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第二步
作者:今天有猫了吗   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最新章节     
    赵匡胤点头:“光武帝重视经学,既有倡导教化之心,又有稳固天下之意。”
    当年刘秀称帝统一天下后,戎马未歇,便先新文教,为的正是压制开国将领、平衡朝堂、收回兵权并给出出路。
    退功臣而进文吏,正是对此的最好形容。
    而刘秀为什么这么做,不就是为了让天下能够稳定下来,让皇帝能够掌握真正的权力,让地方上难以分裂出去?
    只不过光武帝的手段较为温和而已,没有像是高皇帝那样直接亮出刀锋,杀他个人头滚滚,鲜血横流。
    光武帝一边给开国功臣们高官厚禄、爵位财富,一边在朝堂上大兴经学,推崇以经学入仕,恰到好处地维持住了平衡,将整个朝廷从先前的战争状态过渡到了治国状态,还剪除了开国军功集团的威胁。
    因此,自己的做法也并非错误之举。
    有唐朝中后期的鲜明案例,有五代十国数不清的鲜血惨案,赵匡胤自然觉得武将们需要压一压、武将的威胁非常大;而既然有一个能够对得起自己的功臣、又能除去潜在威胁的方法,他为什么不用?
    这个方法又不是他独创,而是有了明确的成功案例。
    -
    “大儒确实门下弟子众多,有有高深学问,”一名中年男子道,“要是谁家子弟能得看中拜入门下,即使是最普通的弟子,也能有个好前途。”
    他是县里面的一座酒楼的东家,家中算是吃穿不愁、颇有余财,至少在县里面,就连县令他也能搭得上话,攀攀交情。
    有了这样的条件,他的儿子们也都被他送去读书了。若是能够读出来个功名,秀才或者举人,那他们家就能够就此改换门庭,地位再度提升。
    没错,秀才或者举人,至于进士老爷,男子想都不敢想。
    天底下那么多的读书人,能够得中进士的能有几个?更多的还是挣扎在一次次的科举考试之中。有人说什么“状元也没那么厉害,三年就能出一个”,那纯粹是放屁。
    或者说,那纯粹是站在高高在上的角度来评判状元和其他进士。
    状元确实每三年就能出一个,但是总共算下来,状元能够有几个?与全天下的读书人相比,占比几何?
    不要说是状元了,就是本朝所有的进士数量加起来,和全天下的读书人数量相比,又占比几何?
    或许那些个京城里面高高在上的老爷们不在乎进士,但是对于天底下的绝大部分人而言,对于普通百姓、对于一方大族,进士也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像是他家这样的情况,子弟们都不求得中进士,能够考中举人就是最好;差一点能有个秀才功名,都已经足够称道。
    毕竟考中举人的人,在全天下的读书人之中都不算多。
    他们县里面也还有好几个秀才,考了许多年,至今也没有考中举人;仅有的一名举人,家中也有儿子,但他的儿子至今也还是个秀才,未能中举。
    但若是能够拜入大儒门下……那前路必是一片坦途,说不得就能就此变成官身。
    【想要完成文化的家族化,对于已经成功达成第一步的地主豪强而言,并不困难。】
    【家中已经出了一批通过明经走入仕途的子弟,等到这批子弟在官场中奋斗几年,能够做到一方长官的时候,这个家族的地位和影响力就已经有所不同。】
    【而这些为官的子弟们在这些年间也不会放下书本、停下对经学的研究,经过这么些年,他们对于经学的研究更加深入,且借助官员身份,还能够与其他大儒或者官员进一步结交,彼此启发,便能够使得自身的研究见解愈发深入。】
    【此外,家族中的其余后辈也会继续读书,可能还不在同一个名师门下,这样一来,汇聚百家之长,形成家族的学问。】
    【最终,在有了能够被认可的经学研究水平之后,豪强地主们就开始建设家学,自家的学问只在内部传播,而不对外宣讲,也就是“文化垄断”。】
    【这种文化垄断的家学,通常是专攻某一经典,或者是《易》,或者是《春秋》,或者是《尚书》……他们利用自己的各种资源,物质资源、政治资源、人脉资源等等,将这一经钻研极深,使得家族与这一经牢牢绑定,成为无法分开的共同体。】
    【如此一来,这个家族就可以以此传家,父子相传,世代承袭,也就是所谓的“传父业”,这个家族就是所谓的“经学世家”“累世经学”。】
    【为此,还诞生了一句谚语,出自《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世家大族乃至之后的门阀士族,与庶族们的一大差别就在于门风;但是优美门风的根源,其实在于学术上的不断承袭。】
    【用直白的话来讲,就是读书人嘛,世代读书,代代出名家,又不愁衣食住行,还备受他人尊重,身上自然就有一股和别人不一样的气质。】
    【而古代那种基本全盘文盲的情况,也让这种气质上的差别愈发凸显。】
    不少普通出身的读书人,看着画面中展示出来的内容,纷纷眼睛发红。
    那是什么?那是大量的、数不清的、不是经典便是当世名家所着的书籍!
    那是世家大族的核心财富,更是他们这些读书人日思夜想、夜夜入梦、梦寐以求却根本不可能得到的毕生追求!
    那可是藏书。
    清流文人,不热衷名利,但对于收集各种典籍、研究经义却一向看重;而混迹名利场中,热衷且长于权谋争斗的士人,也不会不在乎这些典籍经义。
    对于后者,他们反而更清楚这些东西能够给自己、给儿孙、给家族带来何等的利益,具有多么大的价值。
    ——若是家中能够因此出现一名士,出现一天下公认的大儒,那自己家族的地位完全可以拔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因此,没有读书人不想要这些世家大族中的藏书。
    而所有出身普通、几乎是被全家全族供养上来的读书人们,则更清楚自己和这样的成果之间,那宛若天堑的遥不可及的距离。
    这是他们即使完成了阶级跨越,从平民百姓到半官身或者官身,他们也难以获得画面中世家大族的财富。
    这需要连续几代人的积累,但是他们的家族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