们不识圣人之言,不通道理罢了。正因如此,才更不能少了我们这样的人去帮助他们。”
    “再者,为国效力,乃是理所应当之事。他们不能出仕,既如此,缴纳赋税服役又有何不妥之处呢?他们只是不明白这个道理罢了。”
    为国效力,这是每一个隶属于国朝的百姓都应当尽的义务。
    所以,让他们缴纳赋税,让他们去服徭役,简直是再正确不过了。
    ——而现在,若是有百姓不愿意这么做,还想要做那等反贼之事,那就是因为他们不通道理啊!
    “张兄说得对,教化他们,让他们懂礼明理,也算是我们的责任。”一旁的人笑眯眯道,“我们既然享有如此富贵,那自然也应当承担起这样的责任,才算是不负家国。”
    【而讲到人头税,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汉朝较之秦朝有了更进一步发展的“编户齐民”。】
    【众所周知,编户齐民实际上就是指户籍制度,以“户”为单位来管理登记百姓,所有的百姓都是天子的臣民,这便被称作是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这件事情并非是汉朝才开始实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就已经开始了对自己国内的百姓的登记,以便加强对国内人口的掌控,调动人力服兵役、服徭役、收缴赋税、授田等等。】
    【如在秦国时期,商鞅便主持了对国内户籍的大规模编撰活动,不仅登记了每一位百姓,还将每一个百姓的亲属、邻居等都一并记录在册。】
    【在商鞅入秦之前的秦献公,也早已经对秦国内部的户籍进行了一次编撰。】
    【编户齐民,为秦国的大规模动员和作战等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而到了汉朝,刘邦和他的开国功臣们、后来的皇帝们,无不重视对户口的登记问题。】
    【与秦朝相比,汉朝的户籍制度变得更加细致繁琐。】
    【首先是关于户籍的填写方面,要写明所处的县、里、是否有爵位、姓名、年龄,还要写清楚婚姻情况以及相应的原因;若是一些戍边之人,还需要写明肤色、身高等等。】
    【当然,有时候关于自身的家产、子女姓名情况、父母姓名等情况,同样要登记清楚。】
    【在完成登记之后,就要进行下一个步骤了:对人口的控制。】
    【首先,是隔上一段时间,对户籍情况进行复核。复核的方法有两种,可以由当地官员自行选择:一是将百姓聚集到官府,统一核验;二是官吏自行前往乡下进行核验。】
    【其次,是严格限制人员的流动,毕竟,人口就等于税收,怎么能让税收随便跑呢?】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第一个措施就是提高百姓离开当地的难度:百姓需要获得官府的盖章文件,方可出行;第二个措施,就是围堵脱籍的流民、或者视情况引入流民。】
    【第三个措施,就是制定法律和相关惩处。】
    【这又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脱籍者家属的惩罚:若是一户之中有人擅自脱籍流亡,那么家长就需要服三年的苦役,并且罚以大量的罚金,罚金之高昂,有时候甚至会导致倾家荡产;其个人财产全部充公。】
    【但是这个惩罚也并非一成不变,在西汉中后期,惩罚力度不断加大:家族中若是有人脱籍,那么无论族人是否告发,都要受到处罚,脱籍的人要承担的赋税等,还要加倍转移到家族身上。】
    【另一方面就是对任何藏匿或者接待了脱籍之人的人的惩处——是的,即使只是接待一下脱籍之人,也要受到惩处。】
    【说起来,作为开国皇帝的刘邦自己,就有一段流亡的日子,虽然当时他也不是纯粹的平民百姓。但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完美映照。】
    对大部分朝代的百姓而言,离开家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方面,自然就是官府对于人口流动的严格限制,大部分时候说是可以从官府那里获得许可,可是这相当不容易,还多半需要给点好处费;
    另一方面,交通不便,很多时候一旦出城出村,在城外的道路上就堪称是遍布危机——野兽就不说了,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会从哪里冒出来的人。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在于,大家没有地图,没有指南针,还不识字,根本就不认识路啊!
    若是出去了,该往哪里走?
    会死的吧?
    所以,果然还是老老实实呆在家乡,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所以,其实朝廷就算不制定这么严格的要求,我们没事儿也不会离开家乡的。”有人抱怨道,当然,他想要抱怨的真正内容也不是这些,只不过他现在只敢这么说罢了。
    他真正想说的,是——他们这些老百姓,只要还有一条活路,就根本不会自己脱籍,朝廷怎么就不想一想这一点?他们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怎么就不想一想自己的赋税是不是太重了?!
    但是他不敢说,至少不敢这么直白地抱怨出来。
    虽然如此,可旁边有着同样经历的百姓当然也明白他的意思,便道:“所以西汉后期针对脱籍的惩罚才越来越严重啊。”
    他们当然思考了,但是大人物们大约只是觉得,是惩罚太轻了,所以才有人敢于脱籍。
    -
    以上是普通朝代的百姓的想法,而作为两晋时期的百姓……
    “朝廷登记户口有什么用?”我们现在说是百姓,不还是入了世家之中?朝廷对此有什么反应吗?有什么政令吗?
    当然,朝廷也好,世家也罢,都不是好东西!
    -
    面对这个东西的调侃或者嘲讽,刘邦面色分毫不动。
    这算什么?这连他的脸皮最外层都没有破开。
    如果要展开对话,刘邦还可以非常坦然地表示:没错,就是这样!正因为乃公早年的经历,也因为乃公身边这些人早年的经历,乃公才非常确定,让百姓们随便流动、随便脱籍,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乃公可是大汉的皇帝,是老刘家的祖宗了——对于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自然是要悉心维护。
    【当然,在这里,我们还可以顺带一提西汉这些相关政令的实施效果,这与后续的农民起义也能谈得上有一定关系:那就是,效果不大。】
    【不是没有效果,但是法令法令,除了制定的问题之外,还需要执行,还需要被人自愿遵守乃至维护。】
    【在汉朝中前期,这些政令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减少了脱籍之人,较好地控制了人口流动,完成了对人口的掌控。】
    【但是到了后来,当百姓们都将所谓的政令视为废纸一张的时候,当逃亡脱籍之人如过江之鲫源源不绝的时候,这些政令哪怕日益严苛,却也再没有了往日的效用。相反,惩处的严苛,反而推动了更多的人选择流亡。】
    【在西汉中后期,沉重的赋役,当地官员的敲诈勒索,丧失土地背负债务的无望,让不少人选择了脱籍流亡;而官府对于家属的严苛惩处,让剩余的人苦不堪言、生活无望,只能不得不也选择脱籍流亡,甚至是举家逃亡。】
    【这样一来,流亡的人不仅不减少,反而还在不断增加,由此不仅使得天下动荡、治安变差,更是让朝廷获得的税收减少。】
    年老的刘彻望着这样的发展,倒也不算非常意外。
    若是大汉未来真的变成了这样,那也确实是他所推测的可能之一——在他这个皇帝已经下达诏书,宣布了大汉政策方向的转变后,由于地方的糜烂腐败,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便会导致地方胡乱收税的情况的大量出现。
    甚至,在如今的天下,就已经存在了种种的乱象。
    此时此刻,未来某刻,自然会有百姓受不了选择逃亡。
    但是,若是日后的天下真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他还有什么办法吗?
    他已经老了,或许过段时日就要驾崩了。
    他所能够施行的政令,所能够谋划的内容,已经非常有限。为大汉谋划好一个继任之君,以及相关的辅政大臣,已经算是他能做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事情了。
    若是……若是这个东西能够为大汉所用,能够为皇帝所用……
    或者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利用起来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