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是我的终究是我的
作者:笃志   血脉撒满世界最新章节     
    周勃给刘章的兵力并不多,仅仅只是一支规模较小的队伍。
    然而,刘章年轻气盛,意气风发,见到吕产在宫门外徘徊,心中感到十分不快。
    于是,他毅然率领自己的卫队直接冲向吕产的大军。
    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的着名战役,而刘章这次与吕产的战斗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尽管人数处于劣势,但他凭借着出色的指挥能力和一马当先,成功地击败了吕产。
    吕产遭遇惨败后,刘章紧追不舍。惊慌失措的吕产四处逃窜,最终竟躲藏在厕所中。
    刘章毫不留情地追至,用脚猛踢开厕所门。
    此时的吕产吓得浑身发抖,毫无反抗之力。刘章果断出手,一刀下去,吕产的头颅滚落下来。
    吕产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好战分子,但他的死亡方式却颇具讽刺意味。
    就像那些热衷于战争的人一样,一旦战败,往往会死于武器之下。这就如同手持利剑的人,最终也会被剑刃所伤。
    自古以来,凡是有野心的人往往表现得非常勇猛,但勇猛的人并不一定都有野心。
    这一点可以从历史人物刘章和韩信身上得到印证。
    刘章以勇猛着称,同时也怀有强烈的野心。最初,刘章劝说齐王刘襄出兵,其目的就是要铲除吕氏势力,让刘襄登上皇帝宝座。
    如今,吕产已死,吕禄也不再构成威胁,刘章的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刘襄的皇位似乎已成定局。
    陈平和周勃曾许诺将赵王之位给予刘章,刘章也表示同意。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口头上的承诺,双方并没有正式的约定。
    在政治舞台上,形势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刘章与陈平和周勃联手,主要是因为吕氏势力强大,他们担心无法与之抗衡。
    而现在吕氏已被消灭,刘章凭借其勇猛的战功,地位逐渐稳固,他的心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大败吕产之后,刘章意气风发,独立城门之上,身后站满军士,威风凛凛,大有问鼎天下之气势。
    此时的刘章心情愉悦,正在尽情享受胜利带来的喜悦。
    然而,就在这时,刘弘小皇帝派遣使者持节而来,前来犒劳刘章,夸赞他诛灭反贼功劳巨大。
    刘章听了使者的话,心中暗自窃喜,但脸上却露出一副似笑非笑、似怒非怒的表情。
    使者手持符节立于风中,刘章见状,突然心生一计,几乎是下意识地蹬腿远跳,试图抢夺符节。
    使者眼见刘章如猛虎般扑来,气势汹汹,劲风逼人,顿时大惊失色,连忙侧身闪避,并将符节紧紧抱在胸前。
    符节代表着皇帝的权威和尊严,见到符节就如同见到皇帝本人一样。
    而刘章竟然敢公然抢夺符节,这表明他已经不再将皇帝放在眼里。
    刘弘这个孩子长期被困在宫中,对外面的局势变化一无所知,天真地以为刘章真的是忠诚的护卫之臣。
    他没有深入思考过,刘章肆意杀戮敌人,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在消灭吕氏之后,各种势力必定会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格局,就像是一场大规模的洗牌。
    刘弘年纪尚小,又没有自己的势力,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地位。
    他派遣使者手持符节去犒赏军士,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上却是行不通的。
    一个自身难保的小孩子,却摆出皇帝的架子去犒赏军士,实在有些滑稽可笑。
    刘章气势汹汹,犹如猛虎扑食一般,但一次抢夺未能成功,便不好再次强行夺取。
    迟早都要面对小皇帝刘弘,刘章顺势而为,决定先卖个人情给使者,跟随他们一同前往面见刘弘。
    刘章之所以如此行事,其原因有三:其一,这是对周勃命令的服从,前往保护皇帝,给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
    其二,若皇帝未被废黜,他将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备受尊敬。
    其三,若皇帝被废黜,他可以声称此行是为了探听虚实,为废黜皇帝铺平道路。
    这样一个简单的行动却给他带来了诸多好处,刘章不禁喜笑颜开。
    一路上,刘章心情愉悦,如春风拂面。他沿途招揽众人,追随者众多,不下万人,声势浩大。
    进入长乐宫后,他立即下令捆绑长乐卫尉吕更始以及所有吕氏成员,并就地正法。宫廷政变总是伴随着血腥,没有流血,就无法实现彻底的洗牌。
    如果要追究责任,只能归咎于吕雉高估了吕氏家族的实力。吕雉一步错棋,导致吕氏全族被灭,实在可悲!
    掌控长乐宫后,刘章春风满面地奔回北军大营,将一切详详细细地告知周勃。
    刘章不是傻子,他自然明白有些事不能说出来,尤其是扑身抢节之事。
    于是,他巧妙地避开了这个敏感话题,只是向周勃汇报了自己在长乐宫中的英勇表现以及对吕氏势力的打击。
    听到刘章成功诛灭吕产的消息,周勃心中大喜。
    吕产一直是他们的心腹大患,如今终于除掉了,他感到如释重负。周勃激动地说:“我们一直害怕吕产,现在吕产已死,天下终于太平了!”
    然而,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周勃所说的天下太平,实际上意味着天下已经掌握在了他们手中。
    陆贾的“将相和”之说,果然起到了作用,使得周勃和刘章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吕氏势力。
    随着“首恶”吕产和吕禄被诛,诸吕已不再构成威胁。
    周勃趁机大开杀戒,下令抓捕吕氏家族成员。
    吕氏一门,无论是朝廷要员还是地方小官,无论是堂中老人还是窗下小儿,无论男女老少,都成为了被抓捕的对象。
    这种残酷的手段体现了权力的恐怖,也反映出当政者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在权力斗争中,一旦一方得势,往往会采取极端手段来消除潜在的威胁,以确保自身地位的稳固。
    而这种行为往往会引发更多的冲突和矛盾,进一步加剧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权力是一座桥梁,它一头连接恐怖,另一头连接害怕。这座桥需要用恐惧来支撑,而鲜血则是最好的材料。
    为了能够有效地连接恐怖与害怕,榨干敌人的血液就是最好的办法。
    在这场杀戮中,吕禄和吕通都被斩首,他们的头颅滚落在地上,眼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吕嬃也未能幸免,她被鞭笞致死,身体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张偃因为性格懦弱,没有参与到吕氏的阴谋中,所以得以幸免于难。
    随着吕氏家族的覆灭,刘襄撤回齐国,灌婴领兵驻守,长安固若金汤。
    一切都在周勃和陈平的掌控之中,他们成为了新的权力中心。朝臣们开始商议下一步的计划,他们认为小皇帝刘弘是吕雉提携登基的,他可能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为了防止刘弘长大后造事,朝臣们一致同意废除刘弘,另立新皇帝。
    这个决定意味着他们将彻底摆脱吕氏的影响,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俗话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当初那些大臣们齐心协力诛灭吕氏一族,心中却时刻担忧着刘弘长大后会对他们进行报复,于是决定废除刘弘的皇位,这便是防人之心在作祟啊!
    这次事件可以说是一场朝臣发起的革命,既然无法改变现有的政治制度,那就只能更换皇帝来稳固自身的地位和权力。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存在着“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也曾发生过“一朝臣子一朝天子”的情况。
    诸位参与诛灭吕氏家族的朝臣纷纷表示,少帝刘弘以及梁王、淮阳王、常山王等人,只要是曾经被宣称是刘盈的儿子,现在就不再是刘盈的儿子。
    因为他们并非刘盈的亲生骨肉,而是吕雉杀害了他们的母亲后,将他们收养在后宫,并赐予封地封王,以此来增强吕氏家族的势力。
    如今吕氏一族已被诛灭殆尽,这些孩子自然也不能再继续留在宫中,必须为他人腾出位置。
    刘盈的这些儿子实在是可怜至极,他们在父亲在世时未能感受到父爱,父亲去世后又遭受奶奶的摆布,如今奶奶离世,他们甚至失去了安身之所。
    陆贾说得没错,只要将相和睦,这天下便是将与相说了算了。
    陈平与周勃开始主持商讨另立新皇帝的事宜。
    要立新皇帝,候选人无非就在皇子和皇孙之中。皇子辈中,仅有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和年幼的淮南王刘长;而皇孙辈中,齐王刘襄则是独树一帜,在众皇孙中犹如鹤立鸡群般耀眼。
    刘章很有眼光,深知他哥哥刘襄在皇孙辈中的独特地位,于是提议刘襄为新皇帝。
    刘襄的封地拥有七十座富饶的城池,此次诛灭吕氏,他领兵驻守济南郡,虎视眈眈地凝视着吕氏家族,其威慑力不可小觑。
    他的二弟刘章敢于挑战吕雉,诛杀吕产,除掉了吕氏家族中最为强大的武将,并且成功护卫未央宫,可谓功劳卓着。
    他三弟刘兴居对诛灭吕氏家族的贡献也不小。陈平和周勃又答应将赵王和梁王之位送给刘章和刘兴居。
    刘襄外有精兵,内有刘章和刘兴居声援,不少人提议恭迎他入宫为帝。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少数大臣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们争论道:“正因为吕氏家族凶狠,才差点灭绝了刘氏宗庙,所以我们在立皇帝时,一定要选择一个母舅家族不凶狠的人。
    齐王刘襄的母舅驷均为人蛮横,凶狠得紧,如果立齐王,恐怕会出现第二个吕氏家族。”
    这些大臣认为,只有选择一个温和、善良的母舅家族,才能避免类似吕氏家族的悲剧再次发生。
    而刘泽正是这种观点的极力鼓吹者。
    刘泽被刘襄蒙骗扣留,土地被抢夺,士兵也被夺走,心中一直耿耿于怀。
    虽然他口头上说要到长安为刘襄争取皇位,但实际上却怀着一颗捣乱的心。当朝臣们提议立刘襄为帝时,他第一个表示反对,并大肆宣扬刘襄母家的坏处。
    在刘氏宗族中,刘泽的身份最为尊贵,他持有这样的意见,其他朝臣也不好争执。
    刘泽说了几句夸张的话,刘襄的皇帝梦就破灭了,这充分显示了仇恨的力量。
    朝臣们开始用心寻找母家没有恶行的皇子,当他们想到刘恒时,众人的眼睛突然变得明亮起来。
    刘恒的母亲薄姬坚韧而淡然,不喜欢争强好胜,也不拉帮结派,显然是一位贤妻慈母。
    薄姬孤身一人,她的娘家已经破败离散,只剩下一个弟弟薄昭。薄昭和薄姬一样,坚韧克制,安分守己。
    总之,刘恒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好皇子,他的母亲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好母亲,他母亲的娘家更是默默无闻的好娘家。
    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表示,在现存的皇子辈中,代王刘恒无疑是最具仁德、宽厚和孝顺节俭品质的。
    他的母亲薄氏被誉为天下最善良的人,从不欺负他人,反而常常遭受别人的欺负。
    他的舅舅薄昭同样以温顺着称,不善于管理他人,却总是被他人所管理。
    刘恒的品德无可挑剔,他外戚家族的条件更是完美无缺,因此,全体朝臣一致同意拥立刘恒为新一任皇帝。
    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刘恒,意外地获得了选举人的全票支持。
    曾经,魏媪预言薄姬将生下天子,魏豹深信不疑;后来,薄姬也对刘邦说过类似的话……这些算命之言让人充满期待,但谁又能想到,在吕氏被剿灭之后,多年前的预言竟然真的成为了现实。
    对于自己能够登上皇位,刘恒本人肯定是最为惊讶和难以置信的。
    面对天意,刘恒还是小心谨慎。
    宫廷斗争的残酷和复杂,担心这是一场阴谋或陷阱。
    因此,他决定采取谨慎的态度,先派遣自己的舅父薄昭前往长安,与陈平、周勃等人会面,以确定迎立之事的真实性。
    薄昭一直以来都是刘恒母子的忠实支持者,他们一同逃离了吕雉的迫害,来到代郡。
    薄昭的忠诚和能力得到了刘恒的高度认可,他相信薄昭能够胜任这个使命,并带回准确的信息。
    薄昭抵达长安后,立即求见周勃。
    周勃对薄昭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解释了迎立刘恒的原因。周勃真诚地告诉薄昭,他们之所以选择刘恒,是因为他的品德高尚、才华出众,以及他在代郡的良好治理声誉。
    周勃强调,他们希望刘恒能够继承大统,恢复汉室的辉煌。
    薄昭仔细观察着周勃的表情和语气,发现他并没有丝毫虚伪和做作。
    周勃的眼神中透露出真挚和诚恳,让薄昭深信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经过一番深入交谈,薄昭感到满意并立刻回报刘恒:迎立是真,可以前去,放心。
    刘恒听到薄昭的汇报后,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
    他认为这次迎立并非阴谋,而是真心实意的邀请。
    然而,他仍然保持警惕,准备亲自前往长安,以确保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