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六章 夷陵之战(8)
作者:高瞻非   马谡别传最新章节     
    众官用金棺银椁将曹操入殓,由夏侯家最杰出的后辈夏侯尚持节,护送曹操灵柩回到邺城。
    曹丕闻知父病故,放声痛哭,率邺城大小官员出城十里,伏道迎榇入城,停于偏殿。官僚挂孝,聚哭于殿上。
    忽然,一人挺身而出,对曹丕说道:
    “请世子息哀,且议大事。”
    众人一看,是中庶子司马孚。
    司马孚是司马防的第三子、司马懿的三弟,兄弟八人俱知名,在当时号称“八达“。
    司马孚性格温厚廉让,以贞白自立,从不与他人结怨。
    他博涉经史,汉末动乱时,与兄弟在迁徙途中,仍不忘读书自学,是司马八达中最用功读书者,被时人称颂。
    曹操第三子曹植,很有文学才华,清选官属,以司马孚为文学掾。
    曹植恃才放旷,司马孚总是诚恳地劝谏他,曹植开始并不接受意见,而后醒悟过来,向他道歉,但为时已晚,因为曹操已经拟定曹丕为继承人。
    在曹操确定曹丕为世子以后,为了加强他的威望,把一些优秀人才都调拨给他,司马孚也在其列,任太子中庶子,转而辅佐曹丕。
    因为司马懿的关系,曹丕对司马孚也是另眼相看,听了司马孚的话语,并没有急于回话,等待他的下文。
    司马孚接着说道:
    “魏王既薨,天下震动;当早立嗣王,以安众心。”
    曹操既死,天下未定,群臣也想早点拥立世子,但没有人愿意当这出头鸟。
    也只有司马孚这种不得罪人的性格,才不怕被人诟病。
    在司马孚提出以后,大部分官员附议,也有人当场提出异议:
    “世子宣嗣位,但未得天子诏命,岂可造次而行?”
    兵部尚书陈矫,是曹丕坚定的支持者,站起来反驳道:
    “大王在外逝世,天下都感到惶惧。太子应该放下哀痛立刻继位,来安定天下之心。而且大王的其它儿子亦在附近,如果不立即行动的话,可能有人萌生异心,自立为王,让彼此间的秩序出现混乱,如此一来,社稷将会面对重大危机。至于没有天子诏命,可以借王太后卞夫人的命令,让曹丕暂且袭爵。”
    看到还有不少人以各种名义阻拦,陈矫拔剑割下袍袖,厉声喊道:
    “今日便请世子嗣位,众官有异议者,以此袍为例!”
    能出席在曹丕身边的官员,本来就是曹丕的依附着,他们也不是真的反对曹丕继位,只是提出各种理由,博取眼球,刷存在感而已。
    看到手握兵权的陈矫放下狠话,百官悚惧,不再有异言。
    司马孚等刚要商量举办继位仪式,忽报华歆自许昌飞马而至,众人以为情况有变,皆大惊失色。
    汉献帝一直对曹操专权非常不满,现在曹操离世,是他最好的机会,如果他下旨让曹操的其他子嗣继位,就可以离间曹家兄弟,为自己重掌大权创造机会。
    在这关键时刻,曹丕显示出他高人一等的见识。
    因为他与华歆相善,知道华歆不会背叛曹家,加上经过他们父子一次次的大清洗,敢于出面力顶汉献帝的官员已经销声匿迹,他不认为会有什么意外发生,就下令召华歆入内,问其来意。
    华歆恭敬地回答道:
    “今魏王薨逝,天下震动,何不早请世子嗣位?”
    虽然死司马孚第一个提出曹丕马上继位,但他淡泊名利,曹丕继位仪式的主事人,是手握保卫邺城兵权的兵部尚书陈矫,他站出来回答道:
    “因为来不及候皇上诏命,方议欲以王后卞氏慈旨立世子为王。”
    华歆高兴地说道:
    “大家不用担忧,我已经从汉献帝处索得诏命在此。”
    有了献帝的诏令,曹丕继位更加名正言顺,众皆踊跃称贺。
    在曹丕掌管朝堂权利以后,汉献帝彻底沦为傀儡。
    他听说曹操逝世,汉献帝虽然没有权利、也没有胆量下诏另立继承人,但也不会主动下诏让曹丕继承王位。
    华歆虽然见识过人,但对汉朝早就没有什么忠心,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他要巴结曹丕,在众人都送灵柩往邺城的时候,他却赶到许昌,威逼献帝下诏书。
    汉献帝被曹家父子欺凌日久,已经习惯了唯唯诺诺,只得听从,下诏封曹丕为魏王、丞相、冀州牧。
    曹培有了汉献帝的诏书,又有王太后卞氏的慈旨,他成为曹操的继承人,已经再无悬念。
    曹丕即日登位,接受魏国大小官僚的朝拜。
    正宴会庆贺期间,忽有探子来报:
    “鄢陵侯曹彰,自长安领十万大军来到,离邺城只有数十里之地。
    曹丕虽然继位,但对几位兄弟的处置,心里非常矛盾。
    他既不想破坏兄友弟恭的美好形象,又想把兄弟们对自己的威胁降到最低。
    因此,只有抓住他们的错处,才能名正言顺解除威胁。
    现在曹彰居然敢带兵前来奔丧,让他有了收拾他的理由,曹丕可不愿意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就对众臣说道:
    “黄须小弟;平日性刚,深通兵法,武艺高强,自从受命出征以来,每次都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今提兵远来,难道他是想要用武力抢夺王位?如果真是这样,谁有办法劝退他,我可不想父亲尸骨未寒,就出现兄弟相残的惨剧!”
    谏议大夫贾逵站起来说道:
    “我愿意出城说服鄢陵侯!”
    贾逵世为着姓,但少孤家贫,甚至冬天连棉裤也没有。
    有一次,他在妻兄柳孚家借宿,天亮后外面下起大雪,天寒地冻,只好穿着柳孚的棉裤走了。
    家境虽然贫寒,而贾逵并没有耽误学业,而且还立志从军。
    他常常与叔伯兄弟们一起玩军事游戏,不管制定什么规则,贾逵都能通权达变,每战必胜。
    他的祖父贾习,学识渊博,对军事、政治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曾经担任豫州刺史。
    他看了贾逵的表现,非常惊奇,觉得是可造之材,就把祖传的兵书战策,全部向他口授,有数万言之多。
    贾逵对这数万言的兵法不但倒背如流,而且融会贯通。
    后来,贾逵学成出仕,先在河东郡担任郡吏,因军功迁绛邑县令,拜弘农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贾逵随曹操从长安出发,打算经斜谷去征讨刘备,驰援汉中。
    他受命先到斜谷观察形势,途中遇到水衡都尉正督运数十车囚犯。他认为当时军情紧急,就命令处死其中最重要的一名囚犯,而将其余犯人全部放走。
    曹操得知此事,更加赞赏贾逵机智果断,就把他收为心腹,拜他为魏国的谏议大夫,与夏侯尚并掌军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