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还得继续赈灾
作者:种菊南山下   穿越大明之秉国太后最新章节     
    转身逃跑的马匪头子,李鸿基认出来了,正是他那个往来蒙古贩马的舅舅高迎祥。
    舅舅怎么做起马匪来了?
    “快跑!快跑!跑远远的!”他吓得牙齿咯咯打颤,在心里默念着,这是官府的军粮,抢军粮要诛九族的,鸿基不想死……
    仿佛听到了他的祈祷,也许高迎祥本来就是个狠人,他丢下受伤的手下,毫不犹豫地转身跑了。
    粮车这边,两架小推车被拉开,护卫们挥舞着雁翎刀冲了出去,对着受伤的马匪,就是一通乱杀,居然一个活口也不留!
    大热天的,割下脑袋不好保存,护卫队只割下马匪们的左耳,带回去记功。
    好狠!难怪五十多人,就敢押送这么大队的粮车!
    有两匹没受伤的马,被收进了运粮队伍,其他受伤的马儿,通通被民夫们杀了,就在河边架起大锅,炖起马肉来。
    李鸿基都记不起,他上一次吃肉,是哪一年了,当然这两天发的馍馍里,那些据说是鱼肉的肉不算。
    每一个民夫,都分到拳头大的一块马肉,许多人舍不得吃,想留着拿回家给妻儿解解馋。
    李鸿基也分到一块,他用一条巾子小心地包好,放在褡裢里,就听姚把总在后面骂道:“这么热的天,留得住么?到晚上就臭了,赶紧吃了!”
    李鸿基把马肉掏出来,食不知味地咬下一口,他还惦记着骑马逃走的舅舅,不知他有没有受伤?有没有吃的?傻,肯定没吃的才来抢啊,有吃的谁会去做马匪?
    第三天,太阳还挂在西天高高的,运粮队就赶到了镇川,榆林镇的边军,早就在那里等着了。
    粮食交接后,民夫们拿出私下携带的盐巴、茶叶、家织布、针线等货品,与边军们交换皮毛、药材等物资。
    李鸿基算看明白了,民夫们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来送粮,原来是为了这往来的私货买卖啊,就不知这一趟下来,能挣多少钱?
    边军们的皮毛、药材,都摊在地上,让人随意挑捡,民夫们的货品,都用袋子装着,小心翼翼地护着,看到可交换的货品,才凑上去打开袋子,给边军士兵看。
    双方看好货,讲好价钱,边军掏出袋子,装好盐马、茶叶、布匹等杂货,将地上的皮毛一脚踢给民夫,转身就走。
    他们换回去的货,不一定是自己用的,有的要拿到边墙外,与蒙古人交换,赚一点往来的辛苦费。
    李鸿基发现这是个商机啊,他凑到一个刚换回一包药材的民夫身边,问他:“乡党,你这一趟发财啊?”
    那民夫做成了生意,正高兴,闻言呵呵笑道:“嘿嘿,一斤盐巴赚下两张皮子,回去再卖掉,就能拿户籍去县城买粮食了……”
    李鸿基浑身上下,没一点儿能卖的东西,他羡慕地看着民夫和边军们热热闹闹地讨价还价,心想,下次有机会,他也带点货品来交易。
    西安,总督衙门,三边总督杨鹤、督粮参政洪承畴、陕西巡抚耿如杞、刚由按察使升上来的布政使陈奇瑜、赈灾御史吴牲,正在杨鹤的公厅里议事。
    督粮参政洪承畴正在汇报工作:“朝廷运来的三十万石赈灾粮,其中二十万石,已经发往陕西各府县的官店,十万石军粮,也发往了边镇。
    布政司的粮仓,已经没有存粮了。”
    布政使陈奇瑜对着杨鹤拱手道:“陕西今年虽然下了两场雨,却仍是杯水车薪,收成只有平常年景的三成,三十万石粮食,远远不够,大人还得向朝廷发文,请求再拨点粮食啊……”
    杨鹤知道,今年以来,山东、北直隶的收成也不好,要不是太后号召向大海要粮,朝廷去哪里运来这三十万石粮食?
    如果再伸手,朝廷如何看待他们这帮陕西官员?如何看待他这个三边总督?
    他把目光投向吴牲,陕西道御史吴牲,带着二十万银子就来赈灾,如今快一年了,银钱早已花光,灾民却越赈越多。
    要不是朝廷及时送来“粮食”,陕西的乱民,就压不住了。
    吴牲站起来,冲在座的四位地方高官拱拱手,道:“本官前几日收到朝廷发来的信函,说是朝廷已经开放了江浙两省的近海,允许海边十里之内的渔民,和商家组织船队,下海捕捞。
    户部商业司,在青岛、上海、镇江、宁波、建立了海产加工厂,下一次送过来的,是用海里的鱼虾和藻类加工成的鱼粉,放在各地官店里,低价销售给百姓。
    如本次这样混和好的‘粮食’,却是没有了……”
    陈奇瑜道:“多低的价格?”
    吴牲摇头:“不知,应该不会高于这次的混合粮?”
    洪承畴在心里计算了一番,发言道:“地里两年无收成,就是再低的价格,百姓们也买不起啊,依下官看,这以工代赈的法子,还得继续执行……”
    吴牲很不愿意,他去年九月来陕北赈灾,本来预计今年三月返京,与他同来的御史们,也在咬牙硬撑着,准备熬过三月,风风光光地回去。
    哪知道今年陕西的干旱,更严重,他们收到朝廷的任务,今年继续赈灾,朝廷今年比去年大方,拨来了三十万两银子。
    问题是,现在的陕西,就算有银子,也买不到粮食,外地商人运点粮食过来,连双倍盐引都不愿意要,直接要银子,三十万两银子,连十万石粮食也买不到。
    他也没办法,准备凭着良心,将三十万银子能买到的粮食,下发到受灾的府县,做完统计数字,就回去交差。
    他受够了西北的苦寒,巴不得早一日结束工作,回到北京去,想起北京那座被自己嫌弃的两进院子,他此时都觉得无比温馨!
    可是,他是御史,朝廷又加了他巡按的差使,继续监督陕西的赈灾工作。
    跟着他出来赈灾的几位御史,看到了民间饿死人的惨剧,看到各地蜂起的乱民,要不是各地的官店里,低价供应“粮食”,要不是朝廷在各个县城施粥,陕西真的如太后预测的那样,要乱。
    这几位都乖乖地闭了嘴,再也不觉得太后开店,是与民争利了。
    今年要是不下雨,他们是别指望回北京了。
    想到此,他说:“朝廷对西北的要求,就一件事:维持稳定。据此,本官讲几点意见,这也是朝廷对陕西赈灾的意见。
    第一,朝廷运来鱼粉,当地官府也要凑一些粮食,加工成混和粉,用来施粥。
    第二,加大以工代赈的力度,继续开挖沟渠、塘堰和水窖,方便储水和灌溉;
    第三,继续修整和拓宽官道,对于驿站、巡检司等基层组织,不得随意裁拆,而是要加强管理,让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布政使司这边,要做一个预算,按目前的救灾力度,能否保证陕西地方的稳定?要加大力度,还需要多少钱粮?得给朝廷一个准话。”
    巡抚耿如杞听得连连点头,他说:“吴大人的意见很好,这个……钱粮的预算,亨九,你来做?”
    洪承畴拱手应命:“下官来做。”
    耿如杞又转向陈奇瑜:“玉铉,以工代赈的事,还得你来操心。”
    陈奇瑜也起身拱手道:“份内之事。”
    耿如杞正要继续分配工作,杨鹤的亲兵来报:“大人,往宁夏的一支粮队,被乱民劫了,押粮的卫所官兵,弃车逃走……”