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心中的疑惑和不祥的预感再怎么多,朱予焕还是按照朱瞻基所说,起身绕过屏风去寻,书架上竟然真的有一道圣旨。
朱予焕小心翼翼地取下,返回床榻边,送到朱瞻基面前,道:“爹爹,是这个吗?”
朱瞻基微微颔首,开口道:“顺德公主听旨。”
朱予焕急忙一理裙子跪倒在地,叩首道:“臣接旨。”
待到朱瞻基念完那道圣旨,朱予焕这才明白过来,圣旨内容和朱瞻基之前说的几乎没有什么分别,无非是让朱予焕担负起身为长姐的责任,好好教导两个弟弟,尤其是要扶持和护卫太子。
这道圣旨明显是朱瞻基亲手所写,而非通过内阁和翰林院拟定,不然三杨若是看到这样的圣旨,定然会集体反对,哪还用得着朱瞻基亲自私下宣旨。话虽如此,一旦写下落印,必然有皇家效力,也勉强算是“先帝遗诏”。
朱予焕先是领旨谢恩,这才接过圣旨抱在怀中,小声道:“焕焕还未曾亲自接过圣旨呢。”
圣旨只要有一点小小的损毁就要治罪,务农寺的接到的圣旨都有留档保护,一般大臣接到的圣旨更是视为荣耀,接前便要香案迎接,之后直接供奉在祠堂之中,日日打理。
朱予焕虽然贵为公主,但以个人身份接书面圣旨还真是头一遭,更不用说是在朱瞻基临死前这么一个特殊时刻。
朱瞻基露出一个笑容,道:“朕给你这道圣旨,是希望能让你安心,就如你自己所说的那句话一般,做一个‘坚刚不可夺其志’的人,以后再也不能对外人心软,明白了吗?”
朱予焕对上他温和的目光,轻轻颔首,道:“臣谨记父皇教诲。”
她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冷笑一声,自己的这位父亲死到临头还在玩这一套,也幸亏她并非是土生土长接受所谓“忠君爱国”论的明朝人,不然都找不到一个比pua更好的词来形容朱瞻基的这一系列动作。
朱瞻基望着女儿良久,感慨道:“你是爹爹的第一个孩子,爹爹一天天看着你长大,可惜还没等到你真正成人那一日……”
这一番话结束,他已经彻底对女儿放下防备,心中只剩下了浓浓的不舍。
朱予焕是他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和他一起走过皇太孙、太子时期的人,除却父女亲情,朱瞻基确实对女儿有几分并肩作战的感情。况且朱予焕这些年更是对家国尽心竭力,以公主之身、尽贤德之能。一个人能做到辨是非、明圣心、知进退、守礼节已是不易,何况朱予焕是个女子。
时至今日,朱瞻基扪心自问,若朱予焕是个男子,即便他的母亲不是皇后,朱瞻基大概也要将皇位传给朱予焕,至少他无需为皇帝未来应对群臣的情景忧心至此。
但若是不传位于他,最好的处理方式便是永绝后患!
不论朱瞻基的这一句话是否出自真心,朱予焕已经没有半分信任,她故作悲痛,按捺住自己的哽咽,道:“爹爹……”她见朱瞻基眉头紧皱,紧咬牙关,便知道他是头痛又发作了,赶忙道:“爹爹等着,女儿这就让王伴伴传太医开药。”
朱瞻基咳嗽几声,说不出话来,只能看着女儿走向殿外叫人。
朱予焕绕过屏风走了几步,知道朱瞻基此时此刻大抵是没时间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这才迅速展开圣旨,边走边看。
虽说是扫视,但她其实什么都没看,只看了角落的那一方印宝留下的朱砂痕迹。
只见圣旨之上是朱瞻基的亲笔字迹,左侧写着“宣德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加盖“敕命之宝”,墨痕在上,朱砂在下。
朱予焕心中的那块沉重又冰冷的石头终于毫无意外地落地,她用最快的速度看了一遍圣旨的内容,确实和朱瞻基刚才对自己所说一字不差。
但唯有一处出了差错,错的又恰巧是最重要的那一处。
朱予焕将圣旨收入怀中,快步走到殿门前,神情惊慌,抓住王瑾的手腕,道:“王伴伴,快让太医来瞧瞧,爹爹的头痛又犯了,快准备些止痛的药来!”
王瑾连忙应声,叫守在偏殿的几个太医送来止痛药。
明日文华殿太子视朝结束,皇帝必然要宣三杨前来撰写遗诏,这个时候可千万不能出意外!
朱予焕看着宫人们从自己身边走过,望着飘雪的夜空,想到被自己藏入怀中的那道圣旨,只觉得胸口似乎有一团火。
她没有见过圣旨,便真把她当傻子糊弄!
死到临头、死到临头,确实该是死到临头!
胡善祥听到了动静,也匆匆过来,只是在看到女儿后便停下了脚步,即便朱予焕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胡善祥也能感受到那股潜藏于平静之下的滔天愤怒。
胡善祥先是让身边的人去仁寿宫知会太后,这才走到朱予焕身边,轻轻地按着她的肩膀,低低叫了一句女儿的名字。
原本急切跳动的心脏因为母亲的声音而渐渐安稳下来,朱予焕回头看向母亲,神情还是一如往昔的平静,她轻声道:“太医去给爹爹看诊了……我怕自己留在里面添乱,就在外面候着。”
胡善祥摸了摸她微冷的脸颊,道:“进去吧,外面太冷了,你奶奶恐怕一会就到了。”
朱予焕回过身,看向高大的朱漆殿门,仿佛看到了即将死去的皇帝。
先前徐望之常去太医院与太医切磋,朱予焕跟随在旁,知道宫中镇痛多用朱砂。朱砂本就含毒,皇帝现在又有病情恶化的征兆,多吃点朱砂说不定能早登极乐。
她受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